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边境公司痴情飘(二)
中午时分,雪越下越大,能见度不足十米。我们在一个临时停靠点停下,老周从后备箱拿出柴火,在路边生起一堆火。“赶紧烤烤火,别冻着。” 他递给我一根烤红薯,红薯的香气驱散了寒冷。不远处,几个边防战士正在铲雪,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帽子上结满了冰霜。老周走过去帮忙,我也拿起铲子,加入他们的队伍。战士们告诉我们,哨所里的取暖设备坏了,急需这批抗寒物资,他们已经在这里铲雪两天了。
下午继续赶路,卡车在雪山间缓慢行驶。突然,远处传来 “轰隆” 的声响,老周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雪崩!” 他立刻停车,让我下车躲到路边的岩石后。我们看着远处的雪山,积雪顺着山坡滑落,扬起漫天雪雾。幸好雪崩发生在远处,没有波及我们的路线。“每年冬天都会有这样的危险,” 老周拍了拍身上的雪,“但只要能把物资送到哨所,再危险也值得。”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看到了哨所的灯光。战士们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他们的脸上冻得通红,却带着热情的笑容。卸物资时,战士们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道谢:“有了这些物资,我们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哨所的李班长邀请我们留下吃晚饭,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边境的生活。李班长说:“我们在这里守着边境,就是为了让祖国的人民能安心生活。你们运输物资,也是在守护边境,我们都是一家人。”
离开哨所时,雪已经停了,夜空格外清澈,星星像钻石一样闪烁。战士们站在门口挥手送别,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我看着窗外的雪山,突然明白 “坚守” 这两个字的重量 —— 无论是运输司机、边防战士,还是边境的守护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开春后,公司组织员工参与界碑维护活动,我和老周报名参加。出发前,边检站的陈警官给我们培训:“维护界碑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清理界碑周围的杂草,刷新上面的油漆,确保‘中国’两个字清晰可见。” 他拿出一套工具,有铲子、刷子、红色油漆,还有一块抹布。
我们负责维护的是 156 号界碑,位于山林深处。沿着山路徒步时,陈警官给我们讲界碑的故事:“这根界碑是 1990 年立的,当时为了确定位置,测绘人员在山林里待了一个月,每天徒步几十公里。” 山路崎岖,到处都是荆棘,我们拿着砍刀开路,汗水很快浸湿了衣服。老周走在前面,时不时扶我一把:“以前我经常和老郑师傅来维护界碑,那时候没有砍刀,就用手拔草,手上全是伤口。”
经过两个小时的徒步,我们终于看到了 156 号界碑。界碑由花岗岩制成,上面刻着 “中国” 两个红色大字,旁边还有编号和立碑时间。界碑周围长满了杂草,有的甚至长到了界碑上。我们立刻开始工作,老周用铲子铲草,我用抹布擦拭界碑上的灰尘,陈警官则拿着刷子,给 “中国” 两个字刷新油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界碑上,红色的油漆显得格外鲜艳。
休息时,陈警官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里 156 号界碑刚立好,测绘人员和边防战士站在界碑旁,脸上带着笑容。“这些测绘人员和战士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边境线,确定每一根界碑的位置,” 陈警官说,“现在我们维护界碑,就是在传承他们的精神,守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我看着照片,又看了看眼前的界碑,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光荣。
维护完界碑,我们在界碑旁种下了一棵松树。老周说:“这棵树就像我们的守护,以后每年来维护界碑,都能看到它长高。” 我抚摸着松树的树干,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每年都要参加界碑维护活动,把这份坚守传承下去。
返程的路上,陈警官对我们说:“‘痴情飘’公司这些年为边境做了很多贡献,运输物资、参与公益,你们也是边境的守护者。” 老周笑着说:“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只要边境需要,我们就会一直跑下去。” 我看着身边的老周,看着远处的山林,突然明白 “痴情飘” 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 —— 对边境的痴情,是一代又一代边境人的传承,是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
回到公司后,我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上写下:“边境线很长,守护它的人很多。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温暖;用自己的坚守,守护这片土地的每一分安宁。”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笔记本上,也照在我心里,让我对未来的边境之行充满了期待。
初夏的雨季来临前,我和老周接到了新任务 —— 护送一批缅甸籍学生前往勐腊的中学就读。这些学生都是边境村落的孩子,通过跨境教育项目来到中国学习。出发前,李姐特意给我们准备了书包和文具,笑着说:“这些孩子是两国友谊的小使者,你们一定要照顾好他们。”
我们在界河口岸见到了这些孩子,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小小的书包,脸上带着既紧张又期待的表情。带队的是缅甸边境学校的吴老师,他握着老周的手说:“麻烦你们了,这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还请多关照。” 老周点点头:“放心,我们会安全把他们送到学校。”
由于雨季即将来临,界河的水位上涨,无法徒步过河,只能乘坐摆渡船。摆渡人是一位名叫岩龙的傣族老人,他世代生活在界河边,撑船摆渡已经有三十年了。岩龙的摆渡船是一艘木质的小船,船身刷着蓝色的油漆,船头挂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以前没有桥的时候,村民们来往都靠我的船,” 岩龙一边撑船,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有一次暴雨冲毁了临时木桥,我撑着船,把生病的村民一趟趟送到中国的卫生院,连续撑了十几个小时。”
