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内外勾结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天深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正在厂区巡查的沈妙音突然接到报告,后山靠近水源地的山坡出现小范围滑坡,可能危及埋设的引水管道!
沈妙音心头一紧,那条引水管道是新厂的命脉!
她立刻组织抢险队,冒着瓢泼大雨赶赴现场。
滑坡体不大,但泥石流已经冲刷到了管道防护坡的边缘。工人们奋力抢险,加固坡体,疏通排水。
就在抢险紧张进行时,沈妙音凭借手电筒的光柱,似乎看到对面山林中有个黑影一闪而过。
她立刻警觉,吩咐身边的保卫干事带人过去查看。
保卫干事回来后报告,对面山林没有发现人影,但在泥地里发现了一些新鲜的脚印,还有一根被丢弃的烟头,牌子是本地少见的高档烟。
“有人趁暴雨天气,摸到后山来窥探?”沈妙音的心沉了下去。
对方果然没有死心,甚至可能想利用自然灾害做掩护,进行破坏。
她一边指挥继续抢险,确保管道安全,一边下令全厂加强戒备,尤其是对水源地,供电设施等关键部位的守卫。
她有种预感,敌人快要按捺不住了,真正的较量,或许就在眼前。
与此同时,在戈壁滩,顾耀赫也接到了基地安全部门的通报。
通过对信号发射器残片的逆向分析和外部线索追踪,初步判断,该设备与某个境外情报组织常用的型号吻合,而近期在基地周边活动的可疑信号,也指向了该组织。
一条清晰的线索显示,有内应利用物资运输车辆作为掩护,将追踪装置带了进来。
“内外勾结……”
顾耀赫望着窗外再次扬起的沙尘暴,眼神如鹰隼般锐利。他和妙音,几乎在同一时间,都感受到了迫近的危险。
戈壁基地的沙尘暴,仿佛永无止境。
但在顾耀赫看来,这漫天的黄沙,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
国家安全部门的专员与基地保卫部门联合行动,根据信号发射器残片和那撮红壤泥土的线索,加上对近期所有出入车辆,人员的严密筛查,终于锁定了一个可疑目标,后勤运输队的一名副驾驶员王成。
王成是半年前通过劳务派遣进入基地的,档案清白,但深入调查发现,他有一个表哥曾在南方某涉外企业工作,近期行踪诡秘。
更重要的是,在库房被撬动的那天晚上,王成的行车记录和人员登记存在时间差,且他自称去检修车辆时,有人看见他靠近过库房区域。
“立即控制王成,突击审讯!”政委下达命令。
审讯室里,王成起初还百般抵赖,声称自己只是好奇,想去看看新到的样品。
但当技术人员出示了在他个人物品中发现与现场遗留型号一致的高档烟头,以及他无法解释那撮红壤来源时,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是……是我表哥让我干的。”
王成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他给了我一大笔钱,说只要把那个小东西粘在样品箱上,以后还能给我安排更好的工作,我不知道那是窃密装置啊,他说只是商业竞争,想知道这东西运到哪里。”
“你表哥现在在哪?!”国安专员厉声问。
“他……他前几天还跟我联系,说最近会来西北一趟,具体在哪,他没说。”
顾耀赫在一旁听着,眉头紧锁。
商业竞争?
这个借口太拙劣。
对方的目标明确指向军工机密,王成的表哥很可能只是中间人,甚至也是被利用的棋子。
真正的幕后黑手,依然隐藏在深处,而且行动非常谨慎,用了多层掩护。
尽管抓住内鬼,但顾耀赫和基地领导层不敢有丝毫松懈。对方既然能渗透进来一次,就可能还有后手。
基地的安保等级提升至战时标准,所有人员再次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
顾耀赫负责的食品测试工作,在加强了保密措施后,加速推进。他必须尽快完成这里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了前线,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对远在云雾岭的妻子,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担忧。
戈壁的暗流已现,山区的迷雾,恐怕只会更浓。
云雾岭的暴雨终于停了,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湿漉漉的山林。
沈妙音心中的警报并未解除。
后山发现的脚印和烟头,经辨认与邻省矿场某些管理人员喜欢的牌子一致。
再加上副厂长在矿场看到的郑国涛表亲的身影,几乎可以确定,最近的种种蹊跷,都与那家矿场及其背后势力脱不了干系。
对方的目的很明显,拖延甚至阻止分厂投产。
利用谣言煽动村民,高价挖走技术骨干,夜间窥探厂区,甚至可能想借自然灾害进行破坏。
沈妙音深知,不能坐以待毙。
她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亲自带着诚意和规划,再次拜访马支书和寨子里的老人,不仅详细解释食品厂的环保措施,更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惠民方案。
厂里将出资为寨子修建一条更坚固的水泥路,设立教育基金奖励寨子里考上大学的孩子,并承诺投产后,优先收购寨子及周边村民种植的符合标准的农副产品。
“马支书,各位乡亲,我们厂是想在这里扎根,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的,那些外来的人,许下再高的承诺,能像我们一样,把根扎在这里吗?”
“他们挖完了矿,一拍屁股走了,留下千疮百孔的山林,值得吗?”沈妙音的话,句句敲在村民的心坎上。
淳朴的村民心中自有杆秤。对比之下,孰真孰假,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马支书羞愧地低下了头,寨民们的态度明显转变。
另一方面,沈妙音通过合山集团,向省市两级政府和公安机关汇报了邻省矿场可能存在的违法用工,破坏环境以及针对合法企业的恶性竞争,疑似间谍行为等问题,附上收集到的部分证据,请求上级协调调查处理。
同时,她调整了分厂的投产策略。
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规模投产,而是采取其他的方式。
她决定,优先启用一条最关键的生产线,在严密的安保下,先小批量生产出合格产品,以实际行动证明工厂的能力和决心,彻底打破外界的质疑和观望。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679/1111096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