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朱老四要入京了?
“陛下,臣听信小人谗言,中伤朱御史,还请陛下降罪。”
方孝孺说罢竟是直接跪到了地上请求老朱降罪。
齐泰、黄子澄、朱允炆的脸色更难看了.....
“此事咱降不降罪的不打紧,朱御史,你怎么看?”
老朱说着看向朱煐。
朱煐看着跪在地上的方孝孺,也是大开眼界。
这厮还真是个直肠子,认死理啊,发现自己被坑了常人或许还顾虑着脸面如何,可这家伙直接就是头铁反水,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狠人!
“陛下,臣觉着既然方大人是被人蛊惑,误信他人之言,方才也已经道歉,那便如此吧,臣也没有那般小气,并非小肚鸡肠之人。”
朱煐对此倒是并不在意,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左右因为此事与朱允炆一方更加势同水火,日后等朱允炆这小子登基,以他记仇的性子,想必自己都有可能因上朝右脚先迈入大殿而被诛杀。
倘若能够如此的话,那可就太好了。
眼下的朱煐并不着急,在刚开始的求死不成之后,朱煐已经逐渐冷静,既然不能求得速死,那就徐徐图之,慢慢铺垫。
大明开国后的前三任皇帝无外乎老朱、朱允炆、朱棣三人,但凡是读过历史的都知道,既然知道了这一点,那就容易了。
首先便是老朱,虽然老朱的性格有些古怪,与明史中记载的暴虐好似全然不同,这丫的反倒宽厚得非比寻常。
朱煐猜测有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满清修明史的史官对明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以至于老朱原本宽厚仁和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暴虐嗜杀。
其二也有可能是老朱城府颇深,在酝酿着什么大阴谋,就比如....蓝玉案!
在明史记载中,蓝玉案在爆发前并无其他太多的征兆,老朱出手非常迅猛,异常果断,没有给蓝玉留下半点的反应时间。
这些日子朱煐也在思考,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出现点破了蓝玉此刻的窘境,于是老朱改变了策略,准备先安定朝堂,再行动,于是城府极深的老朱一改常态,成了一只笑面虎。
对此,朱煐决定施行两步走计划。
针对第一点,倘若老朱本身的性子便是宽厚仁和,那自己就不断在老朱心中给老朱留下一些坏印象,一个人的性格哪怕再好,也经不住不断地消磨,等老朱的耐心什么时候消磨没了,那自己也就离死不远了....
而针对第二点,这就更简单了,还是需要和蓝玉加深联系,这和凉国公府,老蓝的关系不能断,并且要更加紧密才是,对于自己求死而言有利无害。
倘若如此还不能功德圆满,那就得靠大明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了。
大名鼎鼎的建文帝脾气可一般,这几日和朱允炆接触下来朱煐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并且确定了一点——这小子爱记仇!
这就妙极了。
只要往死了得罪这未来的建文帝,想必也会给自己满意的结果。倘若在老朱手上不得圆满,也能在朱允炆这小子身上得偿所愿。
不过朱煐向来做事稳妥,光有朱允炆这一手底牌尚且不够,朱棣也在朱煐的计划之中.....
朱允炆脾气差心眼小,可在位时间短啊!万一这厮只是准备干自己,但没有立刻干死自己,亦或是这其中又出现了什么变故,那就得靠着大明未来的第三任皇帝,朱老四了!
而对此,朱煐也做了谋划。
眼下朱老四应该在进京的路上,朱煐心中已然下定主意,一定要趁着朱棣入京的这段日子,好好干一票大的,给这位日后的永乐大帝留下一个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印象!
也未有如此,才能让他真正记住自己,等日后登基,又是一记底牌。
......
