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第二轮开始。
李书澜道:“反方把侠的门槛抬太高了!并非人人皆有展大侠之武功胆识,普通百姓心怀正义,凭匿名揭帖出份力,便是“微侠”。十年前梅县贪官占良田,老秀才无缚鸡之力,写揭帖劝百姓团结,终逼贪官伏法。这揭帖便是他的侠义,怎能否定?”
众人频频点头。
确实,侠义有大小,不能因为他的分量太小就否定了他的侠义之行呀。
李知琰不慌不忙:“各位,出份力并不等于行侠义!老秀才躲于暗处,真正成事的是敢联名告官的百姓。荆轲刺秦,明知九死亦往,这才是侠之勇。揭帖者遇险则缩,只敢在安全处发声,自私怯懦,绝对配不上“侠”字。”
众人又点头。
对对对,当年梅县万名百姓走上街头痛批贪官,大家都记忆犹新,如果不是那场面闹得太大被朝廷注意到,贪官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伏法。
如果说揭帖的老秀才是大侠,那这一万名百姓也是大侠……满地都是大侠,那不就是相当于没有大侠么?
第二回合,李书澜很明显的处于下风。
他看了李知琰一眼,李知琰回视,双方都同时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
李书澜是知道李知琰的底蕴的,他们小时候就常常辩论,李知琰的辩论方式他也很熟,但说是熟,其实也就是知道李书澜学识储备库很丰富,随时可以引经据典。
这些年他虽在天台山出家,但并未完全斩净六根,因为他尚留着一丝希望,希望姜珺瑶与宋远舟无法白头,到时候他就能回京了。
为了在再见时惊艳她惊艳世人,李书澜在天台山时没少看书,而由于在山上少了杂事的打扰,他能静下心来阅读,说是博览群书也不为过。
几年下来,论知识储备量,他自认自己也是不输李知琰半分的。
但这才第二回合,他就明显落于下风。
李书澜未免有些浮躁了。
淮阳王妃急得恨不得代他上场,淮阳王摸着下巴不说话,很显然他也有些浮躁,且对自己儿子没多少信心。
李知琰突然出声:“书澜,冷静下来。”
他的声音温而有力,李书澜陡地一震,灵台瞬间清明。
他看了李知琰一眼,眼神复杂:“你,为何要帮我?”
“我不是在帮你,本王只是希望我的对手能全心投入,这是对我最基本的尊重,同时为了尊重我的对手,我也会全力以赴。”
李知琰说完这句便垂下眸,浑身流淌着溪水似的平静气息,这股平静以他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不一会,不止是李书澜平静下来,便连淮阳王妃等围观的观众,也跟着心如止水。
秦太傅抬头看李书澜:“正方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李书澜深呼吸一口气,沉声道:“诚然,反方方才所说有理,但在强权压境之下,匿名也是无奈的担当!揭帖者非不愿现身,是怕连累家人。昔年有商人,恨贪官残暴,匿名写揭帖送京城,还暗助调查,终除贪官。他护己与家人,仍为正义出力,怎不算侠?”
果然沉淀过后,李书澜找回状态了。
李知琰嘴角浮起一朵淡淡的笑花,朗声道:“正方理由充分,但在本人看来,那只是个例,不能以个例来代替普遍……侠者取舍间,当以正义为先,百余年前岳将抗金,不惧秦相陷害,身死亦守忠勇。揭帖者重己身安危胜于正义,更有甚者写罢揭帖便不管后续,只图泄愤,无勇无恒,绝非侠!”
确实,那位商人之所以敢暗助调查,是因为他妻儿已死才无所畏惧,倘若他尚有幼子存活呢?他还敢四处奔走暗中调查吗?
而且李书澜说此商人护己与家人,这里的家人,并不是他的至亲,而是普通的族人,也就是说,就算他失败了,这些人跟着他死了,他估计也不会心痛到哪里。
李书澜抿了抿唇,再一次扬声:“反方总说侠要舍生忘死,可百姓皆有牵挂!那商人匿名助查,既护了家,又除了贪官,已是两全之法。若硬要他抛家舍业去“直面风险”,便是强人所难。这般为正义尽力,怎就不算侠?”
轮到李知琰了。
“侠的底色,从来是“愿为正义付代价”!昔年包大人查“狸猫换太子”案,展大侠为护证人,夜闯开封府地牢,险些被奸臣所害;辛将军率五十骑闯敌营擒叛徒,置生死于度外。
再看那匿名揭帖者:商人暗助调查,却始终不敢露面,若调查遇阻、贪官反扑,他只会第一时间藏得更深,哪会像侠士般挺身而出?
更遑论多数揭帖者,写罢帖子便置身事外,贪官未除时不跟进,百姓遭报复时不援手,只留一句“我已发声”便算尽责——这不是侠义,是“无代价的正义表演”!
正方说“百姓有牵挂”,可哪个侠士没有家人?
岳将有老母妻儿,仍赴沙场;文大夫有骨肉至亲,仍拒投降。他们不是不怕连累家人,而是在“护小家”与“护大义”间,选择扛下风险、撑起正义——而匿名揭帖者,选的是“保自己”,却把“扛风险”的责任推给他人。”
李知琰顿了顿,环视众人一圈,缓缓落下最后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众人精神一震!
好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大侠为什么能受人称颂,为什么能留芳百世,是因为他们敢舍身忘死,有家国大义!
秦太傅拍掌:“好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知琰,老夫为你自豪!”
他顿了顿,问李书澜:“正方可还有反驳的吗?”
李书澜面无表情:“没有。”
“好,请反方结辩!”
李知琰作简单的结辩:“……故我方认为,匿名揭帖骂贪官者,只能称之为勇,绝不能称为侠。”
说完,他坐回原处,准备下一个辩题。
三局两胜,第一局,李知琰胜出。
第二局辩题是:人至二十,是该待在原籍成家立业侍奉双亲,还是应该为了抱负而背井离乡。
这一局,李知琰选择做正方,李书澜超常发挥,胜出。
这一局胜利,让淮阳王府上下如打了鸡血一般,仿佛后面那局已经赢定了。
只有李书澜知道,刚才那一局,李知琰根本没有放开手脚打,便是他自己,都觉得刚才那一局的难度不大。
李书澜有种胜之不武的憋屈,尤其看李知琰一脸从容的样子,他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琰王爷先前还说全力以赴才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怎么这一局你打得这么没力度?”李书澜还是忍不住了。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658/503312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