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94章 基钦纳下台

第94章 基钦纳下台


鲁路修衣锦还乡的同时,不吉利海峡的对岸,最近这段时间,布列颠尼亚国内的形势,可是一点都不太平。

    海军累计被击沉了1艘战列舰、15艘前无畏舰、3艘战巡,总共19艘大型军舰永久性损失,海军士兵战死溺毙被俘总计1万7千多人。

    如此惨重的损失,没有人负责,怎么交代得过去?

    陆军就更离谱了,远征军被全歼,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直接投降敌人了。为期数月的伊普尔-敦刻尔克战役,最终以陆军被歼灭21万余人收场。

    而海军付出那么大的牺牲去救陆军,最后效果也只是略微能拿来当遮羞布罢了——

    布国陆军在敦刻尔克包围圈合围之前,提前把战损严重的第3军撤回国内休整了,当时第3军相当一部分士兵都已经是伤兵,算是勉强保住了陆军中唯一一个成建制的军级单位。

    剩下被成建制救回来的,只有第4军的第29师、骑兵军的骑1师,这两个师级单位。他们撤回来的时候,还带了总计2万人左右的其他友军和伤员。

    整个布国陆军的老兵,只剩下4个师级编制,其余全都是被打散的散兵游勇。

    最终,参加过欧洲大陆上血战的老兵,含伤兵在内,总共回来了4万5千人。

    陆军老兵的总人数,从战前的26万人,锐减到4万5千人,这损失的可不仅仅是21万多人那么简单,还会极大地压制陆军训练、扩军的速度。

    老兵死伤被俘了80%,靠着剩下的20%种子再想带新兵,至少会拖慢一整轮训练周期——因为当时的以老带新扩军模式,基本上是以每轮三到五倍的比例扩张的。而每一轮的训练和作战磨合期,至少是半年。

    也就是说,新设1个下辖4营的团,至少要有1个营的老兵,掺杂上3个营的新兵,才能成军。否则老兵的比例再低,训练效率和部队战力就无法保证了。

    而布国能调集到的陆军老兵总数(含殖民地军队),从26万人锐减到4万5千人,差不多就是损失了一整轮扩张周期。

    至少要半年后,到今年8月份,布列颠尼亚的陆军可战之兵,才能恢复到20多万的规模,而原本地球历史上到那个时间点,布国可用的陆军理论上可以逼近百万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因为后来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里又损失了一大票)

    然后再过半年,他们差不多就有能力发起索姆河战役了。

    而现在这个节奏被硬生生打断,布国陆军的建设周期等于是整体往后拖了半年。

    损失20万陆军老兵,这在他们的盟友法兰克国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开战以来,法兰克人都损失过好多个20万了。

    但那是因为法兰克是陆军大国,战前就维持了百万老兵,一边打仗磨练一边扩军,多损失几个20万也还撑得住。

    布列颠尼亚这种陆军小国,种子就这么点,20万绝对是重伤了根基。

    原本历史上今年上半年就发动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如今肯定是发动不起来了,至少拖到下半年。而且就算去了,部队的规模和战力也无法和原本历史上相提并论。

    东线战场,缺乏了布军牵制奥斯曼陆军,露沙人的压力也会更大,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如此惨重的损失,2月23号开始,也就是对面德玛尼亚人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活捉迫降弗伦奇”消息的当天,伦敦的布国内阁就发生了一场不小的人事地震。

    大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保守派也对在朝的自由派发动了猛烈的抨击,逼着阿斯奎斯首相必须追责,拿掉几个大臣以承担人民的怒火。如果不拿掉的话,那就让阿斯奎斯首相自己滚蛋吧!

    这事儿还没吵出个结果,到了3月初,又传回一堆新的噩耗,居然有少量布军被俘士兵主动投敌、表态愿意为德玛尼亚人而战!还有相当一批阿三战俘也倒戈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保守派随即对阿斯奎斯首相的自由派内阁,发起了更猛烈的抨击和问责!

    这种抨击,在3月2日的上议院开会时,达到了最高潮。

    ……

    3月2日,上午,伦敦,上议院会场。

    刚刚开会,保守派的领袖安德鲁.博纳.劳就率先对首相发起了猛烈抨击:“阿斯奎斯首相!历史已经证明,你们这种散漫的作风,根本不适合在战时这种严酷的环境下领导大布列颠尼亚帝国!”