朱煐思绪纷飞间,方孝孺已经调转了枪头开始与黄子澄、齐泰等一众文官唇枪舌战。
方孝孺并非是谁的支持着,他是汉中府教授,一直都在汉中府,并非身处朝堂,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允熥,谁当皇储对他而言并不重要,他也并不想偏向谁,他只觉着老朱想让谁当皇储便让谁当皇储,也从未想过插手。
可出了今天这么一档子事之后,方孝孺心中怒气值是爆棚的。
任谁被平白无故当枪使算计了一手都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更别说方孝孺这样的铁头娃了。
他当即站在了朱允炆的对立面,口绽莲花,舌战群儒,那一副不怕死的劲儿,让一众官员一阵头疼。
黄子澄和齐泰看着头比铁硬的方孝孺脸色已经黑的不行。
他娘的,流年不利啊,这怎么净碰上些不怕死的东西.....
看看朱煐看看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感觉人麻了....
拿方孝孺当枪使的时候两人只觉着用得顺手,好使,可这被枪反捅的时候,谁疼谁知道......
老朱乐得看着这一幕。
朱煐本是局中人,可被方孝孺这么一冲锋,他反倒是成了火力边缘,当起了旁观者。
朱樉默默看着,未曾言语,只是观察着朝中的局势。
他的行为举止与此前全然不同,他的心中有了志向,想当大明的贤王,而这会儿......他正在学习怎么当一个贤王.....
.....
争论了一上午也没有争论出个结果。
事实上也不需要结果,暴走的方孝孺所爆发出来的火力远超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也远超了朱煐的预料,哪怕他读过史书,知晓方孝孺这厮的嘴巴厉害,毕竟能把堂堂永乐大帝气的诛其十族的,又哪里会是简单的选手?
虽然说是争吵,但实际上就是方孝孺针对黄子澄和齐泰以及文官集团的单方面怒喷,虽然文官集团的人数众多,可在方孝孺的嘴炮面前,依旧是黯然失色。
朱煐也领教了一番这大明第一大喷子的风采,那骂人骂起来是真脏啊!怕是孔明再世也难与这方孝孺媲美,毕竟诸葛亮言语用词还是讲究的,可方孝孺喷人,那嘴是真臭,什么话都往外蹦,只把文臣集团全给喷的脸色发青.....
最终还是时辰到了,老朱看戏看累了才叫停方孝孺。
方孝孺有种尚未尽兴的感觉。
大朝会结束。
与往日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议论纷纷不同,今日的文官集团的官员们一个个脸色难看匆匆离去,包括朱允炆这个文官集团的所支持的头头也是觉得脸上无光。
老朱离开了之后奉天殿内的气氛也就没有那么严肃了。
朱允熥的心情倒是很好,原本刚开始的时候朱允熥听朱煐被奏还很是担心,一来担心朱煐,二来也是担心自己,他怕自己又回到东宫。可他的性子懦弱,不敢开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朱煐希望朱煐能力挽狂澜。
结果没想到朱煐未曾力挽狂澜,反倒是意识到自己被坑了的方孝孺当殿反水爆发出了令朱允熥惊叹的战斗力,直接喷了那些为难自己的文官们一个狗血淋头,喷了整整一早上.....
这让朱允熥的心情一阵大好,见老朱离去之后朱允熥赶忙凑到了朱煐身边,想跟着朱煐回家,他从小到大都在这宫中长大,可在这宫里他却感觉哪儿哪儿都不自在....
.....
“朱御史!”
朱允熥走到朱允熥身边,脸上满是笑容。
“殿下。”
朱煐也给了朱允熥回应,这会儿他算是朱允熥一方的人,他要在大庭广众下与朱允熥多加交流,如此才好传入朱允炆的耳中,日积月累一些恶意。
两人刚要攀谈,却不曾想这会儿方孝孺走到了近前。
“见过殿下。”
“朱御史。”
方孝孺同朱允熥和朱煐打了个招呼。
“方大人神威盖世,今日舌战群儒,怕是该名垂千古了。”
又是一道声音传来,却是张平满面春风笑呵呵地走到了朱煐身边,朱煐和朱允熥尚未开口,张平倒是先与方孝孺说上了.....
