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国者,斯民之共器!
会试当日。
天光未亮,京都圣院之外,已是人山人海。
数万名来自大夏各地的考生,汇聚于此,黑压压的一片,等待着龙门开启的时刻。
每个考生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与期盼。
这是决定无数读书人命运的一天。
卢璘带着李明轩、张虎等一众经世学堂的门生,夹杂在人潮之中,缓缓向前。
“先生,好多人啊。”张虎第一次见到这等阵仗,有些发怵,下意识地靠近了卢璘。
李明轩则要镇定许多,但紧握的拳头,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卢璘环顾四周,面色如常。
就在此时,前方的人群忽然起了一阵骚动,自动向两侧分开,让出一条通路。
一行数十人,在一众仆从的簇拥下,施施然走了过来。
为首的两人,衣着华贵,气度雍容。
正是洛州王家的王景,与汴州顾家的顾清辞。
两人身后,跟着的也都是陈明远等一众顶尖世家的嫡系子弟。
这群人,仿佛自带光环,一出现,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双方的队伍,在圣院门前不期而遇。
王景的脚步停下,隔着数步之遥,看向了人群中的卢璘。
他身旁的顾清辞,则发出一声轻嗤,毫不掩饰轻蔑之色。
王景主动上前一步,脸上带着微笑。
“卢案首,别来无恙!”
卢璘平静的回礼:“王公子....”
王景的笑容不变,但一旁的顾清辞却带着锋芒:
“卢案首经世之学,冠绝江州,能让万民俯首,宗师折腰。今日,我等倒要看看,在这圣人定下的规矩之下,卢兄的实学,能否胜过我等的经义文章。”
周围的考生闻言,皆是心中一凛,纷纷投来关注。
李明轩等人更是怒形于色,正要开口反驳。
卢璘却抬手制止了他们,淡然一笑:
“经世与经义,本就不该对立。”
卢璘从容不迫的气场,让顾清辞脸上笑意微微一僵。
“好!”顾清辞重重吐出一个字,“那便考场上见真章!”
说罢,不再多言,径直走向了圣院的另一侧入口。
“先生,他们也太嚣张了!”张虎愤愤不平。
卢璘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回应。
“咚!咚!咚!”
这时,鼓声响起,圣院的大门,缓缓打开。
“开门!考生入场!”
考生们开始排队,接受严格的搜检,而后进入考场。
.............
三千个独立的号舍,整齐排列。
卢璘与李明轩等人互相道了一声珍重,便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号舍。
带众考生落座后,主考官周清源,在一众考官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台。
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一身官袍,不怒自威。
周清源拿起名册,开始宣读考场规矩。
当念到“江州,卢璘”之时,动作微微停顿,周清源朝卢璘方向瞥了一眼。
尽管动作很轻微,但卢璘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略微皱眉。
规矩宣读完毕。
周清源打开一个由黄绫包裹的木匣,从中取出一张卷轴。
所有考生,全部屏住了呼吸。
“今科会试策论题!”
周清源的声音,传遍了圣院。
“论大夏国运,当以何为本?当以何为先?”
“请诸位考生,据经义圣道,结合时局,撰文策论!”
题目一出,考场内响起一片松气声。
这个题目,宏大,正统,是典型的会试策论题。
既可以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纲常伦理。
也可以结合时弊,针砭时事,提出自己的见解。
发挥的空间很大。
几乎在题目宣布的瞬间,考场内便响起了下笔声。
王景、顾清辞等世家子弟,早有准备,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便提笔。
他们自幼浸淫经义,对这类题目,早已烂熟于心,无数范文在胸,只需稍加修改,便是一篇上佳的策论。
而卢璘却没有着急动笔。
坐在号舍内,手握着笔,双目微闭。
不远处的号舍里,李明轩偷偷从隔板的缝隙中,焦急地望向卢璘的方向。
先生怎么还不动笔?
难道是被题目难住了?
李明轩心中焦灼,却又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只能替先生干着急。
另一边,顾清辞的笔下,已是洋洋洒洒数百字。
文章,起手便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引《春秋繁露》为论据,大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之道。
在顾清辞看来,国运之本,便在于纲常不乱,人人各安其位,以德化民,以礼治国。
文章引经据典,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堪称策论文章的典范。
............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考场内,绝大部分考生都已文思泉涌。
唯有卢璘的号舍,考卷上依旧空无一字。
高台之上,主考官周清源的视线,也若有若无的,一次次扫过卢璘所在的方位。
这是在故弄玄虚?
还是真的无从下笔?
江郎才尽了?
........
就在此时!
卢璘豁然睁开了双眼!
清澈的眸子里,如有星河流转,刹那间迸发出光彩。
接着提笔蘸墨。
笔尖悬于纸上三寸之际,才气已然凝聚。
与所有人不同。
卢璘的文章,开篇没有引用任何一句圣人语录。
破题,开宗明义。
“国者,斯民之共器;运者,万姓之同舟。”
紧接着,承题:
“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察其本而务其先。”
“今叩国运兴衰之道,臣请剖心而论:非山河之险、甲兵之利、仓廪之实可恃,实亿兆之心归往耳!”
完全跳出了传统经义的框架,没有去讨论“君、臣、礼、法”。
而是用一种最本源的方式,去探寻国运二字的真意!
高台之上,周清源正端起茶杯,准备小酌一口。
一名巡场考官,快步走上高台,将一张纸条递了上来,上面正是卢璘的破题之语。
周清源接过纸条,只看了一眼。
噗!
一口热茶,尽数喷了出来!
顾不得擦拭官袍上的茶渍,死死地盯着那两行字。
狂悖!
简直是狂悖至极!
果然不按常理出牌!
周清源眉头紧皱。
若卢璘接下来的文章,敢偏离经义之道,大谈他那套所谓的“经世之学”,那自己便有足够的理由,将他的卷子,判为下下等,直接黜落!
然而,还没等周清源念头平息。
号舍内,卢璘已经动了。
笔走龙蛇,文思泉涌!
“《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夫国之为国,非城阙之高、律令之繁也。”
“一夫辍耕,则饥者见于道;一妇罢蚕,则寒者号于衢。”
........
层层递进,逻辑森严。
一种全新的,与理学“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截然相反的治国大道!
而是一刀斩断儒家礼法为纲的陈旧认知。
直接点破:国家存在的本质是人,而非抽象的制度或道德教条。
一名坐在卢璘邻近号舍的巡考官,路过的无意间一瞥,看到了卢璘卷上的这几行字。
整个人,瞬间呆立当场。
民....民才是国之根本?
这...这怎么可能!
圣人书里,可不是这么说的!
卢璘没有丝毫停顿,给出论断之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整篇文章的核心!
“臣窃观当今四弊:”
“赋役不均。”
“吏治壅塞。”
“文道僵死。”
“阴阳失序”
“故臣请:......”
.....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945/4341478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