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大阅兵!
在陈江的强势推进之下,国家的军工事业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瞩目的成就。
这才刚刚过完年,陈江就被叫去谈话了,这次的任务不是抓科研推进,而是告知了国家要举行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
而陈江被选入了阅兵筹备组,主要负责装备检阅这一块。
最要命的是,他还被光荣的选为了特种部队徒步方队的领队之一。
这让他真是叫苦不迭。
其实仅仅装备这一块就是超级重的工作任务,还要负责当领队踢正步,这也是人能完成的任务?
“有没有信心?”
“有!保证完成任务!”
没办法,他是军人,只能服从。
由于阅兵涉及到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很多事情要提前准备,这就导致准备期需要大半年。
第一步是要确定受阅徒步方队的规模与代表,还有受阅装备的选择。这需要提供一个方案呈报上去。
获得批准后,就是第二步的工作,需要选拔方队的人员装备以及教官、
第三步就是反复的练习,最后是合练彩排。
所以陈江要把装备这一块的内容先起草好,然后由专人汇总后形成方案提交上去,等上级首长敲定后就可以实施了。
陈江翻阅了历届大阅兵的装备方队,基本上呈现出徒步方队越来越少而精,而装备方队越来越多,体现的就是:主战装备打底,新装备亮相!
因此,在陈江的思维里,传统的装甲部队肯定是要的,比如:99式、96式主战坦克,轮式装甲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这些都是必选;此外就是信息指挥车辆,后勤保障车辆等等;紧接着是各类导弹发射车、以及洲际弹道导弹等镇国重器。
值得一提的是,陈江极力建议把无人机部队也列入其中,这是我们国家的新兴军事力量。
空中梯队就比较尴尬,因为当时国内还保有大量的二代机,歼7和歼8的数量非常庞大,这些飞机不让参阅肯定是不行的,然后要派上新锐的歼10和歼11战斗机,配上新服役的直升机和预警机,还有轰六的改型,这样就比较靠谱了。
最后拉烟的任务交给教练机。
陈江琢磨了一通后,就把这份事关装备的方案提交了上去。
没想到很快就通过了,但还是作出了一定的修改意见,比如歼7就不放进去了,这个飞机实在太老了,用“飞豹”来替代。其它就是要加入镇国重器东风31A,这可是战略弹道导弹的拳头产品!
根据陈江的了解,
目前全世界的洲际弹道导弹共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注入液体燃料,使用固定发射井发射。这种导弹的优点是个头大、射程远、载弹量大、威力足。但缺点就是很容易被人家侦测到,战场生存能力很差,再加上使用的是液体燃料,它的发射前准备时间会比较长,一般都要好几个小时,而且这种导弹基本上不具备末端变轨的能力,威慑为主!
第二类是使用固体材料,使用大型发射车发射。这种导弹的优点是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很短,一般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而且它可以末端变轨,实战性很强,生存能力也要强的多。不过缺点就是射程一般都不会太远,多数都是中远程弹道导弹,也常装备在战略导弹核潜艇上。
东风31A采用 NEPE-75高能推进剂,不仅准备时间很短,而且作为我国首款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具备公路机动发射能力,是“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陆基核心。
装备问题解决了,那么抽调哪支部队来参阅就要好好推敲一下,也不知道那些人从哪里得来的消息,知道要阅兵了,所以很多人纷纷打电话过来说情。
有些都是他的老上级,或者是老朋友,他还真的有些吃不消。
“老陈啊,我们师的侦察营可是全军标兵,这次徒步方队的名额可得给我们留着!”
“陈哥,我手下那批兵,正步踢得那叫一个整齐,要不要先来看看?”
“陈处,我们首长特别指示,让我给咱们装甲师弄一个方队的指标,你知道的,我们师的主战坦克可是最新型号的”
陈江握着发烫的话筒,苦笑着对手下说道:“这下可好,我成了最抢手的香饽饽了。”
然而,在经历了数的电话轰炸后,陈江终于忍无可忍。
他在筹备组会议上郑重建议:“各位,我建议立即下发正式通知,所有参阅部队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我们要选的是最能代表解放军形象的尖兵!”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很快,一份关于徒步方队队员、装备方队以及空中梯队的选拔标准,就以通知形式下发全军,明确将采取“统一考核、综合评定”的方式公开选拔参阅部队。
就在选拔工作即将开始之际,陈江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来自他曾经服役过的老部队A大队的大队长袁朗。
“袁队!”陈江一听到对方的声音,立即挺直了腰板。
袁朗算是将他带入特种部队的引路人。
“陈江啊,我不是来走关系的。”袁朗的声音十分洪亮,“我是要告诉你,A大队已经做好了接受任何考核的准备。我们要靠实力说话!哪怕这次的阅兵式上除了三军仪仗队之外,只有一个徒步方队,那么也是我们!”
这番话让陈江既感动又欣慰。
他深知,这才是真正军人该有的态度。
“袁队,可是这次比的并不是射击与格斗,完全就是比拼队列哦。”陈江笑着提醒道。
“怕什么?”袁朗丝毫不以为意,“我们A大队不管做什么,都是第一,队列就队列,这种小儿科的东西,我们更是手拿把掐!”
