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的时代1979! > 第86章 与文艺导向形成明显反差(210求首订

第86章 与文艺导向形成明显反差(210求首订


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八十年代?

    是因为那个年代激情洋溢、社会安定、充满希望?

    不是的。

    我们之所以怀念是因为那时我们没什么是拥有过的,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

    你处在那个时代,你发现我们好像都一样,所以有了那一句现在被我们调侃的“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壮阔波澜的大时代面前,我们之所以激情四射,是因为有无数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在你面前。

    原来的规则,已经无法限制人们,但是新的规则尚未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许成军深知这一点。

    也深知一些人的心理。

    因此他可以淡然的看着文坛小丑们跳舞?

    如果逼急了,他大可以问一句:你为人民做过什么?

    笑了。

    再说,谁说黑红不是红?

    哥们2024来的小鲜肉。

    率先向许成军开这一枪的是某大学讲师吴正平,这人90年代初移居美国,00年再次回国,以“公知”形象被广大网友熟知,“国外的空气都是自由的”就有这人的贡献。

    刚买到《收获》的吴正平,非常丝滑的忽略了前面几个成名作家,直接翻到了许成军的《试衣镜》,他平常自诩文学评论家,但是成名作家往往羽翼颇丰,喷了一个出来一堆,不好喷!

    什么样的最好喷,还能得到最大收益,显示出他的本领?

    答:新人!写东西有爆点的新人。

    吴正平扫了一眼报刊的作者及其个人信息:安徽农村的插队知青?大学都没上过?

    什么玩意?

    就这也好意思发在收获上?

    不喷你我喷谁?

    新人嘛!得洗礼!

    他怎么评价的?——评《试衣镜》:谨慎文学作品回避现实矛盾

    “《试衣镜》这类作品的出现,其潜藏的思想偏差与艺术误导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作品以  1979年百货商场为背景,看似描写普通职工的日常,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制度的消解、对个人主义欲望的美化,其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存在明显背离。”

    “《试衣镜》将笔触聚焦于主人公春兰的“个人私欲”,并对这种私欲进行了刻意美化。

    春兰作为商场“先进工作者”,本应是遵守纪律、服务集体的榜样,可作品却反复描写她对“香港花布”“蕾丝裙”的向往:从偷偷藏碎花布、对投机商贩小马的花布“指尖发烫”,到最终“偷穿干部家属连衣裙”“对抗领导”,整个过程被包装成“挣脱束缚”的“觉醒”,这本质上是对“个人服从集体”原则的否定。

    ”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作用。但《试衣镜》却沉迷于“试衣镜幻影”“镜片碎片显影”等唯心主义情节,用“镜中多出的线头”“会笑的镜中人”“碎片里的多重自我”等虚幻元素推动故事,本质上是用超现实的想象回避现实矛盾。

    “总而言之,《试衣镜》看似细腻的日常描写背后,隐藏着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消解、对制度的质疑、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向往。在思想上,它鼓吹个人私欲至上;在艺术上,它以唯心幻象回避现实;在价值上,它模糊阶级界限、误导青年认知。

    这样的作品若不加以辨析,很容易对读者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不良影响,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歌颂劳动、赞美集体、弘扬正气”的文艺导向形成明显反差,值得我们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写完之后,满意的点点头,写的多好,针砭时弊,符合当下的政策要求!

    投他!

    《文艺报》《文学评论》各来一份!

    他还嫌慢,迅速往自己大学内部参考进行投稿。

    这年头,高校的内部刊物是当时内部意见交流的重要载体。发行范围限于单位内部,但审核门槛低,发表速度快!

    一天见报!

    但是架不住吴正平是有点身份的社会人,其评论迅速在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蔓延。

    该说不说,吴正平干正事不行,挑刺还是有把刷子的。

    准确的把握到了《试衣镜》在这个年代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紧跟着《收获》发表的《人民文学》评论版中刊发了刘芯武对于《试衣镜》和《野蔷生处是吾乡》的评论。

    标题是:评《试衣镜》:在细节真实之外更需站稳价值立场

    嘿,你是真闲!

    刘芯武的评论就要高明的多,绵里藏针。

    “初读许成军同志的《试衣镜》,其对  1979年百货商场日常的细腻描摹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作者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到秋老虎的燥热.足见青年作者对生活的体察之力。但细究其思想内核与价值导向,作品在细节真实的表象下,潜藏着值得警惕的偏差,作为文艺创作领域的过来人,有几点浅见愿与作者及同仁探讨。”

    “文艺创作离不开细节的支撑,但若细节的铺陈脱离了正确的思想内核,再精致的描摹也会沦为无源之水。《试衣镜》中,作者对

    却在叙事中悄然注入了消解意味。将四年工作经历喻为“整整齐齐嵌在柜台的木纹里”,将劳动布褂子的合规色调暗指为“发蔫的灰”,这种带有情绪倾向的描写,实则模糊了“规矩”与“压抑”的界限。”

    “文艺的细节真实,从来不是对生活表象的简单复刻,而是要通过细节传递劳动的光荣

    这种对投机行为的浪漫化处理,与对集体纪律的隐性质疑形成对比,显然偏离了“细节为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青年作者需明白,细节的灵气当用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坚守上,而非放大对合规生活的疏离感。”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235/1111106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