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 > 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问题

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问题


查抄的同时,朱高烁也调阅了吏部档案,青盘县令周无最,堂堂七品,年俸禄折合米约九十石,这点粮食,节省这点次啊能养家糊口、雇佣幕僚师爷、维持官体排场,就连衙门里那几十个编外差役的工食钱都不够。这正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低俸养廉”政策留下的巨大隐患。

    官员俸禄微薄得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遑论养廉?

    其结果必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手伸向无权无势的百姓。

    看着堆积如山的赃物和饿殍遍野的奏报,朱高烁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理解朱元璋的初衷是想减轻百姓负担,杜绝宋元时期官吏奢靡贪腐之风。

    但现实是残酷的,这点俸禄,在物价飞涨的永乐朝,连一个县令维持最基本的体面和衙门运转都做不到!

    “殿下,这周无最等人……”王翱请示如何处置。

    朱高烁眼中寒光一闪。

    “贪赃枉法,盘剥百姓,致民不聊生,罪无可赦!周无最及首恶三名家产充公,斩立决!悬首城楼示众!其余从犯,依律严惩,革职流放!抄没家产,一半充入府库,一半就地分发给青盘乡及受灾百姓,暂解燃眉之急!”

    雷霆手段,震慑宵小。

    青石县贪官伏诛,百姓分得救命粮钱,祁王朱高烁的“青天”之名瞬间传遍浔洲,然而,朱高烁深知,杀几个贪官,发一次钱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根子上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地少、粮缺、官穷、民困。

    回到王府,朱高烁将自己关在书房,对着浔洲的田亩图册和气候水文记录,苦思冥想。

    他需要一种能在浔洲贫瘠土地、多变气候下高产稳产,能快速养活大量人口的作物,他想到了番薯。

    此物耐旱、耐瘠、高产,营养丰富,正是解决粮荒的利器,可惜,此时番薯尚未传入中国。

    “难道就没有替代之物?”朱高烁不甘心地翻找着记忆和收集来的农书,突然,他目光定格在一份来自琼州的杂记上,上面记载了一种当地土人种植的块茎作物,形似芋头,藤蔓发达,耐热耐湿,产量颇丰,当地人称为“山薯”或“地瓜”。

    “地瓜?”朱高烁心中一动。

    这描述,莫非就是红薯的野生近亲或早期品种?即便不是,其特性也极为相似。

    “王翱!”朱高烁猛地推开房门。

    “立刻派人,持我令牌,快马加鞭前往琼州,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当地土人种植的‘山薯’或‘地瓜’,连藤带土,给本王活株运回,越多越好,同时,在府内园圃和城外选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准备试种。”

    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屏儿,你心思细,农事也懂一些。此事关乎浔洲万民生计,你亲自负责,组织可靠农户,待种苗一到,立刻按我写的方法育苗、扦插、培土、管理!我们要在浔洲,种出能养活万民的‘救命薯’。”

    张绣屏感受到丈夫话语中的沉重与期望,郑重点头。

    “殿下放心!,妾身定竭尽全力,让这‘地瓜’在浔洲生根发芽,解百姓饥馑之苦!。”

    浔洲的田亩之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而朱高烁也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光有“奇技淫巧”和杀伐决断远远不够,让百姓填饱肚子,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他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

    琼州的快马风驰电掣,将一捆捆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山薯”藤蔓和块茎,小心翼翼地护送到了浔洲祁王府。

    张绣屏早已严阵以待,亲自带领王府内精干的仆妇和精心挑选出的、有经验的老农,在王府后园圃和城外选定的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上,按照朱高烁提供的“深沟高垄”、“斜插藤蔓”、“勤加培土”等闻所未闻的方法,开始了紧张的育苗和扦插工作。

    朱高烁每日必至田间地头,查看薯苗长势。那来自热带的顽强生命,在浔洲温暖湿润的初春气候下,竟也顽强地扎下了根,嫩绿的藤蔓开始沿着垄沟蔓延。希望的嫩芽在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萌发。

    然而,朱高烁心中的沉重并未减轻,他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眉头紧锁。

    “单靠捕鱼,终究是杯水车薪啊。”他低声对身旁的张绣屏和王翱说道。

    “渔民再多,船只有限,风浪无情,渔获也不稳定,浔洲人口在增长,工坊在扩张,军队在训练,哪一样不要粮食?这‘地瓜’即便成功,推广开来也需时日,眼下,粮食缺口依然巨大,靠海,只能解决一部分肉食和交易,解决不了根本的米粮问题。”

    看来,在民生这件事上他还得再下点苦工。

    京师,皇宫暖阁。

    朱棣面前摊开着几份奏报,一份是来自浔洲的密报,详细描述了祁王朱高烁在青盘县雷霆反腐、斩杀贪官、开仓赈灾的经过,以及他派人千里迢迢从琼州引进一种名为“山薯”或“地瓜”的藤蔓作物,正组织试种。

    另一份,则是户部关于浔洲及周边数府税粮征收情况的汇总,触目惊心的欠额和“存粮空虚”的描述,印证了朱高烁所遇困境的普遍性。

    暖阁内气氛凝重。

    朱棣靠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在奏报和三个儿子之间逡巡。浔洲的贪腐案和粮荒,像一根刺,扎进了这位以铁腕治国的帝王心里。

    更让他心绪难平的是,老四引进新作物、试图开源的做法,隐隐触动了他对某些根本问题的思考。

    “都说说吧。”朱棣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浔洲之事,青盘县之案,还有这‘地瓜’你们都是怎么看的?”

    太子朱高炽率先开口,他肥胖的脸上带着深深的忧虑,语气却沉稳务实。

    “父皇,四弟在浔洲所为,雷霆反腐,赈济灾民,大快人心,也解了青石县百姓燃眉之急,此乃为政者当为。然,儿臣以为,浔洲之困,非一地之困。青石县周扒皮之流固然该杀,但其贪墨根源,恐非全在个人品性。”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27_5027032/1111103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