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187章 北王六千岁

第187章 北王六千岁


“从沙盘上看,我们当前的形势很凶险。”

    罗大纲两手撑着沙盘,直观展现在沙盘上的敌我态势令罗大纲感到有些不安。

    “向荣骤然出现在荔浦、平乐,我军有被清军三面包夹之势。”

    直观展现在沙盘上的形势对左军确实非常不利。

    左军前、后、右三个方都有清军的大部队,左侧是桂西北-黔东南地区一眼望不到头,绵延近千里,人迹罕至的群山。

    从表面上看,左军似乎已经陷入了绝境,罗大纲的担忧不无道理。

    只是罗大纲忽略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那便是人!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清军的统帅。

    清廷文武疆吏内耗严重、各怀鬼胎、自私短视、互为掣肘、失策无能、畏葸塞责乃是常态。

    去年太平军在平在山、紫荆山包围圈内所面临的较为团结,互相拆台情况没那么严重的清廷文武疆吏反而是罕见的变态。

    因为彼时有林则徐坐镇桂平城压制着各部清军,统筹协济粮饷。那时的清军各方面的工作做的都比较到位。

    如果现在清军的统帅仍旧是林则徐,彭刚确实要多加小心,幸运的是林则徐已经死了。

    目下彭刚所要面临的三股清军:劳崇光、李能臣、和春的桂林城守军,秦定三、周凤岐的柳州驻军,向荣军。

    这些人中恐怕连一个能一锤定音的话事人都没有。

    并且这三支部队的具体利益并不一致。

    桂林城的劳崇光等人首要目标肯定是保住桂林省城。

    秦定三、周凤岐想保全新兵蛋子为主的部队。

    向荣或许有把握住当前大好局势,妄图围歼左军的念头。

    此外,这三支清军内部的人员构成亦是如彩虹旗一般多姿多彩,纷繁复杂。

    桂林城守军按主宾分可分为主兵和客兵,按有无编制分可以分为经制军和乡勇团练,按民族分可以细分为汉兵、壮兵、瑶兵、苗兵、满洲兵。

    秦定三和周凤岐的两人,亦是一人统带贵州兵,一人统带湖北兵,外加一定数量的本地柳州兵。

    向荣之军虽众虽强,可麾下的楚军、镇筸兵这些嫡系兵马被左军打得三不存一。

    向荣若想和左军较量一二,必须依靠潮勇和闽勇。

    三支清军部队的统帅具体利益有分歧,部队人员的构成又如此复杂。

    这样的部队自然是很难凝聚成向心力,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清军也只是在纸面上,地图沙盘上表现得唬人而已。实际上一戳就破,不堪一击。

    这方面想必十年前的英军应当颇有心得。

    “清军虽然有三面包夹我们的势头,你们说,哪支清军敢主动和咱们接战?”彭刚环视众人,云淡风轻地问道。

    西花厅内的左军高层们仔细揣摩分析了一阵,参谋长黄秉弦最先打破西花厅内的沉寂,发言说道:“难说,只怕是他们都等着友军先出手,看友军的表现再决定是出击捡便宜,还是继续据城而守,保存实力。”

    和清军交手了一年多,黄秉弦逐渐摸清楚了大部分清廷文武疆吏的秉性。

    除了林则徐、江忠源等少数能吏敢于任事,能力出众。

    大部分的清廷疆吏推诿塞责、志大才疏、贪享安逸、怯懦平庸、以邻为壑。

    黄秉弦认为以清军文武疆吏的秉性,会等着友军先出手,观望形势,看友军的表现再作决断,坐享渔翁。

    “这不就结了?所以我说,清军的包夹之势,只存在于纸面和理论之上,我们附近的三支清军,没有哪支敢主动向咱们寻衅。”彭刚微微点头,继续问道。

    “桂林、柳州、荔浦、平乐的三支清军中,哪支对我们的威胁最大?”

    “荔浦、平乐一带向荣所部的清军对我们威胁最大!”这次抢答的是副参谋长张泽。

    龟缩于桂林城的李能臣,柳州府城马平的秦定三皆是在左军面前不堪一击的手下败将。

    唯一能和左军过上两招的只有向荣。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你想打向荣?”罗大纲偏头看向彭刚。

    “我们队伍里的老弱妇孺很多,要打荔浦、平乐一带的向荣,只能分兵。”

    左军扶老挈幼,营伍中老弱妇孺甚多。

    平在山时期彭刚能带着大部分左军出击痛打清军,那是因为当时有稳固的根据地后方,不用担心老弱妇孺会被清军偷袭。

    现在左军只是占了一座永福县城,并无稳固的后方。

    彭刚要打向荣,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动辄带走左军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参战,必须留下更多的部队保护老弱妇孺,防着秦定三、劳崇光等人偷袭永福县城。

