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293章 北王丧志

第293章 北王丧志


“原来是季高。”满腹心事,满脸忧愁的郭崑焘抬起头,见喊他名字的是左宗棠,抬手向左宗棠拱了拱手致意。

    “江夏县的田地清分将毕,农会和农会信用社也筹建了起来,北王可是给农会信用社拨付了百万两的银钱,又给江夏县免了一年的赋税。正是仲毅一展身手,施展平生所学的大好良机。

    仲毅又是北王真正任命的第一个知县,足见北王对仲毅的信任。仲毅应当感到高兴才是,缘愁眉苦脸,心事重重,莫非遇到了什么难事?”左宗棠勒马停下,关切地询问道。

    虽然论时间先后,黄州府黄梅县知县杨壎才是彭刚首个任命的知县。

    不过杨壎是阵前受降的清廷旧知县。在左宗棠心目中,郭崑焘才是彭刚第一个正儿八经任命的知县。

    况且黄梅县和江夏县的情况不一样。

    受制于兵力和后方未稳,彭刚无意继续攻城略地,东进染指安徽,而是将重点转向内政民生,夯筑基础,积蓄力量。

    彭刚不继续发兵东进安徽拓土,黄梅县便是前线战区。

    作为前线战区,彭刚注定不会向黄梅县倾注太多的资源。

    江夏县可不一样,江夏县附郭武昌,乃后方膏腴之地,北殿基业所在,彭刚必然会向江夏县投入大量资源。而且彭刚已经这么做了。

    圣库已经拨给了农会信用社百万两的银钱,这笔钱彭刚已经明确表明是用于帮扶加入农会的业农之民恢复生产,不作他用。

    眼下只有江夏县成立了农会,汉阳县连清田都还没开始。

    尽管这百万两银钱是农会信用社总社的钱,不是江夏县分社的钱,可明眼人都能看得明白,这笔钱多数是要用在江夏县的。

    百万两的经费,莫要说于一州一县,于一省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巨款。

    江夏的百姓又是北殿中人占了多数,这老广西、老湖南对北殿非常忠诚,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

    江夏县有农会,解决了皇权难下乡的问题,又不缺恢复生产的经费,还免了一年的赋税,本县百姓又容易管束。县里科房的吏员还是从湖南诸生中抽调。

    说郭崑焘是千古以来开局最舒服的知县也不为过,郭崑焘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才是。

    难道是郭崑焘看不上江夏县知县一职,觉得官职太小了?

    左宗棠转念一想觉得肯定不是。

    且不说目下江夏县对北殿的重要性。

    就算郭嵩焘不投北殿。

    江夏县这种湖湘地区数一数二的一等富县知县,也不是郭嵩焘能当上的。

    郭家是湘阴的高门大户不假,确实也有为举人出身的郭崑焘买个知县实缺实力。

    但似江夏县、长沙县这种省垣附郭富县的肥缺,郭家还没实力买到。

    郭崑焘是加入北殿最早的举人之一,彭刚又是追着给郭崑焘喂饭。

    只要郭崑焘的江夏县知县干得过得去,提知府,入北殿中枢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为你哥哥筠仙(郭嵩焘)的事情烦扰?”左宗棠追问了一句,猜测郭崑焘应该是因为他哥哥郭嵩焘的事情烦恼。

    郭嵩焘自从被左宗棠和郭崑焘裹挟进北殿,成日都在闹脾气。

    现在郭嵩焘和左宗棠的关系都闹得很僵,更不用说裹挟他从“贼”的自家兄弟。

    “我兄长从我回湘阴一直都是那副样子,我已经习惯了。我是为北王发愁。”郭崑焘忧心忡忡地说道。

    “为北王发愁?”左宗棠不解道,“你为北王愁什么?”

    “北王这几天着急了一批戏子到王府里,成日听戏不说,还亲自写戏让那些戏子唱。”郭崑焘愁眉不展,说道。

    “仲毅担心北王殿下听戏丧志?”左宗棠问道。

    在彭刚身边近一年,左宗棠只知道彭刚有看书写书,教书育人的爱好。

    从来没听彭刚提及过他有看戏听戏的爱好,左宗棠觉得北王看戏听戏的举动没表面上那么简单。

    他相信北王不是耽于享乐之辈,北王若想享受,早开始选妃,跟着天王、东王他们去江南的花花世界了。

    “确有此忧,也怪我不敢问,不敢多嘴。”郭崑焘说道,“我在北王心中的分量,可没季高你在北王心中的分量那么重。”

    “有何不敢问的,北王乃明主,有纳谏之量。”左宗棠笑道,“我正要去面见北王,仲毅若想弄个明白,随我一同去王府。”

    “也好。”郭崑焘也很想知道彭刚为什么心血来潮,沉迷写戏听戏,同意跟左宗棠一起去北王府面见彭刚。

    彭刚确实在王府里听戏编戏。

    郭崑焘口中的戏子则为彭刚新近成立的文宣队。

    北王府一进院的空地上搭建起了戏台。

    彭刚一面听着戏台上正在演出的《大地主李广德》。

    此剧描绘的是老佃户租种地主李广德的地,因荒年歉收,交不起八成的地租,借高利贷被驴打滚利剥削,最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

