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323章 万里传讯

第323章 万里传讯


虽说中国的茶叶出口经历了鸦片战争低谷,1843年江宁条签订,五口开埠通商之初,茶叶出口量短期下滑至十三万五千担。

    但在经历了开埠初期的低估,各国洋行同本地茶商建立起稳定的供货渠道后,茶叶出口量很快迎来了报复性反弹。

    及至1850年,总出口量已经迅速增长至二十余万担。

    茶叶贸易的蛋糕确实是做大了,不过茶叶贸易份额,超过百分之八十由英吉利的怡和洋行、顺宝洋行等英资洋行所把持。

    法资、美资洋行只能争抢剩下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茶叶贸易份额,就这不到两成的茶叶贸易份额,还需要看英吉利洋行的脸色才能拿到。

    正常年份,一担大宗红茶的价格在上海的采购价格是二十二两白银打底,在伦敦的售价12~16英镑每担,即四五十两白银每担。

    在纽约和波士顿的售价大约一般在55~70美元每担之间波动,基本上和英吉利市场的售价持平或者稍低一些。

    这还只是普通的大宗红茶的售价,精品红茶,比如彭刚刚才在北王府上请他们喝的宁红茶,售价只会更高。

    虽然茶叶关税高,但在扣除关税、运输费用、霉变损耗、保险费用等杂七杂八的费耗后,毛利率仍旧能有百分之五十。

    要是胆子大一点,路子野一点,直接走私,把毛利率干到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百分之百垄断茶叶贸易时期的百分之百以上的纯利率也不是不可能。

    摆在马沙利、金能亨、史密斯等人眼前的哪里是茶叶,分明是金灿灿银闪闪的英镑、美元和法郎。

    就当前的市场行情,只要把这批茶叶弄到手,即使不运回美利坚,就地转手卖给在华的其他洋行,他们也能又稳又狠地大赚上一笔。

    “殿下,您手头上有多少茶叶?”史密斯最沉不住气,忍不住吞咽了口口水,急切地问道。

    彭刚伸出了一根手指:“一万担左右,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进入我的仓库。”

    金能亨瞪了史密斯一眼,责怪史密斯沉不住气,旋即转头看向彭刚,问道:“殿下,请问都是红茶么?”

    “红茶绿茶各半,还有少量的黑茶。”彭刚嗅着仓库内浓郁的茶香,似乎已经闻到了金钱的味道。

    红茶在欧美市场更受欢饮,各洋行收购大宗茶叶,红茶的收购价一般会比绿茶高百分之十五左右。

    “殿下,我们能否看看样品?”金能亨询问道。

    “可自行随意取样查看,请便。”彭刚很爽快地答应了。

    茶叶的利润很高,以大宗红茶为例,北殿圣库直接从本地茶农,主要是通山茶农手里收购茶叶的价格是四五两银子一担,从汉口商人手里的收购价格是七八两一担。

    根据唐正才在沪的考察和陈阿林的汇报,受战争影响,现在上海洋行给出的大宗红茶采购价是不低于二十八两每担。

    至于上海的茶叶价格为何那么高,这就要问问大清的官吏和商人了,问就是千万茶农,衣食所系。

    彭刚要做的是粗水长流的买卖,茶叶外贸的利润已经十分丰厚,彭刚没必要行样好货次之事败坏自己的口碑信誉。

    美利坚使团的成员,也可以说是旗昌洋行的合伙人们,四处取了些样品仔细查看,低声叽里咕噜商议一阵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金能亨走到彭刚面前,说道:“殿下的这些茶叶品质尚可,大宗红茶我们旗昌洋行愿意给出二十一两银子每担的价格全部收购,绿茶我们愿出十七两八钱银子,当然,精品茶叶价格另算。”

    “金能亨领事,这是和平时期的价格,现在是非常时期。”彭刚摇了摇头说道。

    金能亨的报价不算黑,是正常年份正常的茶叶收购价格,但眼下可不是正常年份。

    “那殿下愿意以多少两银子的单价售卖这批茶叶?”金能亨眉头微颦,问道。

    “价格的事情好商量。”眼见金能亨他们看茶叶看得差不多了,彭刚走出仓库,撩袍一屁股坐在了一把早已准备好的太师椅上。

    “阁下提供的军火样品和清单我昨夜已经认真看过了,你们很有诚意,我对你们的合作态度很满意,这批茶叶,我愿意以大宗红茶每担三十两,大宗绿茶二十五两五钱的价格支付军火,以及购买你们三艘蒸汽明轮船的费用。”

