第9章 战略
欢呼声如潮水般在驿站外回荡,朱棣握着那枚兵部令牌,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金属纹路,目光缓缓扫过跪在面前的五百士兵,最终落在了陆准身上。
陆准会意,上前一步,低声道:“王爷,张昺已除,北平城内民心所向,正是正式起兵的最佳时机。”
朱棣微微颔首,转身对身后的谋士与将领道:“诸位,随本王回燕王府议事。”
一行人踏着尚未散尽的血腥味,骑马穿行在北平街头,百姓们见朱棣归来,纷纷涌上街头,高呼“燕王千岁”,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
回到燕王府,朱棣径直走入书房,待众人落座后,他将兵部令牌放在案上,沉声道:“张昺已伏法,朝廷定然不会善罢甘休,不出十日,南京的问责诏书与征讨大军便会抵达北平,我们必须尽快定下起兵后的战略。”
一名将领率先开口:“王爷,末将愿领兵驻守北平,确保后方稳固,再派一支精锐部队南下,直取保定,打开通往南京的通道!”
另一名谋士立刻摇头:“不可,保定乃军事重镇,朝廷定会派重兵把守,若贸然进攻,恐会陷入持久战,届时我军粮草不济,反而会陷入被动。”
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主张先巩固北平周边城池,有的提议联合其他藩王共同起兵,有的则建议派人潜入南京,刺杀朝中奸佞,一时间,书房内争论不休。
陆准始终沉默,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图上,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朱棣见众人争论不下,便看向陆准:“先生,你可有良策?”
陆准抬起头,指着疆域图上的北平与大同两地,缓缓道:“王爷,当前我军最大的优势在于民心与地利,最大的劣势则是兵力不足、粮草有限,若与朝廷大军正面抗衡,胜算甚微。”
“先生此言有理,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朱棣追问道。
“第一步,当以‘清君侧’为名,昭告天下。”陆准语气坚定,“张昺伪造圣旨、构陷藩王之事已传遍北平,我们可将其罪证整理成册,派人送往各地藩王与城池,阐明起兵并非谋逆,而是为了铲除朝中奸佞,还大明一个清明吏治,如此一来,既能争取其他藩王的支持,也能瓦解朝廷大军的士气。”
一名谋士点头附和:“先生此计甚妙!‘清君侧’之名师出有名,可让天下人知晓王爷的苦心,避免落下谋逆的骂名。”
陆准继续道:“第二步,巩固北平周边防线。北平乃我军根基,万万不可有失,我们需派重兵驻守居庸关、山海关等战略要地,阻止朝廷大军从南北两面夹击北平。”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赞同:“居庸关与山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能派得力将领驻守,定能挡住朝廷大军的进攻,先生觉得派谁去最合适?”
“居庸关可派张玉将军驻守,张玉将军骁勇善战,且熟悉边关地形,定能守住居庸关。”
“山海关可派朱能将军驻守,朱能将军沉稳老练,善于防御,可确保山海关万无一失。”陆准不假思索地说道。
张玉与朱能二人立刻起身抱拳道:“末将愿往!定不负王爷与先生所托!”
朱棣点头道:“好!便依先生所言,命张玉驻守居庸关,朱能驻守山海关,即刻领兵出发,加固防线,囤积粮草。”
“第三步,夺取大同。”
陆准的手指从北平移到大同。
“大同乃北方军事重镇,粮草充足,且驻守大同的将领与朝廷素有间隙,若能说服其归降,或一举夺取大同,不仅能获得充足的粮草与兵力补给,还能打通通往太原的通道,为日后南下打下基础。”
一名将领皱眉道:“大同守军兵力雄厚,且城墙坚固,若强行攻城,恐会伤亡惨重,如何才能夺取大同?”
陆准微微一笑:“我们不必强行攻城,可派人潜入大同,策反城中将领,同时散布朝廷要削减大同军饷的消息,动摇守军士气,待城内混乱之际,再派一支精锐部队趁虚而入,定能一举拿下大同。”
朱棣抚掌笑道:“先生妙计!就按先生说的办,即刻派人潜入大同,伺机策反守军将领。”
“第四步,安抚百姓,扩充兵力。”陆准继续说道。
“北平城内百姓对王爷忠心耿耿,我们可在城内招募士兵,同时减免赋税,发放粮食,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一来,不仅能扩充兵力,还能确保后方粮草供应。”
一名谋士补充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们还可派人前往北平周边州县,宣传王爷的仁政,吸引更多百姓前来参军,壮大我军实力。”
陆准点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与蒙古部落建立联系。”
众人皆是一惊,一名将领疑惑道:“蒙古部落与我大明素有恩怨,为何要与他们建立联系?”
