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秦军注定悲剧
“齐军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咸阳宫中,昌平君听着来自太原郡的战报,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神色。
自从兵家崛起之后,不宣而战早就成了诸国默认的潜规则,现在秦军也在备战之中,只是秦国上下却不曾想到,整体力量较之秦国弱上许多的齐国竟然会主动对秦国发起进攻。
“齐王崇那样的人,无论做出什么事情都在情理之中,现在多说无益,齐军的突然袭击只是让我们败了一阵而已,接下来齐军想再占便宜就要拿实力说话了。”晋阳城的大量粮草被焚,秦王政虽然心疼,但却不会因此就打击到自己的心态。
“大王,齐军此次出动的兵马共分为四个兵团,西北方向的齐军不多,只有四万人,但却都是当年赵国留下来的百战精兵,而且领兵之人还是当年的李牧,此人曾数次大败我军,不能因为这一路的兵力单薄就小瞧了他。”在战争面前,王翦是秦国的朝堂上最具发言权的人。
“李牧这一路齐军算是偏师,我们只要保持不败就可以了。”秦王政的反应也是很快,在秦国,除了王翦之外,最擅长军事的也就是他秦王政了,毕竟居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能力,他是真有的,而有着如此能力的秦王政,谁能否认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大王高见,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还是在赵地,依齐王崇这些年所作的事情来看,他有以据齐、燕、赵三国之力与我们秦军东西并立,所以在现在战争中,真正的决战之地必然是在赵地,也就是邯郸郡、巨鹿郡一带。”王翦顺着秦王政的话道。
“以上将军之见,我们与齐军决战需要多少兵马?”秦王政问道。
以秦国现在的国力,在维持国家正常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动员七十万兵马,若是极限征兵,加上赵地和韩地,还可以调集二十万大军,只是这些军队的战心如何,实在是一个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大战中,秦国最多只能够动用七十万兵力。
“齐国现在分兵四,李牧所部有四万兵马,这四万人是真正的精锐,李牧也是真正的名将,对上这样的人,野战只会给他机会,唯有据城死守。”
“从易水南下的兵马大约在十万左右,这十万人只有四万是原齐国的精锐府兵,其余的六万兵马是原来的燕国军队,战力有限,领兵之人是曾经的韩国大将军卫庄,这人师承鬼谷门下,能力很不错,当的上大将,但也仅此而已,对上他,王贲很有经验,只需要给王贲五万兵马,在防御的情况下就足以保证我军不败。”面对秦王政的问题,王翦缓缓地分析着。
“南齐那边又该如何?”秦王政问道。
四路齐军中还有一路攻向了南齐,南齐如今归附于秦国,秦国自然不能坐视南齐被灭。
“齐军即使攻灭了南齐国对这场战争的影响也不大,因为南齐横在齐国与楚国之间,南齐若是被灭,说不得齐国与楚国的关系就要变得微妙起来了,而且南齐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攻灭,守城总比进攻要容易的多。”王翦道。
“还有二十万楚军。”秦王政提醒道。
楚国这一次终究还是倒向了齐国,对此秦王政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楚国人也不蠢,韩、赵、燕三国相继被灭,楚国又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危机感。
所以这一次楚国是不可能与秦国合作的,与秦国结盟对抗秦国才是楚国最好的选择,任由秦国的使臣在楚国那里说的是天花乱坠,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大王,楚军不堪一击,大王给我十万大军,我就能将楚军挡在颍川郡之外。”王翦还不曾回答,朝堂之上的一个较为年轻将领就已经开口了。
他的年龄其实也不算小,已经年过三旬,在秦国朝堂上的这些人,除了以继承的方式成为秦王的秦王政之外,哪一个不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混到登堂入室的地步的。
刚刚年过三旬就能在秦王政的面前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已经算的上是青年才俊了。
他名为李信,秦国陇西人,秦军中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即使是三代为将的蒙恬在其面前,也是稍逊几分,这是他的能力,同样也是因为他的用兵风格最为秦王政喜欢。
“李信,军国大事,岂容儿戏。”王翦闻言看向李信,即使是沉稳如他,此时也是忍不住露出了不满的神色。
在王翦看来李信此人极为不靠谱,虽然也能算的上是一员良将,但作战却是过于激进,若有老将坐镇中军,任其为先锋,他自然会是一个优秀的先锋,但若是让他为一军主帅,那就是一个问题了。
依李信的能力与心性,让其作为主帅,有可能取得大胜,但同样也有更大的可能是大败,大胜与大败可谓是只在一线之间。
而兵者是生死存亡之间的大事,对于这样的大事又怎能去赌呢?
所以当此时李信跳出来说是以十万军就能挡住二十万楚军的事情,王翦相当的反感。
楚军的战力是不如秦军,但楚军的战力却也不弱,尤其是现在楚军是出动了二十万不假,但那并不代表楚国不会增兵,楚国这些年来虽然在秦国手中接连失地,连祖地都成为秦国现在的南郡,但楚军却并非不堪一击,楚国终究是是大国,有着大国的底蕴。
面对王翦的指责,李信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直接说道:“上将军,楚军二十万,我们若是也出兵二十万,那还能有多少兵马投入赵地战场,末将以十万兵马防御楚军二十万,不也是为了能够让我军能够用更多的兵马战胜齐军吗?”