    虽然美利坚使团开到武昌的三艘明轮船只是排水量三四百吨的武装商船,不是正儿八经的军舰。

    但这些船对清军任何的水师舰船,包括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的海船,都是降维打击般的存在。

    只要买下这些船,培养自己的水手形成战斗力后,北殿的水师能在整个长江水域横着走,届时清廷内河的水师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即使不用于作战,这些明轮船的运输效率,尤其是逆流时的运输效率要比传统依靠风帆、人力为动力的内河船只高得多,这对北殿军队的后勤大有裨益。

    眼下茶叶是紧俏的硬通货,直接用茶叶支付,对旗昌洋行十分有利。

    金能亨等人非常乐意接受茶叶支付。

    “用茶叶支付没有问题,只是售卖轮船,不在我们的计划之中。再说,如果我们把三艘轮船连同轮船上配套的武器全卖给了殿下,我们又怎么把这么多的茶叶运到上海,运到波士顿和纽约?

    轮船不比风帆船,不仅需要常规的舵手和水手,还至少需要一名轮机长,一名二轮机,四名轮机员和三名炊炉工,据我所知,殿下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这便是关于我们之间的另一项合作,现有的船员我想一并雇佣,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可以培养。”彭刚说道,“另外我可以以我的名义入股旗昌洋行。”

    金能亨闻言眼睛一亮,金能亨对中国的国情很了解,没有官方背景,在这片土地上经商极为艰难。

    旗昌洋行当初拉上海道台吴健彰入伙,便是基于这方面的考量。

    彭刚愿意入股旗昌洋行,相当于是给旗昌洋行背书,金能亨等人求之不得。

    “殿下愿意入股我们旗昌洋行,我们非常欢迎。”金能亨忙不迭说道。

    “先别急着高兴,我的入股是有条件的。”彭刚不紧不慢地说道。

    “据我所知,你们旗昌洋行有不少清廷官员的股份,他们是我敌人,在旗昌洋行将他们清除出去之前,我不会入股旗昌洋行。”

    “我以旗昌洋行班头的身份向您保证,回到上海后,我会说服董事会和大股东们将您的敌人清理出旗昌洋行。”金能亨向彭刚保证道。

    “还有一个条件。”彭刚又提出了另一个条件,“旗昌洋行不许经营鸦片以及与烟土相关的任何业务,作为交换,我可以保证旗昌洋行十年每年至少两万担的稳定茶叶供应。”

    在华经营的洋行都做烟土生意,唯一的区别是做多做少的问题。

    其中英国洋行由于有东印度公司的稳定烟土供应渠道,占据了绝大部分沿途市场,

    旗昌洋行在华售卖的烟土则基本来自奥斯曼帝国出产的烟土。

    “这”金能亨犹豫片刻,权衡了其中的利弊,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毕竟和北殿的合作,不仅仅是一场商业合作,也是一场目前看来十分划算的政治投资。

    烟土贸易利润虽然也很可观,不过和北殿的合作比起来,不值一提。

    彭刚同美利坚的这几位使节又交谈了一阵,双方相谈甚欢。

    谈话磋商毕,彭刚又带他们在汉口逛了一阵。

    直到武昌那边有人来报美利坚使团带来的莫尔斯有线电报已经在武昌架设完毕,彭刚这才带上美利坚使团的成员,并叫上武汉三镇的高级军官们一起到武昌去见识见识有线电报。

    武昌城内的阅马场,这片昔日操练兵马的广阔场地,今日的气氛截然不同。

    四周环立的北殿圣兵红巾如火,肃穆无声,所有的目光像是被磁石吸住一般,投向场心那几根新立起的、刷了桐油的松木杆。

    木杆之间,纤细的铜线在春日的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金色光泽,仿佛一道被拉直的、连接未知世界的耀眼闪电。

    距离阅马场不远的电报房内,美利坚公使马沙利站在一台覆盖着黑色哑光漆的铁盒子前。

    那盒子结构精密,嵌着乌木手柄的电键、缠绕着亮铜线的线圈、一个嗡嗡作响的音簧,还有一套精巧的齿轮机构带动着一条雪白的纸带,这便是莫尔斯电报机。

    马沙利深吸一口气,心里祈祷着上帝保佑,中途不要出现什么故障,脸上则带着自豪的神情面向面向彭刚及来见识电报的北殿官员和高级军官,开始了发言。

    “尊贵的北王殿下,诸位大人,将军。”

    随行左右的金能亨充当了翻译,将马沙利的话高声译出。

    “请允许我向您展示一件凝聚了美利坚发明家智慧的最新发明——电报。它并非依靠驿马或信鸽来传递信息,而是凭借这天地间无所不在的电磁之力,可令信息无视千山万水,于弹指刹那间传递往来。即便相隔百里、千里,亦如同当面交谈,再无迟滞!”