    随后,博纳.劳的心腹、作为报业大亨和传媒巨头的保守派议员马克.艾提肯(Max  Aitken)就立刻跟进,火力全开:

    “你们不但战场上无能,而且用的人毫无意志力可言、毫无荣誉感和忠诚可言,只是一群墙头草!你们派出去的将军,只会卑躬屈膝主动投降!

    你们管理的士兵,居然会被敌人‘士兵的军饷还不如后方的工人工资高’而愤恨不平、竟至投敌!

    你们的财政和经济管理部门,居然对后方的劳动力市场乱象丝毫不加管制、任由银行家和军工资本家随便给工人加工资、导致某些关键技术工人的工资比士兵高出十几倍!害得士兵们心理不平衡!”

    艾提肯等人七嘴八舌说完后,博纳.劳又语气严厉地最后总结:

    “首相阁下!你们这不是在鼓励人民千方百计逃避兵役吗?现在从伦敦到曼彻斯特,从考文垂到格拉斯哥,已经出现大批为了逃避当兵而临时开假病例假伤残证明的公民!

    人人都知道在后方进军工厂当工人,比去前线为国卖命还赚得多好多倍!你们这样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就是在鼓励人民不要荣誉感、唯利是图吗!必须有人为此负责!也必须有人为此前的一系列战败负责!”

    上议院内,汹涌的问责怒骂声,很快就把阿斯奎斯首相冲得摇摇欲坠。

    阿斯奎斯牙关紧咬,眼前发黑,几度差点撑不下去。

    他知道,自己死撑了这一个多星期,终于是拖不住了。

    今天非得在军方和经济部门各牺牲掉至少一颗弃子,否则绝对过不了这关。

    他也没法辩解,只是在内心把对岸德玛尼亚人里那些神秘的歹毒之士咒骂了无数遍。

    到底是哪个黑心烂肺的东西,居然会想到这样的毒计、在战场上用布国陆军为诱饵、不但歼灭了陆军,还把勾引过来的海军给重创了。

    到底又是哪个黑心烂肺的东西,居然会打宣传战了,想到利用布国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针对性地朝着弱点狂怼、挑动士兵们对于后方工人赚钱比前方拼命的人更多的不满,掀起了大片大片的投敌潮。

    原先从没听说过德玛尼亚那些实心眼的人也会玩阴招打宣传战的呀!这是德玛尼亚里有哪个家伙智商情商变异了吗?!

    最终,在几个小时的左支右绌抵挡后,阿斯奎斯首相被迫做出了三个决定:

    首先,放弃开战之初、自由派吃独食的既得利益,被迫承诺联合组阁,吸收一些保守派的人士进来担任阁臣。

    自由派原本是1908年就选上来、名正言顺掌权的,1911年的时候,阿斯奎斯又推进了一些改革,当时又改选重新组阁,连任成功了一次。

    算起来,如果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以当时布列颠尼亚绝对放纵自由的经济政策,以及对外扩张,自由派还能稳稳掌权很久。

    但现在,因为他们放纵的经济政策,已经造成了反噬。那些政策只利于大资本家,却不利于集权和统筹,导致前线战局糜烂。

    他们只能把一部分大权让出去。

    当天,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反对的保守派大佬博纳.劳,终于被阿斯奎斯首相吸纳进来,成为了事实上的“次相”,能够插手很多决策。

    这是阿斯奎斯内阁最大的损失。

    而再往下,阿斯奎斯首相,在今天损失了两位重要阁臣。

    陆军部或者海军部,是必须有至少一个保不住的。

    在今天之前,阿斯奎斯还在权衡,到底是放弃海军大臣沃顿,还是陆军大臣基钦纳。

    沃顿的问题在于,他已经连续两次带领海军遭遇败绩了。

    去年11月份的奥斯坦德战役,希佩尔那个疯子以一艘战舰都没沉没的代价,干掉了皇家海军4艘前无畏舰和一堆辅助舰艇,造成了海军官兵总计8千人的伤亡、溺毙。

    这一次更离谱,十几艘大型战舰沉没,1万7千多人战死/溺毙/被俘。

    这样两场败仗下来,反对派喊着让沃顿大臣滚下去的声浪已然越来越高。

    不过沃顿唯一情有可原的地方,就是他在这次大败中,是被陆军连累的。要不是陆军无能被包围,逼得海军不得不去救援,那海军也不至于阴差阳错掉进陷阱。

    至于最后被希佩尔追击补刀的事儿,至今布列颠尼亚高层仍然觉得那是一个意外事件。

    只能怪希佩尔这个疯子胆子太大了,简直不按常理出牌,行为无法被逻辑推测,就是个疯子一般抗命独走的精神病。

    所以这一点导致的额外损失,倒是怪不到沃顿头上,反对的保守派也没打算揪这一点细节做文章,只是盯着前面几点、抓大放小攻讦。

    而另一边,陆军大臣那里,基钦纳伯爵的问题则在于,他比海军少输了一场大败,一共也就输了一个战役,可他这场惨败的规模比海军大得多,一开始守铁路线没守住,后来守敦刻尔克城也守不住。

    而且陆军的无能、被敌人夺取岸防炮台、调转炮口过来打海军,给海军造成了多大的额外损失?就算你打仗不行,你看到岸防要塞要被敌军夺取了,你想办法自毁都不会吗?

