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边境公司交际飘
汽车驶过昆磨高速最后一段盘山公路时,窗外的植被突然换了模样。橡胶树宽大的叶片在风中舒展,空气里混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与隐约的香料味道,导航提示 “距离磨憨口岸还有 5 公里”。2015年深秋,我带着公司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任务,第一次踏上中老边境这片土地。
磨憨口岸的联检大楼前,穿着橙色工装的搬运工正将成箱的电子产品搬上老挝牌照的货车,戴着斗笠的老挝妇女蹲在路边售卖野生菌,中文与老挝语交织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对接我的合作伙伴是老挝籍华人陈叔,他穿着熨帖的条纹衬衫,袖口别着枚褪色的 “友谊勋章”—— 那是中老铁路通车时政府颁发的纪念章。“在这里做买卖,光懂生意经不够,得懂‘边境规矩’。” 他握着我的手时,掌心的老茧蹭过我的指腹,“比如老挝朋友请你喝‘拉邦咖啡’,无论多烫都要先抿三口,这是尊重。”
我们的第一次正式交际在口岸旁的 “雨林餐厅” 展开。木质餐桌上摆着竹筒饭、香茅草烤鱼,还有一瓶老挝啤酒。陈叔带来了老挝当地的建材商西提,他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说话时习惯用手比划。当我拿出合作方案时,西提没有立刻翻看,而是先给我斟满啤酒:“李经理,我们老挝人做生意,先看‘人’再看‘纸’。” 那天我们没谈太多合同细节,却聊了三个小时的家族故事 —— 西提的祖父曾参与中老公路建设,我的父辈也在云南当过知青,共同的记忆瞬间拉近了距离。
真正的挑战从货物通关开始。我们公司第一批出口的机械设备,在磨憨口岸滞留了整整四天。原因是老挝海关要求提供的 “原产地证明” 格式与国内不同,而翻译文件又出现了歧义。那段时间,我每天往返于海关大楼、翻译公司和陈叔的办公室之间,手机里存满了各种表格的照片,笔记本上记满了老挝语的专业术语。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交际场合。在口岸管委会组织的中秋联谊会上,我遇到了老挝南塔省海关的蓬猜科长。他正对着月饼盒上的 “嫦娥奔月” 图案好奇不已,我趁机用刚学的老挝语解释这个中国神话。当得知我们的货物是用于老挝当地学校建设时,蓬猜突然拍了拍我的肩膀:“教育是大事,我来帮你们协调。” 第二天,他亲自带着工作人员到仓库核验货物,还手把手教我们填写老挝的报关表格。“边境上的事,有时候比文件更重要的是‘信任’。” 他笑着说,手里还拿着我送给他的神话故事绘本。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中老边境的公司交际,本质上是跨文化的磨合。我们开始调整工作方式:在合同里加入双语注释,在会议前准备当地的特色茶点,甚至专门聘请了老挝籍员工负责沟通。有一次,我们为老挝客户举办产品培训,特意将技术手册里的案例换成当地的工程项目,还在休息时安排了傣族舞表演。当老挝客户们跟着音乐节奏拍手时,我突然意识到,商业合作的纽带,早已在这些细节中悄然加固。
在边境待得越久,越能感受到 “交际” 二字的深层含义。它不只是合同上的签字,更是节日里的一声问候,是困难时的一次援手。2023 年春节前夕,我们公司的老挝员工阿玲突然找到我,眼眶通红:“我妈妈在万象生病,想回去看看,但买不到车票。” 当时正值中老铁路春运高峰,车票早已售罄。我立刻联系陈叔,他发动了自己的人脉,最终通过铁路部门的 “绿色通道”,帮阿玲买到了当天的车票。
阿玲回来时,给我们带了一包老挝的 “古树茶”,还有她妈妈亲手做的 “达嘛轰”(老挝传统糕点)。“我妈妈说,中国朋友是‘心连在一起的人’。” 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件事之后,公司里的中老员工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大家会互相分享家乡的美食,交流各自的习俗。有一次,老挝员工教我们跳 “南旺舞”,中国员工则教他们写毛笔字,办公室里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除了同事间的情谊,与客户的交际也逐渐超越了商业范畴。西提的儿子考上中国的大学时,特意来向我咨询志愿填报;蓬猜科长的女儿结婚,还邀请我们去老挝南塔省参加婚礼。在婚礼上,我看到中老两国的习俗完美融合:新娘穿着老挝传统的 “纱笼”,却也按照中国习俗给长辈敬茶;宴席上既有老挝的 “冬阴功汤”,也有中国的 “红烧肉”。西提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我们不只是生意伙伴,更是一家人。”
2015 年 12 月,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之际,我们公司在老挝万象的分公司正式成立。开业典礼上,陈叔、西提、蓬猜都来了,他们胸前别着我们公司定制的徽章,上面印着 “中老携手,共创未来” 的字样。站在万象站的站台上,看着呼啸而过的 “澜沧号” 动车组,我突然想起初到磨憨时的场景 —— 那时的我还在为通关手续焦头烂额,而现在,我们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直达老挝各地,我们的合作也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
在边境的这段日子,我见过凌晨五点的口岸 —— 货车的车灯划破黑暗,报关员的身影在联检大楼前穿梭;也见过深夜的办公室 —— 中老员工一起加班修改方案,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他们专注的脸庞。我曾为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而焦虑,也曾为跨语言沟通的困难而疲惫,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温暖与希望:是陈叔递来的一杯热咖啡,是西提竖起的大拇指,是蓬猜科长耐心的指导,是阿玲脸上灿烂的笑容。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中老边境的公司交际,早已超越了 “生意” 的范畴。它是两种文化的对话,是两国人民的相知,是在共建 “一带一路” 的浪潮中,无数人用真诚与努力编织的纽带。如今,每当我站在磨憨口岸,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总会想起陈叔当初说的那句话:“在这里,每一次握手,都是一次心与心的靠近。” 而我知道,这样的握手,还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边境土地上,继续书写更多温暖的故事。
