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 第134章 分得拖拉机

第134章 分得拖拉机


“卫国哥……这……这也太多了……”

刘兵结结巴巴地说道,脸涨得通红。

“拿着。”

王卫国的脸色却异常严肃,声音也沉了下来。

“千万别说漏嘴,财不外露,不然咱们都得完蛋。”

他这盆冷水泼下来,让头脑发热的刘家兄弟瞬间冷静了下来。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后怕。

他们赶忙郑重地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钱收进怀里,像是揣着两块烙铁。

“卫国哥,你放心,我们懂!”

冷静下来后,刘兵从屋里拿出一张写满了字的纸,递给王卫国。

“哥,这是制作麻药需要的药材,上面都画着图样。你天天在山里跑,见多识广,要是碰到了,就帮我们留意一下。”

王卫国接过单子,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

“行,我记下了。”

从刘家村回到沈家村,沈青阳的嘴就一直咧到了耳根子。

他骑着车,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心里美滋滋的。

又有钱了!

可以去废品站找大爷换宝贝了!

第二天,纺织厂的厂长孙红山找上了门。

他一进院子,就闻到了王卫国家里飘出的炖肉香,顿时两眼放光。

“卫国啊,你小子不厚道啊!”

孙红山一脸“幽怨”地看着王卫国。

“轧钢厂那几千斤野牛肉,是你给整的吧?怎么就忘了我们纺织厂的老朋友呢?”

王卫国笑了笑,给他倒了杯水。

“孙叔,这事儿赶巧了。下次,下次一定。”

他想了想,说道。

“等下次去猎野牛,我多猎几头,肯定分给咱们纺织厂。”

“下次?下次得到啥时候啊!”

孙红山无奈地叹了口气,脸上愁云密布。

“现在什么都缺,天干得厉害,什么都减产。我们纺织厂的重要性不如其他厂,上面分到的东西也少。卫国啊,你给叔想想办法,整点啥都行,野菜、螃蟹、泥鳅,有什么要什么!”

看着他一脸期盼的样子,王卫过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他就跑遍了附近几个村子,通知大家去采野菜,有多少他收多少。

当然,赵家村除外。

泥鳅和小鱼之前才抓过,现在河里的水都快见底了,根本没多少。

抓螃蟹需要大量时间,眼下正是农忙和抗旱的关键时候,根本没人有空去海边。

王卫国带着各村的人,连续卖了五天的野菜,山坡上能吃的野菜也暂时被薅秃了。

忙完这些,他又一头扎进了山里。

继续打猎,顺便寻找制作麻药的药材。

正常来说,这个时节,山里的榛蘑应该已经开始冒头了。

但因为持续的干旱,林子里干燥得厉害,连一片蘑菇的影子都看不到。

王卫国在山里穿梭了半个多月,找到了不少刘家兄弟需要的药材。

运气不错的是,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他还发现了一根品相极佳的老山参。

看年份,至少有五十年。

这天,王卫国从刘家村的后山慢悠悠地走了出来。

他身后,用一根粗大的麻绳,拴着一长串的动物。

十头肥硕的狍子,一头连着一头,蔫头耷脑地跟在他身后,像是犯了天条被押解的囚犯。

这壮观的一幕,把在地里干活的刘家村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五六十年代,狍子是真的多,山里随处可见,“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话,可不是吹的。

王卫国把收集到的药材交给了刘家兄弟,便直接牵着那十头狍子,去了县城的纺织厂。

孙红山看到这十头活蹦乱跳的狍子,激动得差点没跳起来。

一共三百八十斤,卖了一百九十块钱。

那株人参,因为挖的时候不小心断了几根须子,品相受了损,最后只卖了八十块钱。

饶是如此,也是一笔巨款了。

现在,王卫国家里的存款,已经悄然达到了三千块。

更别提他屋里还藏着一堆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和古董。

回到村里,气氛却越发凝重。

各村都不好受,为了抢着挑水浇地,邻村之间偶尔还会发生些口角。

沈家村靠着的那条大河,平日里奔腾不息,如今河水的水位也在急速下降,露出了大片干涸的河床。

像赵家村、刘家村这些离河远的村子,已经被迫赶着牛车,去几十里外的连江拉水回来浇地了。

沈家村也快撑不住了。

村里的木匠们日夜赶工,用砍来的木头订制了一个个巨大的木桶,又临时造了几辆牛车。

这边背靠长白山余脉都干成了这样,其他更缺水的地方,光景可想而知。

连大队的小学都停课了。

孩子们也加入了抗旱大军,跟着大人们,人推牛拉,浩浩荡荡地去连江打水。

王卫国也脱了上衣,露出古铜色的结实肌肉,跟着队伍一起去拉水。

对他来说,这正好是锻炼体魄的机会。

之前因为拖拉机那事,连山大队多分了两头牛给沈家村,现在可算是派上了大用场。

旱情越来越严重,县里也下了命令。

机械厂将仓库里多余的车,都分给各个大队,用来拉水浇地。

所谓的车,主要就是拖拉机。

连山大队本来就有一辆,这次因为之前炼钢表现突出,得了先进集体,又分到了一辆。

大队长孙连城心里跟明镜似的,那些钢铁是怎么来的,他一清二楚。

他大笔一挥,直接将这辆崭新的拖拉机分给了沈家村,只说了一句。

“柴油,你们自己负责。”

柴油不贵,去机械厂就能买到。

这个消息,对于正处在焦灼中的青石村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进村里,像一头红色的钢铁巨兽,瞬间吸引了全村老少的目光。

孩子们围着拖拉机又蹦又跳,胆子大的还伸手摸一摸那冰凉又坚硬的铁皮,满脸都是新奇和崇拜。

有了这大家伙,运水的效率简直是天壤之别。

村长沈红星当即拍板,重新分工。

村里的老人们,腿脚还利索的,都去海边礁石滩上,下蟹笼,抓螃蟹。

抓来的螃蟹,一部分给村里加餐,剩下的全卖了,换成钱,专门用来买柴油。

女人们和半大孩子,则继续漫山遍野地找野菜,能贴补一点是一点。

所有的青壮劳力,全部投入到拉水抗旱的第一线。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367/2225725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