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外公病逝后少了份可观的收入,欧家就只能靠挣工分过活,跟村里所有人家一样,饭菜比较简单,红薯稀饭配咸菜。
晚饭是在二舅妈家吃的,有贵客到,红薯稀饭换成了绿豆稀饭。
加了一碗腊肉,三位舅妈也都各自送了一碗自家拿得出手的菜来。
大舅妈送菜过来,笑着说:“今天晚了,杀鸡来不及,明天再杀。”
寄住几年,徐芝琳清楚大舅妈抠门刻薄又势利眼。
大舅的心都在田地里的庄稼,别说关心比儿女年纪小的年幼妹妹。
就是亲生儿女他都不大关心。
二舅二舅妈都是面甜心苦的人,没什么好说的。
三舅三舅妈只有一儿一女,女儿七八岁时突然走路一瘸一拐,去医院看了要做手术。
夫妻俩没钱,只是个姑娘,他们不想欠债给她治病,商量后决定借着去市里看病的机会把人丢了。
运气好遇到个有钱人把孩子捡了,给她把病治好。
三舅把人带到市里,找机会偷偷溜了。
想看看女儿会被什么人捡走,说不定以后大了还能找回来。
打着这个算盘,又回来躲在暗处偷看。
见小姑娘站在大太阳下不停的哭,哭到天黑了也没人搭理。
瞧着实在可怜,所剩不多的父爱驱使下,又把孩子带了回去,不过一直没给她治病。
徐芝琳记得这个比她大十几岁的表姐,如果不走路腿看不出异常,一走路左腿就像短了一两厘米,走路一高一低。
十六岁去鹏城打工挣到钱自己去看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无法治愈。
因为这点小残疾,让她很自卑,婚事也受到影响。
对亲生女儿都能做到这个地步,对妹妹只会更过分。
四舅四舅妈只能说比起其他舅舅舅妈稍微好点。
除了四个舅舅,徐芝琳还有两个姨。
兄弟四人在父母离世后分家。
二舅二舅妈争到两个未出嫁的姨,以及还在襁褓中的母亲跟他们同住。
当然不是多好心,而是十六岁的大姨每天能挣七八个公分,家里家外都能干。
十三岁的二姨也不小了,不仅能挣够自己的粮食,还有点富裕。
四兄弟都嫌弃还是个奶娃娃的小妹妹,抢两个能给家里带来利益的妹妹。
最终还是二舅脑子更灵活,二舅妈也更有说服人的能力。
由大队长做主,三姐妹都跟着她们二哥二嫂。
母亲小时候是大姨照顾,三岁时大姨结婚,唯一一个疼爱她的人离开村子嫁到另一个镇。
从此再也没有人护着她。
做的多吃的少,母亲没少被舅舅舅母打骂,二姨事不关己,看见了当没见着。
母亲大点了,舅舅舅妈怕被人戳脊梁骨才没再打她。
说话阴阳怪气的二舅二舅妈时不时刺她一下,从心理上打压她。
徐芝琳忆起母亲跟她说关于在欧家生活的话,再看看她碗里明显比别人更清的稀饭。
往她碗里夹了一片炒腊肉。
欧承碧抬头看着她,徐芝琳对她笑了笑:“吃吧。”
“嬢嬢你多吃点。”二舅妈说着看了小姑子一眼,欧承碧接到她的视线立即低下头。
徐芝琳含笑微微点头,不动声色地观察这家人和欧承碧。
等她再给欧承碧碗里夹肉时,欧承碧像受了惊吓的小白兔,反应很快的把用手把碗盖住。
小声说:“我不喜欢吃肉,嬢嬢你吃。”
二舅妈笑着开口:“满儿就是不吃肉,想给她长胖点都难。”
欧承碧老汉的老朋友从京市过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
村民们都来凑热闹,一开始还不好意思问徐芝琳外面的世界。
发现徐芝琳没有一点退休干部的架子,反倒很和蔼可亲,渐渐大家的胆子也大了。
这其中有三成的人徐芝琳都还记得。
即便认不出他们的脸,一听名字还是有印象。
徐芝琳对几位骂功惊人的欧家本家亲戚,尤为印象深刻。
村里二十多户人家,至少有三分之二都姓欧,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全都沾亲带故。
有些人为了利益那也是六亲不认,甚至有专整亲戚。
吵架打架的凶猛程度更是让徐芝琳瞠目结舌。
九十年代末村里家家户户经济状况比现在好太多,种地没什么余钱,只要不是懒汉,起码吃饱穿暖没有任何问题。
但谁家里丢了只鸡,或者种的花生少了一窝,包谷被掰了几个,能站在山上骂声十天半个月。
俗话说骂人不带妈,伤害如刮痧。
这句话在村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甚至有些语句更难听。
若是知道是谁干的,就直接站人家门口边唱边骂,哪里管什么亲戚不亲戚的。
稻田放水更是扛着锄头,一言不合就开打。
十分彪悍。
徐芝琳在村里寄住了几年,堰塘边那颗不知是谁家种的枣子树,每年都能结很多枣子。
再馋,枣子掉地上她都没胆子捡。
村里各家种在田坎边的各种果树,果子成熟了她也不敢跟其他小孩一样去偷。
怕被抓住告给她舅舅舅妈,舅舅舅母又给父母写信告她的状。
舅舅舅母家里也有不少果树,李子桃子梨樱桃等,但在她记忆中,在村里那几年,除了一日三餐,没吃过任何水果。
零食更不要想。
就连瓜子花生都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两把。
水果要拿去镇上卖,卖不掉的就送人,她连个果皮都见不着。
(https://www.02ssw.cc/5029_5029015/2282897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