    这些罪责算下来,最终基钦纳和沃顿的问题也就差不多半斤八两了,或许还是基钦纳稍微更重一点。

    毕竟沃顿是去救基钦纳才出的事。

    而今天发生的新情况,让这个天平彻底倾斜了。

    因为对岸德玛尼亚人对俘虏的宣传战,导致大批陆军士兵变节、直接公开表示愿意为了敌人而战、不再为“一个肆意放纵后方工人工资远高于士兵军饷的资本家之国”而战。

    这可不是简单的投降或被俘,而是大规模主动、真心的投敌。性质要恶劣得多。

    出了这档子事儿,阿斯奎斯首相是彻底保不住基钦纳伯爵了。

    最终,他在当天会议结束前,与反对派达成了妥协:撤去基钦纳伯爵陆军大臣的职务,让其回到中东地区,继续当他的埃及和苏丹总督,负责东线南方战线对奥斯曼人的牵制。

    在世界大战爆发前,基钦纳伯爵本来就是干这事儿的,他当年就是血腥屠戮苏丹马赫迪的反抗起家的,靠着数十万苏丹人民的生命,实现了他自己的军事生涯崛起。

    所以回到埃及,跟中东地区的奥斯曼人打仗,这业务基钦纳更熟悉,还是让他回去吧。

    统筹全局陆军的事儿,他已经被证明没有这个能力了。

    反对派见首相终于把陆军大臣的位置腾了出来,也就没有再追讨到底,他们也认为,基钦纳至少还能胜任埃及总督的活儿,就当是人尽其用吧。

    在基钦纳黯然离场后,阿斯奎斯首相还私下里交代他:“你去埃及稍微干几个月,我会想办法再捞你的。你毕竟在陆军中威望很高,这次去,你跟露沙人在东线好好配合,帮露沙牵制一部分奥斯曼军队。

    将来,我就让你全权负责陆军对外联络的任务,以后帝国陆军再要和友军合作,乃至瓜分中东,你也可以出力,干得好不愁回不来。”

    基钦纳伯爵也只好忍了这口气,内心也对自己新的仕途路线有了大致的认识:目前只负责埃及和苏丹等殖民地的管理,但表现好的话,日后和露沙合作,乃至和法兰克人合作,瓜分整个中东的计划,他也可以参与牵头。

    这样一来,只要打赢这场世界大战,把奥斯曼肢解了,他的总督区就不只是埃及和苏丹了,还能包括将来帝国赢取的其他中东地区的新殖民地!他将成为整个布属中东的总督!

    首相大人画了这么大一个饼,后续就看他自己表现,能不能吃下去了。毕竟那些土地还在敌人手上,要先把奥斯曼灭了,才能当中东总督。

    首相还向他私下承诺,只要他好好干,逃回来的那4万5千名陆军老兵,以及正在加紧训练的20万新兵,也会重新拨给他,未来优先补充中东战区。

    至于布列颠尼亚本土,只要更新的新新兵守住就行了,反正有皇家海军,敌人不可能对本土登陆的。法兰克战场的布军全灭了,比利金也全境被敌人占领了,布国短期内也不打算重返西线陆战战场,就把陆军拿去东南线吧。

    而随着基钦纳的卸任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沃顿算是被保住了。

    反对派没有再穷追猛打,让沃顿继续干下去,再观察观察。

    沃顿保住自己的地位后,也在拼命想办法翻盘。原本历史上,他这时候已经在组织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了,也就是加里波利战役。

    但现在陆军损失了那么多,这个战役显然不能开启。

    可他的老搭档基钦纳伯爵被贬回埃及当总督了,帝国未来的重心也是在中东战场跟敌人鏖战。

    思前想后,沃顿觉得还是得发动针对奥斯曼人的登陆战,只是时间上必须延后,至少要今年下半年了。

    陆军大臣的位置出缺后,经过一番博弈,由财政大臣劳合.乔治暂时改任陆军大臣,将来有合适人选,再另外找人——暂时让一个原先管财政的人来管陆军,也是考虑到目前陆军没有战斗任务了,只有重建任务,让一个管钱管资源的人来就够了。等过几个月陆军重新需要打仗了,再物色一个对军事懂行的人来接任即可。

