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 第401章 文仪教子

第401章 文仪教子


第四百零一章,文仪教子

【嘉熙六年。】

【吉州庐陵,富田镇。】

【腊月的寒风如同刀子,刮过文家宅院外的竹林,发出簌簌的呜咽。】

【书房内,一灯如豆,火苗在灯盏里微微摇曳,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投在墙壁上。】

【小小的文天祥,彼时家人仍唤其乳名“云孙”,端坐在书案前。】

【他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袍,但寒意依旧无孔不入,握着毛笔的手指微微泛红。他面前摊开的,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篇章。】

【父亲文仪,就坐在他对面。】

【文仪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鹰,在昏黄的灯光下,仿佛能穿透纸背。】

【“云孙……”文仪的声音不高,却低沉郑重:“今日所读,‘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段,诵来我听。”】

【文天祥深吸一口寒气,清朗的童音在书房里响起:“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他背诵得流利,一字不差。】

【这是父亲的基本要求——白日所授篇章,入夜必须烂熟于心。】

【然而,文仪并未露出满意之色。待他背完,便沉声问道:“重耳流亡,受野人之土块,初始为何怒,后又为何受?”】

【文天祥略一思索,答道:“初始觉受辱,故怒。听子犯言,知土块象征土地,乃立国之基,故受之。”】

【“仅是如此吗?”文仪的声音更沉了几分,他伸手指向窗外在风中狂舞的竹影,“你听这风声,与昔日北地胡骑呼啸,可有相似?重耳所受之辱,岂止一块土?他所图者,又岂止一国之地?读书,不是记诵字句,是要你置身其中,体会那漂泊、那屈辱、那隐忍,以及那绝境中不曾熄灭的复国之心!”】

【文天祥浑身一震,仿佛有电流穿过脊背。】

【他再次看向竹简上那些古朴的文字,眼前似乎不再是冰冷的墨迹,而是漫天的黄沙,落魄的公子,和那份沉甸甸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父亲,我懂了。”他低声说,眼神变得愈发专注。】

【“好,那再读!”文仪将灯盏往他面前推了近半,光线更集中了些,“读到你不仅用眼,用心,更用魂魄去感受为止!”】

【夜更深了。】

【寒风愈发刺骨。文天祥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思索、应答。手指冻得僵硬,他便放在嘴边哈一口热气,再用力搓一搓。】

【倦意如潮水般涌来,眼皮开始打架,头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点。】

【“啪!”】

【文仪手中的戒尺并未真的打下,只是重重地敲在书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瞬间驱散了文天祥所有的睡意。】

【“业精于勤,荒于嬉!”父亲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

【文天祥猛地抬起头,看到父亲眼中不仅是责备,更有一种深沉的、近乎痛苦的期待。】

【“父亲,孩儿知错了!”他挺直脊梁,声音虽带稚气,却异常坚定。】

【他重新握紧笔,目光灼灼地盯住竹简,仿佛要将每一个字,连同其中蕴含的兴衰、气节与责任,一同刻入自己的骨血之中。】

【窗外的竹林依旧在风中呼啸,而那如豆的灯火,却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顽强地燃烧着,直到东方既白。】

【父亲文仪开始并非将儿子送入乡塾,而是亲自制定课程,日夜督学。白天讲授经义,晚上则督促他们背诵,并旁摘曲诘,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务求彻底理解,不容丝毫懈怠。】

【当文仪自觉学识不足以继续深入教导时,便不惜重金,延请当地名儒如曾凤、欧阳守道等来家中授课。】

【文天祥,便在父亲严厉的教导下,慢慢成长起来。】

……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行实》中记载,其父文仪“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恬……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


  (https://www.02ssw.cc/5026_5026281/4345076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