    话语落下,回应马沙利、金能亨等人的是大片带着怀疑的沉默和窃窃私语。

    在场的人除了彭刚都深信看得见摸得着的烽火、驿马、飞鸽、和腿脚才是军情的载体。

    千里传讯,这种近乎神话的说法实在太过骇人,难以置信。

    马沙利对技师点头示意发报技师可以开始演示。

    发报技师是一个脸上带着雀斑,叫做莫里斯的年轻美利坚人,他神情专注,依据金能亨递来的一张用中英双语写着的“敬问北王殿下金安,美利坚使团敬上。”的纸片,手指熟练地叩击下了电键。

    “咔嗒……咔嗒嗒……咔嗒……”

    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骤然响起。

    几乎就在这声音响起的同一刹那。

    一里开外,另一台完全相同的仪器仿佛受到了无形的召唤,其上的电磁铁猛地吸合,发出“哒”的一声轻响,打点器上纤细的墨针随之压下,在那条匀速移动的雪白纸带上,精准地划下了一道短小的墨痕。

    紧接着,随着远方电键节奏的变化,纸带上留下了一连串长短不一、间隔各异的点与线,如同天书。

    收报技师迅速撕下那段墨迹未干的纸带,拿出密码本,手指飞快地比对,用英语迅速写下电文上的内容,书写毕,将电文交给在一旁等候的黄大彪。

    黄大彪拿起电文,驰马疾行一里余,将电文交给了发报房内的彭刚。

    “殿下,在场的人中只有您通晓英文,只能劳烦您亲自翻译了。”

    彭刚拿起英文电文,凝视良久,缓缓开口说道:“敬问北王殿下金安,美利坚使团,敬上。”

    马沙利长舒一口气,拿起桌面上的电文,向众人展示。

    电报房内的北殿高级军官都是彭刚的学生,学过拼音,能识得电文上的英文一模一样。

    至于汉文,虽说彭刚的翻译更为信达雅,但要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

    电报房内的众人震惊不已,宽大的房间如同一个炸开的蜂巢,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了起来。

    “殿下,我能否看看两张信纸?”满脸难以置信的江夏县知县郭崑焘请示道。

    彭刚点点头,将两张写着电文的信纸递给郭崑焘。

    郭崑焘一把接过两张信纸,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比对了一番,良久,讶声道:“这其中的豆芽菜文字一字不差!一字不差啊!确实是同样的意思.”

    一旁老成持重的刘炳文凑到郭崑焘身边盯着信纸上的文字,反复喃喃自语道:“竟是真的.不是幻术”

    刘炳文的目光不再锐利,而是变得有些茫然和恍惚,仿佛毕生所认知的天地规则在眼前轰然崩塌。

    他踉跄一步,若不是身旁人赶忙扶住,几乎要软倒在地。

    参谋长黄秉弦的表现也有些失态,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电报的作用:“这不是朝发夕至,是瞬息!是瞬息即至!殿下!诸位!我军若有此物,清军的塘报驿马尚在途中,我军之军令已通达千里!这这已非兵贵神速,这是这是”

    黄秉弦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平日一点也不结巴的黄秉弦此时说话竟变得有些磕巴。

    军官们之间弥漫着一种近乎癫狂的震惊与兴奋。

    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对战争意味着什么。

    眼前这千里传讯、瞬息即至、字字不差的现实,远远超出了他们想象力的边界。

    一种近乎神话的力量赤裸裸地摆在了他们面前,由不得他们不心神剧震。

    送电文的黄大彪也感到难以置信:“这这黑盒子这铜线.真能吞话吐字?!这.这岂非是神话里的万里传音?!不!比那还快!这是.这是”

    黄大彪的文化水平要比黄秉弦低得多,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词汇来表他现在的想法,脸憋得通红。

    “确实是神器。”众人之间表现的比较稳重的刘蓉也忍不住说道。

    “若我殿各城、各军各营、各隘口之间,皆架设此电报线,有更多电报机,则敌情动向,我方瞬息可知!清军调动,如同在我等眼前进行!我军调兵遣将,如心使臂,如臂使指,再无片刻延误!各地官员若遇上紧要的事情,也可用此物代为上折,将情况瞬息传达至武昌,殿下的命令,亦可通过此物,瞬间传达出去.”

