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开局五百人,结局一个国 > 第104章 十万人口、第一届毕业生

第104章 十万人口、第一届毕业生


新安市的广袤农田上,一头比大象还大的钢铁巨兽,喷吐着滚滚黑烟缓缓前进。

正是宣慰司的蒸汽农机。

非常原始,与后世的拖拉机差异很大。

效率比牛马牲畜高上百倍,一天耕个20-50亩地简简单单。

造型类似一个长着大轮子的蒸汽火车头,轮胎用的还是铁。

后面拉着一个数米宽的特制铁犁,铁犁上有个平台,站着一排扶犁工人。

工作时,蒸汽铁车头拉动铁犁,司机控制车头,加煤工人负责加煤。

如果是收割,可以把后面的铁犁拆掉,在面前装上收割机。

铁犁所过之处,一条数米宽的土地就被轻易翻好。

当郑芝虎看到这玩意时,下巴都要被惊掉了。

瞬间就明白了何为科技兴国。

汉髡能造比大象还大的铁牛帮忙耕地!

放眼望去,汉髡的土地如同大海,一望无际。

如果是人拉马牛,得上千人才能照顾好这么大一块地。

而现在,铁牛上的人不超过二十个。

“这...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郑芝虎的三观被颠覆,失声问道。

陪同的人员笑了笑:“郑兄可亲自去试一试。”

说着,几人骑马追了上去,让郑芝虎跟着一众犁地工人一起操作。

不知不觉一天过去。

蒸汽农机数不清加了多少次水和多少次煤。

其他工人都站的腰酸背痛,伸展着筋骨,郑芝虎却丝毫不感到疲惫,这比他以前种地可轻松太多了啊。

而且铁牛丝毫不会累,耕了足足有数十亩地。

“此铁牛...不对,此蒸汽农机需要多少钱,可否出售!”

郑芝虎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此刻非常想买一头大铁牛回去,让整个大琉球都变成肥沃的农田。

陪同人员有些口渴,想先喝口水再继续,让郑芝虎急得直跺脚。

你快说呀!

“咳咳...暂时还不行,一台蒸汽农机的价格,比你们十艘船加起来还要贵。”

“而且,郑兄没发现此农机需要消耗大量的干净水和煤炭吗?使用一天的成本可比一百头马一天吃的草料还要贵,不是普通农民可以承受的。”

“农机零部件损坏,也只有京海的机械厂可以修理替换。”

陪同人员摇了摇头。

蒸汽农机,包括其他蒸汽动力机器,不是他们愿不愿意出口的问题。

而是出口了还得派技术工人去指导使用,机器坏了也得派人去修。

不像牛马拿鞭子抽就完了。

机器某种程度上比牛马更‘娇贵’。

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技术泄露,哪怕欧洲人偷了一台蒸汽农机走,但操作不正确,过不了多久就会瘫痪。

目前宣慰司总计只有十六台蒸汽农机,新安市这边分了十台,一天可以耕250-500亩地。

如果是极限工作效率,机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工人三班倒,可以耕1000多亩。

穿越者农场主有实力使用,其他小农户则只能组成农业联合社,合伙租赁农机。

不过,蒸汽农机虽然价格贵,使用成本高。

但总的来说,肯定是赚的,前提是规模化生产。

如果是一人一牛耕作十二小时,期间正常休息,一天最多也就一两亩。

一百头牛一百个人就是150亩左右。

但蒸汽农机,同样的条件下,十台机器一百个人操作,能轻松耕500亩地。

这还只是比较原始蒸汽农机。

随后,郑芝虎询问了一下新安市的农业生产情况。

作为宣慰司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土地总计60余万亩。

如果是传统耕作方式,考虑到家庭劳动和协作,至少需要6-7万劳动力才能照顾好这些土地。

而且是每天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劳作。

而新安堡目前总人口也就一万多,其中20%用在了烟草地上。

相当于人均农业生产效率要比同时期高六倍以上。

60余万亩土地以高产的玉米为主,大豆和小麦为辅。

如今有了化肥,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年产粮食约12万吨。

可以养活大概50万人。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数据,实际可养活人数在25万到40万之间。

毕竟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太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郑芝虎得知数据后,还是被惊讶的说不出话来,现在整个大琉球总人口都没这么多。

意味着单单一个新安市生产的粮食,就能供养整个大琉球。

晚上,郑芝虎辗转反侧睡不着。

坐在门口看星星,脑子里不断回忆着白天的所见所闻。

蒸汽农机、田地里密密麻麻的灌溉网络、还有那些水利工程,每一个都得花不少银子。

新安市粮食生产效率高,不单单是蒸汽农机和化肥的功劳。

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张俊鸣所领导的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都是官府,为什么两边的差距那么大呢?”

郑芝虎想不明白。

以前还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的官员也都是畜生。

今日参观完汉髡的两个城市,发现世上还是有好官的。

第二天,郑芝虎跟着一艘运输皮革的商船,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把能参观的地方都参观了一遍。

决定回去后跟大哥好好的说道说道。

时光转眼即逝。

1630年10月1日,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今年最后一批移民到来。

宣慰司总人口终于突破了10万大关!

以后世之人的眼光,当然还是少,但要知道,同时期的很多欧洲领土小国,例如威尼斯,也才这么点人。

历史上1650年,整个英格兰北美殖民地总人口才5万人,只相当于宣慰司的一半。

在这个时代,十万已经很多了。

如果上来就管理数千万人口的大国,五百多个穿越者,大概率会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人越多就越难管理。

但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方式,能让穿越众不断的积累管理经验,也让他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如此才能管理的井井有条。

除去最近两年新来的移民,剩下的公民基本都告别了文盲身份。

宣慰司非文盲的标准是:认识1000个以上汉字,会写其中500个。

要求不高,大概是后世小学一年级水平。

能够阅读最通俗的报纸,能写最常用的便条、书信和收据等。

另外,除了简单的加减,还要倒背如流九九乘法表。

这批人放到工厂里,能够很快适应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至少机械的操作手册能看懂。

文盲率只有大概10%,平均十个人里有一个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毕竟什么时候都不缺学渣,有些人就是懒得学习。

但宣慰司不缺学霸。

就在今年,第一批由穿越众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顺利毕业。

年龄在16-40岁不等,总计2000多人。

他们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十年的系统性学习任务。

毕业考试的试卷难度,大概相当于后世初高中水平,综合分数及格才能拿到毕业证。

因为不用学英语或任何其他外语,他们的学习任务要比后世学生少一科。

鉴于宣慰司目前对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

小学成绩好的人可以跳级,并且获得一定奖励金,最多跳两次。

这批人大多数都是跳级生。

一些人甚至边工作边学习。

后续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会逐年增加,不断壮大宣慰司高素质人口的队伍。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808/2565177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