小船在界河上缓缓行驶,孩子们趴在船边,好奇地看着河水。一个名叫丹瑞的小男孩指着河对岸的中国村落,问我:“姐姐,中国的学校有足球场吗?” 我笑着点点头:“有啊,还有图书馆、电脑室,你们可以在那里学到很多知识。” 丹瑞的眼睛亮了起来,兴奋地和身边的同学说着什么,脸上满是憧憬。
到了中国岸边,我们把孩子们带上卡车。老周特意放慢车速,让孩子们能欣赏路边的景色。路过芒果园时,孩子们惊呼起来,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芒果。老周笑着说:“等芒果熟了,我带你们来摘。” 孩子们欢呼雀跃,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抵达勐腊中学时,校长和老师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孩子们下车后,好奇地打量着学校的教学楼和操场。丹瑞拉着我的手,小声说:“姐姐,这里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两国友谊的桥梁。” 我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暖暖的。
离开学校时,吴老师送了我们一幅缅甸传统的手绘卷轴,上面画的是界河两岸的景色,有摆渡船、有学校、有笑容灿烂的孩子。“谢谢你们,” 吴老师说,“是你们让这些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也让两国的友谊更加深厚。” 老周接过卷轴,认真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有需要,‘痴情飘’随时都会帮忙。”
返程的路上,我看着窗外的界河,想起岩龙撑船的身影,想起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突然觉得,边境不是一道冰冷的界线,而是一座连接两国人民的桥梁,而我们这些运输人、摆渡人、教育者,都是这座桥梁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力量,让友谊在界河两岸生根发芽。
盛夏的边境山林格外闷热,我和老周拉着一批农资前往边境村落,准备支援村民们的夏季耕种。卡车行驶在山林间的小路上,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蝉鸣声此起彼伏。老周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天气预报:“未来两天,边境地区将有暴雨,请注意防范山洪和泥石流。” 老周皱了皱眉:“得赶紧把农资送到,不然暴雨来了就麻烦了。”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抵达了边境村落。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大家一起动手,很快就把农资卸完了。村长老王握着老周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有了这些农资,今年的收成就有保障了。” 我们正要离开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老王连忙说:“雨太大了,你们先在村里避一避,等雨小了再走。”
我们跟着老王来到村里的活动室,刚坐下,就听到外面传来 “轰隆” 的声响。老王脸色一变:“不好,可能是山体滑坡!” 我们跑到外面一看,村后的山坡上,泥土和石块顺着山坡滑落,朝着村里的方向涌来。“快,组织村民转移!” 老王大声喊道,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扶着老人,抱着孩子,朝着安全的地方转移。
老周拉着我,加入了转移的队伍。我扶着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走。雨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脚下的泥土很滑,我好几次差点摔倒。老周不时回头,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坚持住,前面就是安全区了!”
就在我们快要到达安全区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小明还在村里!” 小明是村里的一个小男孩,刚才转移时不小心和家人走散了。老周立刻说:“我去救他!” 我拉住他:“太危险了,我和你一起去!” 我们冒着暴雨,朝着村里跑去。村里的房屋已经被泥石流冲毁了一部分,我们在废墟中呼喊着小明的名字。
终于,在一间倒塌的房屋旁,我们听到了小明的哭声。老周立刻冲过去,用手搬开压在房屋上的石块。我也跟着帮忙,手指被石块划破了,鲜血直流,但我顾不上疼痛,只想尽快救出小明。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我们终于把小明从废墟中抱了出来。小明吓得浑身发抖,老周抱着他,安慰道:“别怕,叔叔带你去找爸爸妈妈。”
当我们带着小明回到安全区时,小明的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道谢。此时,暴雨渐渐小了,泥石流也停止了。老王看着我们,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你们帮忙,后果不堪设想。你们‘痴情飘’的人,真是好样的!” 老周笑着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大家安全就好。”
第二天,天气放晴了。我们和村民们一起清理村里的废墟,帮忙搭建临时帐篷。老周从卡车里拿出公司准备的应急物资,分发给村民们。小明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朵他自己摘的野花:“姐姐,谢谢你救了我。” 我接过野花,心里充满了温暖。
离开村落时,村民们站在村口送别我们。看着他们的身影,我突然觉得,“痴情飘” 的每一次运输任务,都不仅仅是运送货物,更是在传递爱心和希望。在边境这片土地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金秋九月,边境地区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痴情飘” 公司受邀参加边境村落的丰收节,我和老周代表公司前往。出发前,我们特意准备了礼物 —— 公司食堂做的月饼和水果,还有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希望能给村民们带去帮助。
卡车驶进村落时,远远就看到村口挂着红灯笼,村民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敲锣打鼓地迎接我们。村长老王笑着说:“欢迎‘痴情飘’的朋友们,今年的丰收,离不开你们送来的农资和技术指导。” 我们跟着老王走进村里,只见晒谷场上铺满了金黄的稻谷,玉米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串金色的灯笼,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832/5041602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