    左宗棠也感慨道:“以往驿马快船,一日夜疾驰五六百里,已是人困马乏,抵达极限,且途中多有被截杀、风雨阻滞之险之变数!若有此物,军令畅通无阻,朝发夕至不!是瞬息可至!这于殿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大用!真乃国之重器,兵家至宝!”

    看着电报内众人的反应,马沙利、金能亨、史密斯等人的脸上不有流露出了自豪得意的神色。

    彭刚平静地端坐在那张铺着黄缎的太师椅上,身姿挺拔,纹丝未动。

    他那双深邃的眼眸,没有看向激动万分的部下,也没有看向志得意满的马沙利等人,而是凝视着那台仍在咔嗒作响的电报机,目光平静得像是在审视一件早已司空见惯的寻常物件。

    在刘炳文、郭崑焘、黄秉弦等人看起来很神奇的物件电报机,在后知一百七十多年,见多识广的彭刚看来,不仅平常,还有些原始。

    来到这个时空前,能瞬间传输实时图像,拿在手里的小盒子他都天天用。

    马沙利等人原本期待着在这位年轻统治者脸上看到与其他人类似的、甚至更强烈的震惊与赞叹,那将是他外交胜利的明证。

    但彭刚这异乎寻常的平静,仿佛一盆冷水,将马沙利等人满腔的得意瞬间冷却,心头莫名升起一丝不安与困惑。

    彭刚从容地缓缓站起身,来到那台电报机前,开口说道:“马沙利公使,感谢你与美利坚合众国赠送的这份厚礼。此物确实巧夺天工,能极大地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于军事、民政,皆有大用。”

    随后,彭刚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他那群仍沉浸在震撼中的部下们,淡然的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洞悉一切的权威:“此物之原理,并非什么妖法仙术,乃是格物致知之学。乃是以电流之通、断为基本信号,以此种长短组合的特定编码,代表文字数字,从而实现远程瞬间通信。其架设需专门的材料与技艺,日常操作与维护,亦需专门学习。”

    彭刚这一席话,经过史密斯的翻译后,美利坚使团成员都目瞪口呆。

    马沙利和他的技师们则彻底懵了,他们无法理解,一个远东的军阀领袖,为何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这项连欧洲许多贵族都感到神秘莫测的最新技术。

    电报是很新的技术,美利坚,也可说是全球的第一条实用电报线路是1844年铺设的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全长四十英里的电报路线。

    第一封电报正是由它的发明者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室里发出的。

    当时美利坚可谓是举国沸腾,为之自豪,扬眉吐气。

    大西洋对岸的欧洲人一直嘲笑美利坚人只会模仿抄袭欧洲的产品,没有创造力,电报的问世终于能让那些欧洲佬短暂地噤声。

    当然,尽管美利坚是第一个将电报成功实用化,商业化的国家。

    欧洲那边讥讽美利坚只是将欧洲相关的发明与技术拼凑起来才制造出电报机的声音仍旧不绝于耳。

    但美利坚对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说讥讽已经不在乎了,能将相关技术整合起来,制造出实用的电报机并迅速实现商业化,进行盈利也是一种出众的能力。

    马沙利等人神色复杂地看向彭刚,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神秘复杂。

    要么他在美利坚或者欧洲生活过,要么就是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弄懂电报运行原理的天才。

    “即刻从各军各营中,遴选聪慧机敏、通晓文墨、心思缜密之年轻军官十人。即日起,由美利坚技师悉心教导,学习电报之架设、操作、维护乃至译码之技艺。”彭刚微笑着看向马沙利。

    “公使阁下,我想聘用你们的技师应该没问题吧?”

    “当然没问题。”马沙利笑得合不拢嘴,“如殿下需要翻译人才,我们也十分乐于为殿下提供相关人才。”

    彭刚要培养操作电报机的技师,说明其有铺设电报网络的计划,日后对电报机和电报线的需求是巨大的,其中的利润相当可观。

    马沙利给彭刚送的这套电报机是美利坚电磁电报公司较新型号的转页式电报机,是高端的电报机,售价不便宜,在美利坚本土都要卖一百多美元一台,架设电报线路所需的电线、绝缘子、横担等物亦花费不菲。

    后续的人员培训、线路维护,也能从中获利。

    他马沙利作为莫尔斯的电磁电报公司打开中国电报市场的关键人物,电磁电报公司感谢费和抽成肯定是少不了的。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46/1111082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