    (注:历史上基钦纳没有被解职,因为他没有打那么惨的败仗,他最后是被打死的。死后阿斯奎斯内阁也紧急让劳合.乔治兼任了一阵子陆军大臣,然后才换成专业人士)

    议会还达成一项决议,那就是在劳合.乔治担任陆军部长期间,再设置一个“军需部”,也由劳合.乔治担任部长。专门负责战时经济和军工生产统筹,以避免之前财政部、陆军部、帝国贸易委员会三方交叉管理、政出数门的问题。

    之前之所以有“黑心资本家疯狂给工人加工资、导致工人工资远高于前线士兵工资”这种伤士气的劣迹发生,就是因为这事儿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能说了算。

    这种之前没遇到过的情况,财政部、陆军部、贸易委员会互相推诿,黑心资本家又给这三个部门的掌权者都大量塞钱、让他们别管军工厂工人加工资的事儿,导致最后什么都做不成。

    以后再出现黑心资本家给工人乱加工资的罪行,就专找劳合.乔治负责,他再管不了就算他失职。

    至于劳合.乔治担任陆军部长和军需部长之后,空出来的原财政部长的位置,就交给反对派的领袖安德鲁.博纳.劳了——在布列颠尼亚的政治传统中,“财政大臣”基本上就相当于“次相”,除了首相以外他最大。

    阿斯奎斯首相要向反对派妥协,联合组阁,当然要把财政大臣的肥缺腾出来,让对方的人担任了。

    最后,阿斯奎斯内阁不仅需要罢免一个陆军大臣,在前述的经济管理领域,也需要再干掉一个人当替罪羊。

    核查的结果,就是把“帝国贸易委员会”的首席沃尔特.朗克曼罢免了。

    沃尔特.朗克曼算是为之前的“后方无序加工资,导致前线士兵不满投敌”事件负最终责任,直接罢为平民。

    后来,还查出此人收受了很多军工资本家及其背后银行家的好处,直接关进了大牢。

    这个沃尔特.朗克曼倒是一点也不冤,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极度自由贸易、极度自由市场经济的支持者,反对一切经济监管,反对一切宏观调控。

    如今仗打成这样了,他还在鼓吹纯自由贸易,拒绝经济监管,他不死谁死。

    而沃尔特.朗克曼被罢免后,接替他担任帝国贸易委员会首席的,乃是劳合.乔治手下的原财政部主计长、奥斯汀.张伯伦。

    (注:现在这个奥斯汀.张伯伦和几十年后那个说“我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和平”的张伯伦不是同一个人,他是后来那个张伯伦的亲哥哥。)

    ……

    两天之后,奥利奥帝国首都,维也纳。

    终于坐火车抵达维也纳的鲁路修,在走下火车、等着随员帮他把行李搬下来的时候,百无聊赖地伸了个懒腰舒展舒展筋骨。

    伸懒腰时,他一眼瞥到站台上有个报摊,就踱过去,买了一份报纸。

    摊开刚看了一眼,就看到一条大新闻。

    《布国内阁地震》:

    因之前的接连战败,以及布军、印军俘虏大批投敌。

    布国陆军大臣、帝国贸易委员会首席两位部级要员被罢免。

    原财政大臣调任陆军大臣、兼军需大臣。

    原财政主计长调任贸易委员会首席。

    反对派安德鲁.博纳.劳被吸纳入内阁,担任财政大臣,地位仅次于阿斯奎斯首相。

    鲁路修看完新闻,嘴角终于忍不住上扬。

    这也算是自己略施小计,就干掉了布国两个部长。

    这就是跟他鲁路修为敌的下场,而且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后续,布国满朝那么多衣冠禽兽,他还会一只只揪下来,按到泥坑里摩擦。

    让那些大缺大德的搅屎棍在全世界制造混乱!

    心情愉悦的鲁路修,决定今天回家之后要好好多喝几杯,庆祝一下这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

    “长官,行李都搬下来了,我们现在去哪里?”警卫连长克洛泽上尉的声音,把鲁路修的神思从得意脑补的状态下拉了回来。

    鲁路修想了想:“去维也纳税局,我姐夫在那上班,先说服他和我姐跳槽吧。”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689/111110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