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当皇帝:从卖传国玉玺开始 > 第55章 这徐相是忠臣

第55章 这徐相是忠臣


那些原本属于徐敬意的党羽,忽然开始频频出入宫禁,恭敬地向皇帝郑遂“请教”政务。

虽然所议之事多非军国核心,多涉及漕运、税赋、工部营造等“无关紧要”的领域,但郑遂这位皇帝,自然是渐渐有了冒尖的念头。

这诡异的风向转变自然逃不过京城百姓的眼睛。

不论茶楼酒肆,还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哎,听说了吗?那个徐敬若,好像突然就哑火了?”

“可不是嘛!前些日子那叫一个威风,八抬大轿招摇过市,比相爷还气派呢!这才几天,人影都见不着了!”

“倒是小皇帝那边,听说最近挺热闹?好些官老爷都往乾清宫跑?”

“怪事!真是怪事!不是说相爷……呃,徐相他老人家……有不臣之心吗?怎么他弟弟倒了,他手下的人反倒去找皇帝了?”

“我看啊,这事儿不简单!”一个老茶客捋着胡子,一副洞悉天机的模样。

“你们想想,徐相爷是什么人物?那可是国之柱石!之前那些传言,保不齐……就是障眼法!”

“障眼法?”

“对啊!你们想啊,太后娘娘和她那个不成器的兄弟徐敬若,最近闹得不像话吧?又是逾制仪仗,又是结交大臣,听说还想……那个位置?”老茶客讳莫如深地指了指天。

“小皇帝在朝堂上都给逼哭了!徐相爷远在荆州,鞭长莫及。可你们看现在!”

他顿了顿,环视周围竖起耳朵的听众:“徐大爷倒了!徐相的人立刻就去拱卫陛下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徐相爷根本就不是反贼!他之前种种,那都是忍辱负重,是在替陛下挡灾,迷惑那对居心叵测的兄妹啊!”

“说的对啊!那如此拉进来,徐相爷是忠臣!大大的忠臣!他和陛下,这是早就看穿了太后和徐敬若的勾结,联手设下的局啊!现在收网了!”

这番“合情合理”的推测,迅速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有道理啊!”

“对啊!若非如此,徐相爷的人怎么会突然对小皇帝那么恭敬?”

“原来如此!徐相爷真是用心良苦!忠肝义胆啊!”

“小皇帝也是可怜,被后娘逼成这样,还好徐相不与徐家人同流合污,有这样的忠臣护着,倒不算太难。”

舆论的风向,在有心人若有若无的引导和百姓们揣测议论下,短短几天内就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徐妙晴与徐敬若这对兄妹,被描绘成了觊觎皇位、祸乱朝纲的野心家,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名声扫地。

而原本早就被定论为反贼的徐敬意,此刻竟摇身一变成了忍辱负重的忠臣典范,皇帝郑遂也成了虽年轻却得忠臣辅佐的明君胚子。

一时间,京城内外,竟是对徐相爷和少年天子的赞誉之声。

徐敬意在京城的心腹朋党们自然听到了这些街头巷议。

虽然他们心知肚明,徐敬意绝非什么忠臣,所谓“联手设局”更是无稽之谈。

但郑遂这些日子对他们确实礼敬有加,言听计从,态度温顺得无可挑剔。

加之徐敬意的密令是“扶持郑遂,制衡太后”,郑遂现在的表现完全符合最佳傀儡的要求,甚至还意外地替徐敬意刷了一波声望。

因此,对于民间这种误会,他们非但不恼,反而乐见其成。

反正只要徐敬意根基稳固,名声好点,总归不是坏事。

至于郑遂?

就是一个被他们牢牢捏在手心,靠着徐敬意“忠名”才得以喘息的小皇帝罢了,让他得点虚名又有何妨?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

几位徐敬意留在京中的核心党羽,正恭敬地坐在下首,与御座上的郑遂“探讨”朝政。

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流涌动。

郑遂温和地询问了几项民政,官员们一一作答,滴水不漏。

待琐事议毕,郑遂轻轻叹了口气,眉宇间染上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有些敏感的方向。

“诸位爱卿,前番徐相在云州击退秦王逆贼,功在社稷。然……”他话锋一转,忧色更浓。

“秦王虽退,其心不死,仍在封地蠢蠢欲动,实乃我大齐心腹之患。究其根源,朕观之,除却秦王狼子野心,更因我大齐军备……似有松弛之象,威慑不足啊。”

几位官员心中都是一凛,互相对视一眼。

这话直指军务核心,由不得他们不警惕。

其中一位资历最老的立刻沉声道:“陛下明鉴,秦王逆心确需警惕,然军备之事,关乎国本,徐相爷现已入荆州,收服韩王,想来不日便会传来好消息。只要收服所有藩王,击退亲王亦非难事,陛下不必过于忧心。”

“徐相国之柱石,朕自然信得过。”郑遂立刻点头。

“只是……朕闲暇时翻阅旧档,对比先帝在时之军力记载,再思及徐相每每奏报提及边军缺额、器械老旧之困……总觉心中难安。”

郑遂顿了顿,又斟酌着道。

“若军力强盛,如先帝朝那般,想必秦王等宵小,也不敢如此猖獗,徐相在外奔波平乱,亦能轻松许多,不必每每亲冒矢石,劳心劳力。”

这话虽是机会,却也戳中了官员们心中隐忧。

徐敬意确实掌握着大齐大部分军队不错,但连年战事和内耗,军力折损严重,补充不易,军械更是因国库紧张而更新缓慢。

整体实力比起老皇帝在位时的巅峰时期,的确逊色不少。

这也是徐敬意虽势大,却仍对藩王有所忌惮的原因之一。

“陛下所言……亦是我等之虑。”下首以为谨慎地附和,试探着问道,“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郑遂坐直身体:“朕思来想去,无非开源节流。开源者,增募兵员。然……”

他摇了摇头,神色悲悯。

“连年天灾战祸,百姓困苦,若再行大规模征兵,必致民怨沸腾,动摇国本。此非上策,更非仁君所为,亦恐有损徐相爱民之清誉。”

官员们微微点头,征兵确实容易激起民变,对徐敬意的名声也有碍,尤其是在眼下徐相“忠名”鹊起之时。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114/111110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