“楚军较之齐军,实力更弱,我军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败楚军,然后再调集兵马前往河北,与齐军决战。”王翦也有着自己的理由。
“上将军……”
李信还想反驳,但秦王政已经不给他机会了,只听秦王政道:“上将军老成谋国,李信,你的建议太过激进了,这一战事关重大,容不得一点失误。”
“大王……”李信看向秦王政,多有意外之色,他本以为秦王政会同意自己的建议。
李信也知道自己的谋划是有点激进,但战争之上,不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吗?若是瞻前顾后,那直接不战就了。
况且……
其实李信也有着自己的私心,此时秦国的六个敌国,已经有三个被灭了,灭国大功已经不多了,他若是按部就班地积攒军功,等他可以独领一军灭国的时候,就没有一国可以为他所灭了。
所以李信必须险中求胜,当然,这个险不是秦王政和王翦喜欢的。
现在的秦王政才统治了一半的天下,在外还有着齐王崇与他一较高下,因此他也就没有膨胀到认为二十万秦军就能攻灭楚国的地步。
“就以上将军之见,对齐军我们先以防御为主,先集中兵力对付楚军。”秦王政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当然,秦王政还有着另外一种考虑,若是不能尽快击败楚军,以至于让魏国在齐楚两国的压力下倒戈相向,那秦国的麻烦就更大了。
局势发展到现在,秦王政已经看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随着秦国连灭韩赵两国,国土国力虽然增强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咸阳对全国的控制减弱了。
一如现在这般,秦军需要走过遥远的距离前往赵地与齐军作战,而齐军却只需要行军几百里,从这一点而言,对秦军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这些只能让秦王政感受到一点压力而已,对于胜利,他依旧有着足够的信心。
齐王崇虽然厉害,但他秦王政也从未惧怕过谁。
齐军这一次占了一个出其不意的优势,当秦军在各条战线稳定了局势,各地援军陆续抵达之时,齐军已经接连攻陷了赵地的数座城池,已经完全打通了临淄通往邯郸的通道。
在这个时候,王翦也率领二十万秦军到达了新郑,随即与十万魏军汇合,直面二十万楚军。
与此同时,还有丞相昌平君出咸阳,亲自坐镇新郑,为前线的秦军输送后勤。
当秦国这架世界上最完美的战争机器彻底运转起来之后,世人再次感受到了被秦军支配的恐怖。
楚国本来是想着齐国与秦国决战,做浑水摸鱼的那一方的,却不曾想到秦军竟然舍弃了攻势更加猛烈的齐军,竟然直扑他们而来。
在昌平君坐镇新郑后方,王翦率领三十万秦魏联军的情况下,二十万楚军完全不是对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就被杀的大败,一路退到了陈县,坚守不过旬日,就被秦魏联军攻破了城池。
至此,秦魏两军完全占据了淮水上游地区,可顺流而下,直接威胁楚国都城寿春。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也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楚国终于顶不住了。”临淄的齐王宫中,杨崇看着面前的舆图,他一直在等着楚国求援的书信,为此,他在临淄准备了十万大军,随时都可以南下。
“大王此举可不太厚道。”深知内情的荀况多少有些无语,杨崇这般坑盟友的行为,可不太符合儒家弟子的处世观。
“没办法,我们齐国的目标虽然是尽据河北之地,但在河南地却不能没有属于我们的据点,要不然以后在与秦国长时间的争锋中,可就只能防御了。”杨崇道。
杨崇的目的是河北之地不假,但却需要在中原地区拥有几处可以进攻的基地,彭城正好是杨崇谋划中的重要一环,可彭城却在楚国手中,如何从楚国手中得到彭城,对于杨崇来说就是一个问题。
不过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就来了,在秦魏联军的压力下,齐军帮助楚国包围彭城也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吧?
当然是合理的,至于日后齐军需要帮助楚国保护彭城多久,那不是还可以商量的嘛!
“大王,如今楚军已经战败,魏国就足以对抗楚国了,秦国可是已经能够腾出手来与我军决战了。”荀况提醒道。
“所以我也该出发了,一场影响天下大势的决战开始了。”杨崇目光悠远地说道。
十年磨一剑,杨崇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太久了,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是让秦国上下感受一下名为穿越者的力量了。
在秦齐两国都有意决战的情况下,在原本属于赵国的邯郸郡,迅速集结起来了无数的大军。
这一战,秦军除了需要防守各处要害的十万兵马之外,在赵地集结了五十五万大军,而齐国也是倾巢出动,除了李牧的西北军团和南下进攻南齐和增援楚国的十几万兵马之外,四十多万的兵马也是倾巢而出,一时间在邯郸郡方圆三百里的地域之内,秦齐两国集结的军队竟然超过了一百万,即使是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也不足以与其相提并论。
春秋赵国以来,在这个天下发生的太多的战争,但却从未有一场战争能够有如此庞大的规模,仅仅只是在正面战场就集结了一百一万大军,在加上各处的侧面战场,这个数字还要膨胀。
邯郸城下,秦军与齐军隔河相望,都在寻找最适合发起进攻的时机。
秦王政十六年末,天寒,在秦军与齐军经过了相互的拉扯试探之后,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决战的时间。
一时间在邯郸城外的平原之上,交战双方超过百万的大军如同潮水一般涌向了双方在默契中共同选择的战场。
大战一触即发。
新郑城,在原本属于杨崇的府邸之中,昌平君看着各处送来的公文,已经能够从中判断出前线的战事了。
“是成是败就看一战了,齐王,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啊!”昌平君自语着,心中已是再无一丝的迟疑,秦齐两军在邯郸城下决战在即,他也需要履行自己与齐王崇达成的协议了。
秦王政十六年末,昌平君于新郑发动叛乱,截断前线秦军粮道,故韩之地,楚国旧地相继发起叛乱,关中大震。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047/111108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