听到袁朗如此信心十足的表态,陈江也只能说几句勉励的话,实际上陈江非常清楚,特种部队平时真的不怎么操练这些,现在突然再去重视,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陈江跟着考核组跑遍了全军各大单位。
在各个JQ都开展了选拔考核,先是装备方队的选拔,必须是国内的一流主力装备,而装备这些新装备的部队,基本上也都是各地的王牌部队,所以这个选拔并不困难。
他原来待过的C旅某营这次就被选中了。
最新式的99A型主战坦克以及其它的装甲战车都将接受检阅,该营的主官甭提有多高兴了。
至于空中梯队就更方便了,空军王牌飞行员里也是掐尖的来,加上各型主力战机也没什么太大的选择余地,根据之前定下的方案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唯独徒步方队的选拔,那真是伤脑筋。
太多王牌部队,太多战功卓著的功勋部队了,关键是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是一等一,这可真是挑花了眼。
没办法,即便都是尖子,也必须优中选优、好中选好!
所以他们专门请来了三军仪仗队的标兵来做考官,先是在身高体态等“硬指标”上进行淘汰,然后是心理素质和平时的疾病老伤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最后是现场实际操作,由他们这些“火眼金睛”进行“豆腐里挑骨头”。
在A大队的考核现场,陈江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特种兵们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战术动作后,依然能够保持整齐的队列,正步踢得铿锵有力。
“这就是我们要的部队!”某首长在现场就做出了决定,“既有过硬军事素质,又能展现军人风采。这支特种部队我看行!”
最终从全军各支部队确定了一批参阅队员前往首都训练场进行为期数个月的魔鬼训练。
这里面训练最为严苛的就是步兵方队,到了阅兵训练场,才发现这里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虽然陈江的军衔很高,但也不例外,这让他的压力倍增。
跟其它人一起重温昔日的队列训练,这个感觉实在是一言难尽。
好在领队的另一名军官居然是他的老熟人——袁朗,两人也算是整个阅兵整容里领队军衔最高的人了。
陈江不仅要处理筹备组繁重的公务,协调各方,解决装备集结、运输、保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在此之外,还要换上作训服,出现在徒步方队的训练场上,和他的队员们一起,接受教官的“折磨”。
训练场的教官主要来自三军仪仗队,个个都是“兵王”中的“兵王”,对队列动作的要求达到了毫米级。
摆臂的高度、步幅的间距、踢腿的速度、砸地的力度,甚至一个眼神的角度,都有精确到苛刻的标准。
“1号,您的臂线高了一厘米!”
“1号,注意节奏,75厘米步幅,112步/分钟,不能乱!”
“停!整个排面,注意标齐!从头看,一条线!从侧面看,一条枪!”
陈江虽然军事素质过硬,但毕竟离开一线部队多年,日常处理的是宏观管理和科研协调,这种需要肌肉记忆和极度专注的队列训练,对他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这里的要求极高,和这些年轻战士一起苦训,就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向他们请教。
陈江和袁朗给教官下了命令,在这里一律不称呼职务,全部都叫号码,这样便于管理和指挥。
事实证明,这样果然要高效很多。
陈江和袁朗对于自己的训练要求极高,两人经常要求加练“开小灶”,刚开始那些教官还有些缩手缩脚,但后来看两位首长是真想学真求上进,所以他们也豁出去真教真训,
腿和手臂到不了标准高度,那就用尺子量,用绳子拉,用背包带固定,生生把肌肉记忆“掰”出来;
步速节奏不稳,就跟着节拍器,一步一停,一停就是半小时,直到双腿麻木,直到那“哒、哒”的节拍仿佛直接敲击在心脏上,形成本能;
为了练出那“踢腿生风,落地砸坑”的气势,他们绑着沙袋练踢腿,在水泥地上反复练习砸地动作,脚踝肿了又消,消了又肿,作战靴都不知道磨坏了几双。
和他一同训练的特种兵队员们,有些是老A的,有些则是从其它部队抽调过来,
起初对这位“首长”领队还有些拘谨,但看到陈江放下身段,和他们一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样因为动作不标准被教官毫不留情地批评,一样咬着牙坚持每一个动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训练间隙,大家的关系也融洽起来,陈江偶尔也会和他们聊聊我国的新装备大致情况,让这些精于单兵技能的战士们对国之重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时间在汗水、艰辛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悄然流逝。
夏去秋来,经过数轮残酷的淘汰和筛选,徒步方队的队形最终固定下来。
能作为正选队员的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只能暂时成为替补队员的人也不能气馁,继续拼命操练,万一要是有机会能替补上去呢?
陈江和袁朗带领的方队,以其冲天的杀气、钢铁般的意志和毫米不差的动作,成为了整个训练场上的标杆。
与此同时,装备方队的集结和训练也在同步进行。
随着国庆日的临近,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型装备陆续抵达京郊的专用训练场。
99A主战坦克、新型步兵战车、各式火炮、庞大的导弹发射车.组成了一片钢铁森林。
装备方队的训练同样不易,要求所有车辆在行进中保持等速、等距,车与车之间的间隔误差都要控制到极限,这对驾驶员是极大的考验。
陈江穿梭于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之间,亲眼见证着受阅部队一天天的蜕变。
徒步方队的步伐从整齐到千人如一,踏地如雷;
装备方队的钢铁洪流从略有瑕疵到分毫不差,滚滚向前,气势磅礴。
当各个方队的训练成效得到了阅兵总指挥的初步认可后,各方队终于开始进行了合练,
不过合练远比单一方阵行进起来复杂的多,各种想不到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不过好在队伍里很多都是参加过阅兵的老兵,凭借着大家众志成城与后勤保障部门的全力支持,最终都迎刃而解了。
合练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单个方队到多个方队协同,再到全部徒步方队与装备方队的衔接,最后是包含空中梯队的全要素合练。
当钢铁洪流与铿锵步伐在训练场上交织,当战机的轰鸣与官兵的口号声汇成一片,那种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气势,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热血沸腾。
都在翘首期盼着那个神圣而又光荣的日子。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25_5025773/1111088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