    李广德为数月前被彭刚公审处决,抄没家产的汉阳府大户之一,嘉庆十五年的进士,因其在汉阳府名气大,故而彭刚以他名字命名此剧。

    剧情也并非彭刚信笔胡编,这样的事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彭刚手里的剧目单上,还有他因时制宜改编的《借黄糠》、《收谷》、《白毛女》等戏剧。

    “禀殿下,近来汉阳府乡绅多往汉阳县蔡甸走动,输运钱粮,蔡甸附近也在连乡勇,有图谋不轨之意。”湘南天地会出身,就任情报局副局长的刘统伟向正在看剧的彭刚汇报了近期在汉阳县搜集到的情报。

    “胆子不小嘛,敢在汉阳县练团,主事的是谁?可曾查清了?”彭刚放下手中的剧目单,追问道。

    蔡甸距离汉阳府府城四十来里地,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

    “蔡甸戒备严密,近来连面熟的货郎都不让进,我们的人难以接近,尚未查清主事之人是谁。”刘统伟低着头,说话的声音也小声了许多。

    “回汉阳继续追查。”彭刚说道。

    “殿下,是不是让二团长下乡清团,以免让汉阳乡团成了气候?”刘统伟提议道。

    “成了气候又如何?一群跳梁小丑罢了。”彭刚说道。

    “你回汉阳城后告诉李奇,近来不要派兵下乡巡查,任由那些汉阳劣绅募练乡勇,让他们最后再闹腾些时日。”

    彭刚巴不得汉阳府反对他的地主团练武装聚拢起来,好直接一锅端了省事。

    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分散各地、藏于乡野,分兵围剿反而更费神费事。

    占据武、汉、黄、岳四府之后,彭刚没有进一步攻城略地,拉长战线,兵力还够用。

    江夏县本地分到土地农民参军热情高涨。

    以往是杨秀清他们在江夏县要漫山遍野,钻芦苇荡抓的壮丁,现在纷纷主动报名参军,参军之后还不用担心他们会逃跑。

    彭刚现在有余兵余力收拾那些汉阳县不老实的劣绅。

    “是,属下这便前往汉阳!”刘统伟领命退出北王府,前往长江边上的汉阳门渡口,准备乘船回汉阳城。

    想到江夏县人参军的事情,彭刚偏头看向坐在他右手边,正津津有味地看戏剧的农会总会的总理事萧国英:“萧总理事,江夏县这些时日征到了多少新兵?”

    农会成立后,彭刚在江夏县征兵没有再单独设立征兵办事处,江夏县是由本县农会负责宣传征兵宣传,拣选合格的兵源。

    萧国英正看得入迷,没有听到彭刚说话。

    一旁的彭敏碰了碰萧国英的胳膊,提醒道:“阿舅,三哥问你农会在江夏县征了多少新兵呢。”

    反应过来的萧国英满脸歉意,忙答复道:“已经征满了三个营,新兵都是符合咱们北殿要求的江夏县青壮,其实要征满一个团也没有问题,尚有很多江青壮想要投军,是否再征一个营,凑满一个团新兵?”

    “江夏县本地丁口所剩无多,再征就要耽误来年的农事了。”彭刚想了想,摇摇头说道。

    “三个营足够了,让何清风他们好生操练这些新兵,过些时日,带他们到汉阳去拿汉阳的乡团先练练手。剩下一个营的编制,留给汉阳的农民吧。”

    按照北殿的编制,一个步兵营满编状态下是七百六十八人,三个营就是两千三百人出头,在江夏县征的兵已经不少了。再多征青壮,难免会影响到江夏县的生产。

    “在江夏县没分到地的老广西,老湖南兄弟是不是安置在汉阳,让他们负责汉阳的农会事务。”提及汉阳,萧国英忍不住多问了句。

    “汉阳县乡绅反心重,和咱们不是一条心,单靠汉阳本地的农民,恐怕办不起农会,还是要派些殿里头的军属到汉阳去才能镇得住他们。”

    “汉阳县的农会由三舅专门负责,大舅专心总会这边的事情,襄助处理江夏县农会的事务即可。”彭刚说道。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农会又刚刚起步。

    萧国英的工作已经够繁重了,再负责处理汉阳县农会的事务,难免顾此失彼。

    彭刚决定让三舅萧国伟担任汉阳农会的分会总理事,专司汉阳农会事务。

    至于没在江夏县分到田地的广西、湖南老人,以及在武昌战役期间加入北殿的三万比较新的成员。

    彭刚确实有将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安置到汉阳县当汉阳农会压舱石的打算。

    萧国英说的也没错,汉阳县本地农民一来胆子较小,二来没有管理经验,靠他们确实办不起汉阳县的农会,既是办起来了,也是有名无实。

    正说间,李汝昭步履匆匆地来到彭刚面前,向彭刚汇报说道:“殿下,左先生和郭知县来访。”

    “迎左先生和郭知县入府。”彭刚对李汝昭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46/111108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