    “潮勇、闽勇是林则徐的嫡系,向荣不可能像指挥楚军和镇筸兵一样,对潮勇和闽勇做到如臂使指。”彭刚剖析说道,同时他也没把话说得太满。

    “即使是分兵,我也有把握至少保持不败。”

    正说间,黄大彪走进西花厅汇报说道:“将军,杨指挥,杨指挥还带了好些人头和长相俊俏的美人儿求见。”

    “杨指挥?直接说名字。”思绪被打断的彭刚眉头微蹙。

    指挥是历史上永安建制时设立的新官职,在官职还未通货膨胀的太平天国初期是级别很高的高官,地位仅在丞相和检点之下。

    出现这个新官职,说明洪秀全、杨秀清他们应当是在苍梧城建制,甚至是封王了。

    主力那边好不容易来人,彭刚也正好了解了解主力部队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

    “就是以前中军的营官杨七麻子。”黄大彪挠着头说道。

    “他说他现在改了名,叫什么杨辅清,是杨将军的本家,还是国宗之类的话,说是来传天父和天王的诏旨的,谱还摆得挺大,我不是很明白。”

    “让他来西花厅见我。”彭刚说道。

    不多时,黄大彪引着穿着一身锦袍的杨辅清、杨英清步入西花厅内来见彭刚。

    杨英清一脸肃穆地捧着一套崭新的袍服,一枚硕大的印信,杨辅清则捧着两份诏旨。

    一份是《天父诏旨》、一份是《天王诏旨》。

    杨辅清先是宣读了《天父诏旨》,《天父诏旨》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天父皇上帝如何英明神武,附体下凡除奸。

    第二件则是天父给彭刚找了二十四个北王妃,让彭刚及时验收,为天父在凡间繁衍子嗣,让天父早日抱上孙子。

    第三件则是配合杨辅清等人在桂林招兵买马,给予杨辅清等人钱粮支持。

    第四件则是左军不要独自攻打省垣桂林,等天军主力到了再一起打。

    《天王诏旨》主要说的是封王的事情,虽然他的神仙兄弟和姐夫们已经在苍梧封了王,但没有忘记远在桂柳地区征战的彭刚,封了彭刚北王。

    和其他诸王一样,北王受东王杨秀清节制。

    同时洪秀全还让彭刚尽早拟定一份封赏人员的名单上报进行封赏。

    左军因为苍梧建制封王时无人在苍梧,又长期游离于主力部队之外单独作战。

    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对左军的领导层了解有限。

    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暂时只封了彭刚为北王,罗大纲为检点,彭毅为指挥,其他人都还没封赏。

    北王基本上是顶格封赏了。

    彭刚的资历摆在那里,即使彭刚能赶在封王之前拿下桂林,彭刚也不可能凌驾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三位核心元老之上。

    杨秀清派遣杨辅清、杨英清提前进入桂林府招兵买马,需要左军的钱粮协助,彭刚乐于提供帮助。

    只是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居高临下地以父亲的口吻给他下命令不说。

    还送来了十几颗硝制好的叛徒人头,要求彭刚传首诸营,做好反谍反奸的思想宣传工作。

    明显是想借周锡能案的余威杨名立威。

    多少让彭刚有些不舒服。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所谓的二十四个北王妃。

    食色性也,彭刚也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

    可凡事有个轻重缓急,眼下彭刚创业未半,左军连个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彭刚哪有心思考虑这些?

    首义七王中,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男女别营禁令的只有他彭刚一人。

    连彭刚的两位至亲,因为彭刚长期在外征战的缘故,也没有陪伴在彭刚身边。

    弟弟彭毅负责管理圣库,兼管童子营,妹妹彭敏在女营负责管理女营。

    彭刚也只在闲暇时才会去探视弟弟妹妹,同他们见上一面。

    左军士气比主力部队还高,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一起叛逃事件。

    除了彭刚能做到赏罚分明之外,彭刚以身作则,不享受特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彭刚将杨秀清送给他的这二十四名女子纳入后宫,必然会对左军的士气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再者,杨秀清工于心计,善权谋。

    杨秀清给他送来的这些女子,极有可能是杨秀清想安插在他枕边的眼线。

    “诸位千岁殿下中,只有六千岁殿下尚未婚配,诸位千岁们都.”

    彭刚接了圣旨后,杨英清滔滔不绝地说道。

    彭刚心情本就不是很好,岂能容忍杨英清在他面前多嘴饶舌,厉声呵斥道:“住口!我们几个兄弟间的事情,岂是你能够插嘴的?”

