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开局五百人,结局一个国 > 第109章 育婴堂

第109章 育婴堂


今年,崇祯和文官集团得知女子能换更多粮食后,果然开始想办法获取女性流民。

派出大量朝廷官员和太监,前往两京一十三省的各府州县搞人口普查。

百姓们一开始很畏惧,以为又要收某种人头税。

后来发现上报家庭真实人口可以领大米,官府也保证这次清查人口与赋税无关,主要是清查女丁的数量。

于是百姓都挺配合。

除了普通家庭,地主士绅家里的丫鬟,甚至青楼里的风月女子,大街上的女乞丐,数量都得上报。

朝廷得对全国人口有个大概的了解,才方便与髡人交易。

高振这边得到来自本土的指示,要求他提高交换女性流民的价格。

他干脆更进一步,派出使者前往京城,尝试与明廷合作建立慈善机构。

华联共和国出资,明廷出力,建立育婴堂。

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婴幼儿。

崇祯对此当然是支持,文官集团更不敢反对,谁敢反对这种事情绝对名声扫地。

对文官来说,名声会影响仕途。

而且是海外汉髡出钱,朝廷对育婴堂及里面的孩童拥有所有权,汉髡只有监督权和管理权。

行善事的名声都归皇帝和朝臣。

以后的煌煌史册上,他们这一届君臣多少都能沾点光。

何乐而不为?

甚至不少人心中暗暗嘲笑汉髡人傻钱多。

高振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移民,他们不要名声只要人,可以适度吃点亏,只要明廷文官集团愿意配合。

大明每年有很多人出生,粗略估算几百万。

而这几百万中,能活到成年的,情况好一点,可能也就六成。

剩下四成该死的还是会死,但育婴堂建立后,可以挽救不少。

相比后世,这个时代养小孩成本不高,因为都是散养,只需管吃。

华联共和国出资建立的育婴堂,哪怕只挽救一万婴儿,那也是非常可观的人口数量。

于是,大明朝几乎所有的地方官都接到了一道特殊命令。

要加强百姓的教化工作,严禁溺杀或丢弃婴儿,因为每死一个朝廷就少一百多斤粮食。

无论男孩女孩,实在养不活,可以送去省城的育婴堂。

自宋代起,华夏就有类似慈幼局的慈善救助机构,不过大部分是收获民心的形象工程,在废与用之间不断反复。

明朝出现育婴堂、养济院、保婴局等婴儿救助机构,都是官民合作模式。

他们雇佣奶娘,将婴儿养到一定岁数,差不多断奶的年纪,然后将小孩送到条件较好的家庭。

主要是商人地主出钱,一些人是真的出于善心,也有的人只为名声。

类似地主乡绅出钱修路搭桥,给家族后辈积德。

并且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多都能为地主乡绅所用,忠诚度非常高。

高振代表华联共和国,在东亚这边还是叫宣慰司。

申请一批专项资金,以海外商人的名义跟明朝官府合作,建立育婴堂等福利机构。

救助的婴儿依旧是明朝百姓,但明廷必须在他们长到一定岁数后,用来交换粮食。

相当于是高振把这些人提前预定。

崇祯和文官集团都同意了,这些本来应该死去的婴儿,突然有了一线生机,等于大明朝凭空多出来一批人口,移民海外对大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最重要是,朝廷可以借此收获民心,降低叛乱度。

高振知道,这个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例如贪官污吏把他钱给贪了,个别地方的育婴堂不好好照顾婴儿,或者婴儿本身有疾病才被遗弃、根本活不长等等。

但世上没有完美的计划,一件事,只要是利大于弊,高振认为便可以去做。

这些婴儿在原本的历史上,可以说不存在,因为他们只能活几个月,或者几年。

短短的时光,让他们无法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迹。

而华夏联合共和国在原本的历史上,也不存在。

如今两个不存在的东西组合到了一起。

当然了,如果效果不好,高振会取消这个计划,就当从没实行过,该干嘛干嘛。

内阁收到高振的信件后,果断同意,想办法先批了10000华银。

不过这是几个月后的事情了。

......

另一边,奥斯曼,克里米亚地区,卡法城。

安文华等一众华联共和国外交部的官员抵达此处。

他们以外交代表兼商务使团的身份出使奥斯曼。

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得知明国人到来后,非常高兴。

两国之间虽然又隔着大陆又隔着海,文化信仰截然不同,但关系很好,就像距离产生美。

当初,年仅15岁的穆拉德四世正是依靠宣慰司提供的武器装备,才迅速平定了国内的反动势力。

所以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外交大臣前往卡法接待明国使团。

尽管安文华送去的外交文书里,表明他们现在叫华联共和国,但奥斯曼依旧把他们视作明国人。

卡法城是当前欧洲最大的奴隶贸易城市。

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黑海北岸,地理位置特殊,天然的贸易枢纽。

十三世纪,蒙古人征服此处后命名为卡法。

而后的几个世纪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诺盖人(当地游牧民族)从东欧掠夺人口,通过卡法城出售到世界各地。

甚至发展出了专门的捕奴业,成为草原经济支柱,与欧洲人在美洲和非洲捕猎奴隶贩卖的情况差不多。

奥斯曼控制卡法后,奴隶贸易达到鼎盛期。

安文华等人刚到城门口,便看到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穿着游牧服饰的人牵着一群白奴从远处走来。

白奴们被排成一排,双手用绳子绑在身后,以年轻女性和孩童为主。

左右两边是拿着鞭子和武器的诺盖人。

安文华记得诺盖人好像是当年蒙古建立的金帐汗国后人。

诺盖人路过安文华一行人的时候,目光都朝他们看去,满是好奇。

根据安文华等人的衣着外貌,他们知道这些人非富即贵,旁边站着奥斯曼贵族,自然不敢轻易招惹。

没准还是买家呢。

毕竟来卡法城的商人,十个有八个是为了购买奴隶。

“泥好,我,叫,塔,布,吉,你们,可是,从明国来?”

一名拿鞭子的诺盖人停下脚步,看向安文华,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问道。

此人长相更像蒙古人,气质粗犷。

安文华勉强能够听懂,于是笑着点头。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808/256517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