2016 年初,东南亚建材市场迎来了一场不小的波动。越南某建材企业突然大幅调低价格,导致老挝当地建材市场价格体系紊乱,我们公司与西提合作的学校建设项目也受到波及 —— 原定的建材采购成本上涨了 15%,项目进度面临停滞风险。
得知消息的那天,我正和陈叔在磨憨口岸的货运站核对新一批设备清单。挂完西提焦急的电话,陈叔的眉头也拧了起来:“现在不是慌的时候,得赶紧找对策。” 我们立刻召集公司的中老员工开会,老挝籍员工阿凯提出:“老挝北部有很多小型采石场,或许能直接从当地采购石材,降低运输成本。” 这个提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 这些小型采石场大多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为了验证可行性,我和阿凯、西提一起驱车前往老挝南塔省的采石场。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沿途的热带雨林里不时传出鸟鸣。到达采石场时,场主岩叫正带着工人用简陋的工具开采石材。看到我们,他有些拘谨地递来一杯自酿的米酒:“我们的石头质量好,但没人知道。” 西提用老挝语和岩叫沟通,我则仔细查看石材的硬度和纹理,并用手机拍下样本照片发给国内的技术团队。
经过三天的考察,我们筛选出三家符合要求的采石场。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采石场没有足够的运输车辆,无法按时供货。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蓬猜科长主动找到了我们。原来他听说了我们的困境,特意联系了老挝当地的运输协会。“你们帮助我们建设学校,我们也该尽一份力。” 蓬猜笑着说,手里拿着一份运输合作意向书。
最终,我们通过 “当地采购 + 协会协调运输” 的模式,不仅将建材成本控制在了预算范围内,还帮助三家采石场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在项目复工仪式上,岩叫特意给我们送来一块刻有 “中老友好” 的石碑:“是你们让我们的石头走出了大山。” 这次危机让我深刻体会到,边境公司的交际,不仅是商业上的合作,更是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情谊。
随着与老挝当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商业之外,为当地社会做更多贡献。2024 年 5 月,在陈叔的提议下,我们联合西提的公司,发起了 “中老助学计划”,计划为老挝北部山区的贫困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和图书。
消息传出后,公司里的中老员工都积极参与进来。中国员工自发捐款购买文具和电脑,老挝员工则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山区学校,统计需求。阿玲还特意联系了万象的出版社,争取到了一批老挝语的儿童书籍。“我小时候在山区上学,没有课外书看,现在想让更多孩子能读到好书。” 阿玲一边整理书籍,一边说,眼里满是期待。
捐赠活动定在 6 月 1 日儿童节。那天,我们带着满满三车物资,前往老挝乌多姆赛省的一所小学。车子刚到学校门口,就看到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举着 “中老友好” 的牌子在路边等候。校长坎曼握着我的手,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谢谢你们,孩子们终于有新的课桌椅了。”
在捐赠仪式上,中国员工教孩子们折千纸鹤,老挝孩子则为我们表演了传统的 “竹竿舞”。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抱着新书包,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时,突然觉得,这次公益活动比任何一笔商业订单都更有意义。活动结束后,坎曼校长给我们颁发了当地政府制作的 “公益贡献奖”,他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
这次公益活动也为我们的公司交际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政府看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主动邀请我们参与老挝北部的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在项目洽谈会上,乌多姆赛省的省长亲自接待了我们,他说:“我们愿意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当地发展。”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单纯的货物贸易和工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中老边境市场的需求,技术共享才是实现长期合作的关键。2024 年下半年,我们决定在老挝万象建立技术培训中心,为当地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