    这一声呵斥,骤然让有点得意忘形的杨辅清、杨英清两人清醒了过来。

    他们只是国宗,哪怕是东殿的国宗,与神天下小家庭的几位王爷之间仍旧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杨英清方才确实多嘴了,这些话他们神天小家庭的几个兄弟之间说可以。

    杨英清说这些话,确实越线逾制了。

    “六千岁殿下恕罪!”杨辅清急忙拉着杨英清跪下给彭刚赔罪道歉。

    此番来桂林府,他们是轻装前来,身上只带了些口粮和散碎银两。

    靠这点银两无法完成杨秀清交代他们二人至少要在桂林府募兵千人的任务。

    招兵买马,需得仰赖北殿施以援手,向北殿借钱粮。

    “念在你是初犯,我不与你计较,日后好自为之,起来吧。”彭刚冷着脸说道。

    “你们既是奉九千岁之命来此桂林招兵买马,我自当襄助,我给你开张条子,去圣库支取一千石米,三千两白银。”

    杨辅清、杨英清起身后,彭刚又向他们打探了主力部队的动向。

    获悉主力部队已经离开苍梧城,沿桂江-漓江水道北上,前锋部队顺利的话此时应该抵达了昭平县一带,彭刚面色稍霁。

    昭平位于平乐府境内,说明太平军部分部队已经离开了梧州府地界,不久就会和向荣所部的清军遭遇。

    问完话,了解了一番主力部队那边的情况,彭刚给杨辅清开了一张条子,让张泽带杨辅清去他的圣库找彭毅支取粮银,并交代张泽,拉粮的车也一并给杨辅清他们。

    左军禁止扰民,不强争普通的民宅,实在不得已要征用,也会支付租金。

    入城的左军将士大多是在街道上搭建帐篷居住。

    左军常备兵和预备役正常情况下是一日三餐。

    张泽带着杨辅清、杨英清等人去圣库,也就是永福县城的常平仓取钱粮的时候正值中午十二点。

    街道两旁的左军将士不是在埋锅造饭就是在吃饭。

    瞅见十几个左军预备役正就着盐碟蘸煮菜下饭,杨辅清感慨道:“素来听说左军的伙食好,今日一见,果真如此,寻常的牌面一顿都能吃这么一大碗糙米,还有菜蔬下饭。”

    和左军一起作战的部队都夸左军的伙食好。

    杨辅清有听此前驻防东乡的林启荣说过,左军的伙食很好,不过从未真正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牌面?他们是预备役,也就是牌尾,不是牌面。”张泽摇摇头,指着不远处正在往锅里倒山茶油准备炒菜的二营某组说道。

    “那些戴红色领巾的,才是我们左军的牌面,怎么你们中军的牌面吃不上这些?”

    杨辅清、杨英清惊讶地相互对望了一眼。

    他们中军只有刀牌手偶尔才能吃上一顿炒菜,比如刚刚破城那几天。

    “当然吃得上,我们在苍梧城那会儿,牌面们天天都有肉吃哩。”杨英清心里服软,嘴上并不服软,急忙说道。

    张泽只是笑而不语,他又不是没见识过中军的牌面。

    陈承瑢、林启荣的牌面张泽都接触过。

    在紫荆山、平在山那会儿,中军的牌面待遇就不如定位相同的左军常备兵。

    张泽心里清楚杨英清这是死要面子嘴硬罢了,也懒得拆穿杨英清同他争论。

    “小先生,这是先生的条子,请您过目。”张泽向彭毅敬了一记军礼,随即掏出条子,双手奉上。

    张泽还是一期学员的时候,彭毅给他们一期学员上过课,教过他们加减乘除,故张泽以小先生称呼彭毅。

    左军圣库对物资的管理十分严格。

    除了每日固定的配给额度之外,额外支取的粮盐银,粮食超过二百石,食盐超过二百斤,银子超过二百两,需要彭刚或者罗大纲亲自开的批条。

    额外支取的粮食超过五百石,食盐超过五百斤,银子超过五百两,则需要彭刚本人亲自开的批条。

    杨辅清、杨英清招兵所需的钱粮数目不少,需要彭刚本人亲自开的批条。

    检查过批条没问题,彭毅招呼来辎重队,从圣库里拉出一千石粮食和三千两银子,待他们清点无误后,开了张回条,让张泽、杨辅清、杨英清在回条上签字画押。

    签字画押毕,彭毅在回条上盖上印,将回条沿着中线撕成两半。

    一半用于存档,以备查验,另一半则让张泽带回去交给彭刚。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46/111109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