方孝孺老脸一红。
“汗颜,被人当了枪使。”
老方说话很是直接,不像黄子澄等人文绉绉的,或许也是和他久不在朝堂,身处地方有关。
“殿下,朱御史,今日之事还望见谅,此前方某并不知晓此乃陛下主动提出,误以为朱御史蛊惑殿下令殿下出宫。”
“他们便是这么和你说的?”
张平瞪大了眼睛。
方孝孺点了点头。
张平听闻后不由咂舌:“人心不古,人心险恶啊。这一个个看着人模人样的,下手也忒黑了!”
“老大,你可真招人恨啊!”
朱煐一脸正色道:“不招人妒忌的是庸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更何况还是陛下圣旨,我有何惧?”
“他们明知是陛下的命令,还整这么一出是作甚?”
“他们是想以方某为矛,之后委婉劝谏,若成一切皆好,若不成,方某自然也就扛下了所有,当真打得好算盘。”
方孝孺冷声道。
这也是他愤怒的原因,这是全然不把他的性命当一回事啊!
他方孝孺不怕死,可却不愿是这种死法!
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被人坑死,方孝孺想到这额头便多了几道黑线.....
他从少时便有志向,要做那名垂青史之人,要匡扶社稷,万世留名。
倘若是就这么被坑死,留名是留名了,却是个蠢货的名。
这触了他的逆鳞!
“不过方大人如此一来倒是得罪了不少人啊,日后怕是在京中举步维艰,倒是不妙。”
张平一脸为方孝孺担心的模样。
“一群鼠辈,何惧之有?”
“我心为正,则无所畏惧。”
方孝孺说的这话顿时让朱煐咂舌。
老方,不愧是你啊!
这能让朱老四诛十族的人,果然非同凡响!
“好!”
却不曾想此时一旁的张平却大叫了一声。
朱煐看向张平,心中疑惑。
这家伙今天有点反常啊。这往日的话也没有这么多啊....
今天这家伙的话格外的多,而且频频与方孝孺搭话,这是要做什么?
“方大人此言,与我老大所言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老大曾言,为官一任,何惜此身,再看方大人你这嫉恶如仇的性子,倒是与我等是同一类人。”
“所谓一人计短,三人计之长,方大人虽不惧那些个鼠辈,可终究鼠辈人数众多,又阴险,精于算计,方大人孤身一人怕是容易着了道,不如跟着我们混如何?”
“对手的对手就是朋友,不知方大人可愿认下我与老大这个朋友?日后也好守望相助!”
张平说出这话之后朱煐方才恍然。
合着这家伙是打的这个主意.....
朱煐看向张平,恰好张平也看向了朱煐,此时四目相对.....张平给朱煐使了个眼色,仿佛在邀功.....
朱煐:“......”
这他娘的,都叫什么事儿啊.....这小弟给我找帮手?
可我....不用啊....
朱煐本想阻止,可这又转念一想,便不再做声.....
这要是找别人当帮手,或许没有那个必要,可方孝孺.....
方孝孺和不是个本分人啊.....
这刚一入朝,第二天就已经得罪了几乎所有的文官集团,想来以他这一张嘴,得罪满朝文武那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要是这样的人和自己是朋友,那日后......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啊!
想到此处,朱煐不由露出了笑容看向方孝孺:“志远所言正是我之所想,不知方大人如何考虑?”
“今日见方大人你于朝中大展风采,颇有种志趣相投之感,倒是亲切。”
方孝孺先是一愣,旋即一笑:“看来日后得去朱御史府上多多叨扰了......”
.......
就在朱煐和方孝孺正在攀谈的同时,老朱这头,也收到了一封消息......
“哼!”
“这臭小子还知道应召?”
御书房里,老朱冷声哼道。
他手上拿着的正是一封家书,家书是朱棣亲笔所写,所谓人没到请罪书先到,朱老四这一招算是高明得可以。
书信上先是一阵诉苦,说镇守边疆多么辛劳,又提及对老朱有多么想念,再就是本想出发偶然重病,只好半路停下从医,眼下重病初愈便马不停蹄赶来,即将入京.......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188/2229792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