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烽火溃兵 > 第一百二十六章系统上的差距!

第一百二十六章系统上的差距!


第一百二十六章系统上的差距!

游戏规则从未改变,战争也从未停止,我们之所以生活在和平之中,是因为我的祖国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可任人欺凌的国家了。

若想国家永享和平,国土不燃战火,国民不流离失所,唯有祖国更加繁荣强盛

法明业兴、民勤兵勇、忠党爱国,强我华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抗战时期,日军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其资本雄厚和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以其战术上的强大机动能力屡屡让中国军队吃亏。

当时在战术上特别强调突袭、奔袭、强袭、迂回包抄的日军,无论是东北的林海雪地,太行山的山地丘陵,还是江南水乡的沼泽溪流,其机动性的迅速、灵活穿插的之快,总是让我军防不胜防。

虽然说中国军人能吃苦耐劳的能力,在世界上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但在这看似“行军”最基本问题上,当时中国也因为国防工业的薄弱…落了下风。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开始仿制西方列强,建立自己的制式装备,鬼子最具标志的昭五式军鞋(那翻毛皮鞋),就是体现当时中日装备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日本的制式装备,其科学度与统一系统化,是一点也不落当时欧洲各国的。

日本的昭和五式军鞋,做工精良,鞋面是上等牛皮,鞋底是多达七层的牛皮底。底部,有32~38颗钢制防滑钉,所以走起路来“踏踏”响,我们常说“鬼子的铁蹄”,不是凭空说的。

为增强耐水性,很多昭五式军鞋还采用翻毛鞋面(绒面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鬼子的翻毛皮靴”。

但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国力衰退,资源严重缺乏的实在供应不上了后,开始用马皮、猪皮和橡胶底代替,连防滑钉都取消了。

你别看日本的军鞋看着笨重,但其结实和耐磨性却是很好的。

日本人在军鞋设计上倡导的理念是:耐用、防滑、防水、保护性强,并不特别考虑轻便性。

这是因为日本考虑到,要远赴异国他乡长时间长距离作战,一双坚固耐用的鞋子,在长途行军和作战时,可以有效保护士兵的脚部不会受到复杂地形,如尖锐石块、树枝的伤害。

而另一方面、结实耐用、也可以为军工节省下些资源,而且连带着还可以减少鞋后勤上的压力。

那日本鞋虽然结实而笨重,但鬼子为不影响其战术的机动性,就只能靠增加士兵的训练量,来提高其的机动与灵活性了。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试穿了缴获的日本军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日本人穿着这样的军鞋,是跑不了多久山路的。

可在八路军真的和日动了手后才惊讶的发现,脚穿了牛皮鞋的日本人,在山里跑的一点也不慢,这就是日军长时间训练的效果。

除了昭五军靴这种军鞋外,日军在战时还穿一种胶鞋,那就是大脚趾分开式样的轻行军鞋,这种橡胶便鞋比昭五军靴更轻便防滑。

日军在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丛林作战时,常常脱下翻毛皮鞋换成这种便鞋。而日本军官则按级别,有自己的战靴,也是一整套的。

而反观中国军队的军鞋则非常的混乱。

像电视里演的,那国军动不动就穿清一色的皮靴,那是纯胡扯JB蛋,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国军的个别嫡系部队才有配发制式军鞋外,绝大部分国民政府军队是没有制式军鞋的。

如东北军、西北军和晋军,士兵都习惯穿北方的黑色布鞋,俗称“懒汉鞋”,需用一根布条将鞋子和脚掌捆紧,以防脱落,而像桂军和川军则习惯穿布鞋和草鞋。

而就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也只有军官才能穿上皮鞋和长靴,士兵则是黑色布制软胶鞋为主。

不过,在抗战条件艰苦的中后期,中央军也不得不靠编草鞋过日子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42年“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入缅作战时,向来是好财买脸的蒋委员长,也不得不让自己的嫡系穿着草鞋入缅作战。

当时日军入缅的普通士兵单兵装备如下(不算各别战术武器):

战斗力保障方面:步枪、弹药盒、地图包、手雷。生活保障方面:有水壶、饭盒,被服、绑腿、护腿、雨披、雨衣、军毯、帐篷布。

户外工具方面:有工兵锹、镰刀、手斧、军镐。

防护保障方面:有防毒面具、护目镜、防蚊头罩、蚊帐以及携行具的腰带、背包、挎包等等。

这种配备的专业水平,即使放在今天的战场上,也丝毫不落下风,更何况是半个多世纪之前。

而当时入缅的中国军队人手一支中正步枪,这是当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家伙了,蒋介石就像穷爹往外嫁闺女一样的,死撑面子的,勉勉强强的给每个人弄了一支,而至于其它生活保障方面的装备,水壶都没法人手一个,脚上穿的就是草鞋。

想想出国作战连鞋都没有得穿,当时中国士兵的心里得有多么的寒酸。而那个曾经承担了40%抗战兵力的川军,那制式装备则更是无从谈起,要说有也就只能是他们自己编的背在身后的那个大草帽了,至于鞋子、则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