“当前形势危急,我们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陆准解释道。
“蒙古部落虽与大明有过冲突,但他们也不愿看到朝廷势力过于强大,若能许以好处,说服他们出兵牵制朝廷大军的侧翼,定能减轻我军的压力。”
朱棣沉吟片刻,道:“先生考虑周全,此事便交给先生负责,务必与蒙古部落达成合作。”
“是,王爷。”陆准应道。
“那南下的路线该如何规划?”一名谋士问道,“若夺取大同后,我们是继续南下太原,还是东进济南?”
陆准指着疆域图上的路线,道:“夺取大同后,我们应先南下太原,太原乃山西重镇,若能拿下太原,便可控制整个山西,获得更多的粮草与兵力补给,随后再东进济南,济南地处中原腹地,拿下济南后,便可直逼南京。”
“济南守军实力如何?”朱棣问道。
“济南守军虽有一定实力,但将领平庸,且朝廷大军主要集中在北平周边,济南防守相对薄弱,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定能一举拿下济南。”陆准信心十足地说道。
一名将领担忧道:“若我们南下太原、济南,朝廷派大军偷袭北平怎么办?”
“这一点我早已考虑到。”陆准道,“我们可在北平留下足够的兵力,由王爷亲自坐镇,确保北平万无一失,同时派一支轻骑兵往返于北平与前线之间,及时传递消息,若朝廷大军偷袭北平,前线部队可迅速回援。”
朱棣点头道:“先生考虑得十分周全,如此一来,我们既可以放心南下,又不必担心北平的安全。”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陆准面色严肃起来。
“我们必须严格约束军纪,禁止士兵烧杀抢掠,若有违反军纪者,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确保我军长盛不衰。”
朱棣立刻道:“先生所言极是!本王即刻下令,严明军纪,若有士兵敢伤害百姓、抢夺财物,一律军法处置!”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书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原本的担忧与疑虑被坚定的信心所取代。
朱棣站起身,走到疆域图前,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起兵之事已箭在弦上,我们定要齐心协力,以‘清君侧’为名,扫平朝中奸佞,还大明一个太平盛世!”
“愿随王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众人纷纷起身,齐声说道,声音洪亮,震得书房的窗户都微微作响。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道:“好!今日便议定战略,明日一早,本王便昭告天下,正式起兵!张玉、朱能,你们即刻领兵前往居庸关与山海关。”
“其余将领,随本王在北平城内招募士兵,囤积粮草;先生,你负责派人前往大同策反守军将领,并与蒙古部落建立联系。”
“遵命!”众人齐声应道,随后便各自离去,开始忙碌起来。
书房内只剩下朱棣与陆准二人,朱棣看着陆准,开口说道:“先生,此次起兵,成败全赖先生妙计,若能成功,先生便是首功之臣。”
陆准拱手道:“王爷过誉了,臣只是尽己所能,为王爷效力罢了。如今战略已定,只需按部就班,稳步推进,定能成功。”
朱棣点点头,道:“先生说得对,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稳步推进,确保每一步都不出差错。对了,先生觉得,朝廷会派谁来征讨我们?”
陆准沉吟片刻,道:“朝廷之中,能征善战者寥寥无几,臣猜测,朝廷可能会派耿炳文前来征讨。耿炳文虽久经沙场,但性格过于谨慎,缺乏决断力,只要我们抓住他的弱点,定能击败他。”
“耿炳文吗?”朱棣若有所思地说道,“此人确实有些本事,但正如先生所言,他过于谨慎,若我们主动出击,打乱他的部署,定能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王爷所言极是。”陆准道,“我们只需做好充分准备,待耿炳文大军到来,定能一举将其击败。”
朱棣看着陆准,眼中满是信任,道:“有先生在,本王便放心了。时间不早了,先生也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明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是,王爷,臣告退。”陆准拱手道,随后便转身离开了书房。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716/503577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