培训中心的筹备过程并不容易。首先是师资问题,我们从国内总部选派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但语言沟通成为了难题。于是,我们邀请了老挝当地的语言老师,为技术专家进行老挝语培训,同时让公司的老挝籍员工担任翻译。阿凯曾在老挝的技术学校学习过,他主动承担起了部分培训课程的准备工作,将中文的技术手册翻译成老挝语,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培训中心第一次开课是在 9 月,共有 50 名学员报名参加,其中包括西提公司的员工、当地的技术人员,还有一些对机械设备感兴趣的年轻人。第一堂培训课由国内的王工程师主讲,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实物演示,讲解了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阿凯在一旁同步翻译,还不时补充当地的使用习惯和注意事项。
培训课程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西提公司的员工萨文说:“以前我们操作设备都是凭经验,现在经过专业培训,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故障。” 当地的年轻人阿明则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培训课程,让他能学到更多技术,找到更好的工作。
为了让培训课程更贴合当地需求,我们还定期组织学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内容。比如,针对老挝当地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我们专门增加了 “机械设备应急供电” 的培训课程;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增加了 “设备防潮保养” 的内容。
技术培训中心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当地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我们与合作伙伴的粘性。西提说:“以前我们是生意伙伴,现在你们还帮我们培养技术人才,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 当地政府也对培训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为老挝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6年 12 月,中老铁路通车三周年之际,我们公司在老挝的业务已经涵盖了机械设备出口、工程建设、技术培训、公益事业等多个领域,员工人数也从最初的 10 人发展到了 100 多人,其中老挝籍员工占比超过 60%。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中老边境的变化:磨憨口岸的通关效率越来越高,中老铁路的货运量不断增加,老挝当地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中老两国人民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我们公司的交际圈,也从最初的几个合作伙伴,扩展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
12 月 3 日,我们公司在万象举办了 “中老合作发展论坛”,邀请了中老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老边境经济合作的未来。在论坛上,我分享了我们公司在中老边境的发展经历,以及对未来合作的展望。老挝南塔省的省长在发言中说:“中老铁路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像你们这样的企业,是推动中老边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坛结束后,陈叔、西提、蓬猜、阿玲、阿凯等一起和我合影留念。看着照片里大家灿烂的笑容,我想起了初到磨憨时的场景,那时的我还对边境的交际充满迷茫,而现在,我已经在这里收获了事业,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如今,每当我站在中老边境的土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看着正在建设中的工程项目,看着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读书的身影,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知道,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为中老边境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中老两国的友谊添砖加瓦。
未来,中老边境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的公司交际也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因为我们相信,在中老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背景下,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中老边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中老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一定会源远流长。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832/5041605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