川军刚出川时,各界都认为它们将是当时中国在战场上表现得最“差劲的军队”,

缺弹药、缺被服、缺给养、缺医疗,派系混乱、训练不足、纪律松散、大烟鬼成群、个个还面黄肌瘦的一脸菜色。

从四川老家凭着胯骨下的“11路”开到山西打仗,冬天士兵脚上穿的居然是清一色草鞋。

别说急行军、跑山路,一天走十几公里草鞋就会磨破、脱落,就得换备用的,作战时甚至光着脚,脚受伤的几率,和鬼子安全的大皮靴根本没法比。

但就是这样,川军才是抗日时期最可敬的军队:最能吃苦耐劳,装备最差,牺牲最也多,用它们川人特有的血性,告诉当时那瞧不起它们的那些所谓的正规军们,什么叫中国军人应该有的血性,什么叫…川人。

“单衣草鞋心如铁,

悲情豪情是川军。”

而反观当时被各界习惯说成“土八路”的“八路军”,则在军鞋这上,狠狠地甩了当时的国军一条街。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和后勤部门,对战士的脚非常爱惜,大部分部队都能保证每个士兵有充足的鞋袜:一年7双布鞋、1双胶鞋。

(草鞋不算,没事儿就可以编,而且到那老百姓还连夜的,撕了自家的衣服给八路做鞋。)

在换鞋频率这点上,就是当时的日本军队都没法和八路军比。

在机动作战中,一双好的脚板,有的时候起到的作用,一点也不比一次有力的炮火支援差。

在早年看的抗日电影里(现在拍的就别看了),我们常见到这一幕:农村妇女在麻油灯下整夜不眠为前线士兵纳鞋底。这非常真实。

当时的抗日“妇救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战士做布鞋。

1940年百团大战时,仅晋察冀四专区妇救会,就为八路军战士捐了军鞋10万双。

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高街村的军鞋最有名。当时儿童团有首歌谣:

“高街鞋,不平常,双双辑鞋口。对对斤二两。前五趟,后四趟,腰里密密纳三趟。地大帮子小,穿上可脚打胜仗。”

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敌后打游击战,机动性方面能强得过日军,这除了八路军过硬的军事素养外,和他们脚上结实耐用的鞋子也密不可分。

而此中之理,日本人自然也深知,所以日本军人在每次进中国村庄搜查的时候,一旦发现那个中国老百姓家有很多做好的布鞋,则立刻的就会下令屠村…一个活口不留。

而在体现抗战时期两国差距的,又何止是仅仅军鞋这一项。

除了随身携具外,日军在补给和待遇,以及制度上也早以系统化的,和当时的欧美各国媲美了。

以下是1938年,日本陆军发布的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

日本士兵每天基本伙食定量为:

精米660克、精麦210克、鲜肉210克、蔬菜600克、泽庵60克、酱油0.08升、味增75克、盐5克、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烟20支。

可以说,日军战时的饮食水平是相当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类作为副食,同时  还  提供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增,甜食等各种东西。

这还不算,日本那时候就已经开发出了战术口粮,和各种类似近现代化的野战炊具了,像酒精然料膏、单兵炊具炉、它们都以列装给部队了(不过不是给的陆军)。

日军战时的口粮基本兼顾了日常行军和战斗期间人体所需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需要  ,更接近于日本人平时的餐饮习惯,同西方军队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再加上小日本子没事还爱上中国老百姓家,“借点”肉食的原因,那伙食就更好了。

不过这里咱们可得带一句,日本这些好伙食,只是以给军人标准配给的,那日本本土老百姓的日子,可没有这么滋润,那有的日本老百姓种了一年水稻,也就过年过节的时候,像咱过年吃饺子那样吃上一顿大米饭就不错了,平时也不比咱们中国老百姓吃的好那去。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日本老百姓种了五亩地,这在日本算种粮大户了,打了10米俵(米俵:是用稻草编的袋子)大米,你得把8米俵大米上交,换回来五麻袋从中国东北抢来的杂粮。

那五麻袋杂粮里是:高粱米、大馇子、黑豆、苞米粒子啥都有,掺着剩下的那2米俵大米对付吃。

要是不够吃那没事儿,把男丁能吃的拉到军队里去,那不就够吃了嘛,要是死在战场上那就更省粮了。

其实日本军队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掠夺来的那些大米和白面,分给日本老百姓的是很少很少。

而与之成对比的是,因当时中国耕地大量的被日本侵占,就连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都做不到一天能吃三顿饭、天天大米饭,天天有肉吃。

那副食就是  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萝卜就吃萝卜,如果真的什么  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凑合着吃,如果连咸菜都没有,那就只能一碗饭干噎了。

就是这,跟其他那些杂牌军的其它军队比起来,那都是天堂了。

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当时的很多中国军人看似高大,但却骨瘦如柴,而日军虽然普遍矮挫,但因营养好,身体却都比较强壮,小个不高…但劲却很大。

这也是当时中国军人拼刺刀拼不过日本军人的另一个原因。

战争…打得是综合国力,不光有前线的流血牺牲,也有是后勤的辛苦,有泪水、有不甘、两军决战,胜负岂止在战场。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其实战争从未停止过,只是中国不是原来那个中国了,我们才没有受到战乱之苦。

发展军民两用经济,振兴民族工业,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956/229226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