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砍竹做饭盒!我带爹爹赚万千金银 > 第439章 弹棉花呀弹棉花

第439章 弹棉花呀弹棉花


唐知县从宋明珠这儿走的时候,揣了一大包东西,其中有两个救灾包,一个给他的,一个给陛下的。

还揣了宋长河亲自画的火炕图。

还有宋明珠塞的两大包五香豆干、李子干、橘子皮糖、橘子罐头、蜂蜜橘子茶之类的,也是一包给唐知县的,一包给陛下的。

唐知县回到县里,匆匆让人把宋长河画的火炕图誊抄了一遍,连同宋明珠的信和礼物一起,快马加鞭送向京城。

宋家台这边,村正陆陆续续收了一些棉花,凑够了一大布袋,便喊宋明珠来看。

“明珠啊,你看看现在要怎么弄。”

刚晒好的棉花,不能直接用,要经过弹制,让棉花的纤维充分舒展之后,才能纺成线,或者是制作成衣服的里子。

既然要弹棉花,就需要弹棉花的弓了。

弹棉花的弓,最早的叫做弹花椎弓,也叫作吊弓,由一张弯形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锤、一条牵纱篾组成。

构造很简单,使用的时候全靠弹花匠用弹花锤敲打弓弦,把棉花的纤维弹松。

看着轻巧,其实是个彻彻底底的体力活儿。

像宋明珠上辈子的大舅,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就帮人弹棉花,很多年的老师傅了,一天也就能弹个八斤皮棉。

大舅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后来都出去打工,没有谁愿意学这个。

再加上后来弹棉花也机械化发展,大舅这门手艺就那么失传了。

但现在,却是正好用的时候。

“爹啊,你帮忙做个吊弓,就这样这样……”

宋明珠根据上辈子的记忆,粗略画了个弹花椎弓出来,让她爹先照着做,不行的话再改。

可惜她到底只是见过,没有亲身使用过,画出来就偏差了三四分,宋长河做出来又偏差了一两分,最后合起来差得就有点多了。

但效果也不是没有,最起码,弹过的棉花跟没弹过的棉花,看起来截然不一样。

“我来看看!”老婶儿也过来帮忙。

梁师傅师徒俩也过来帮忙。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又改进了一些。但距离宋明珠说的那种效果,还差一些。

没办法,宋明珠又让人给唐知县带话,从县里请了两个纺织特别厉害的娘子,一起来琢磨。

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几天狠狠琢磨跟不断改进,到底是让宋长河整了个八九分像。

“哎,就是这样!”宋明珠欣喜极了。

于是,一屋子的人就看着宋长河身上挂着吊弓,一下接一下地弹着棉花。

“梆——”

“梆——”

悠远的记忆随着这声音涌上来,宋明珠好像又听到了从前的歌谣。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花弹成八两八……”

“明珠啊!”宋长河见女儿两眼望着棉花发直,便喊,“你在想什么呢?”

宋明珠回过神,应道:“没想什么,就觉得弹棉花的声音挺好听的,跟唱歌一样!”

宋长河跟村正两人轮流换,你弹一会儿,我弹一会儿,最终把一门板棉花弹得蓬蓬松松的。

“哎呀,这棉花,真的跟云一样啊!”老婶儿看着膨大了快一倍的棉花,心里喜欢极了。

宋明珠又指指点点,让村正他们用磨盘把弹好的棉花压得方方正正的。

“五婆婆,这样的棉花就可以纺线了,您试试?”宋明珠对老婶儿道。

老婶儿便抱来她的脚踏纺织机,轰开围观的人,在屋里腾出一块地方,打算纺线试试。

棉线她是没纺过,她纺得最多的是蚕丝。蚕丝的话,是先把蚕茧往纺锥上一挂,然后再保持匀速把丝抽出来。

老婶儿琢磨了一下,先照着蚕茧的样子,用手搓了一个差不多大的棉花坨坨,试了一下。

感觉思路有点对,但是又不全对。

她琢磨了良久,想着蚕茧是空心的,便拿了根筷子,滚了一片弹好的棉花,然后一搓,搓成了一个长长的棉条。

然后,她再把这个茧子捏圆,再往纺锥上一挂,匀速踩动脚踏板,一根白白的线就拉出来了。

“哎,成了成了!”

老婶儿一边踩动脚踏板一边用手搓着拉出来的线,让线变得更加紧密有韧性。

县里的两名纺织娘子对老婶儿的这一手赞叹不已。

“胡婶子,您这一手纺线功夫,就算去到县里,也有您的一席之位呀!”

“哪里,你们太过奖了!”老婶儿笑得合不拢嘴,“我只会纺线不会织布,后面还要靠你们呢

老婶儿纺了几锥子棉线,两位纺织娘子一起,把棉线织成了一块一尺见方的布。

两位棉花使者闻讯从县里赶来,手捧那块布,热泪盈眶。

“没错,这就是古贝织成的布!”

“粗曰贝,细曰氎!”

氎又做白叠,细棉布的意思。

“二位娘子织的这块布,比古贝柔软,比白叠硬一点!”两位棉花使者细细摸索过之后道,“第一次就能织成这样,二位娘子委实厉害!”

他二人以为棉线也是这两位织娘纺出来的。

两位织娘不敢昧下这份功劳,就道:“主要是这线纺得好,我们才能织得好。”

两位棉花使者听懂了,便问:“那这线,是谁纺出来的?”

“是宋村正的妻子,胡婶子!”

两位棉花使者也不走了,就待在宋家台,天天围着棉花转。

每天先去地里摘棉花,然后晾晒,再剥出棉花籽,小心地保存起来。

等又收了一袋的时候,村正又把宋明珠喊来,问宋明珠要咋办。

“那就做件棉衣吧!”宋明珠就道。

村正亲自上阵,挂着吊弓弹了一门板薄棉花,压得方方正正的。

老婶儿拿来一块素色细麻布,比照宋明珠的身形,裁了个袄子的形状出来。然后铺在棉花上做里子,用剪子剪出来。

至于面子,老婶儿另有想法。

“老头子,这棉花,是明珠提出来的。今年我们是赶不上了,但是明年,指不定就有棉衣穿了!

所以,我想啊,她出了这么大的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叫每家出一小块布,给明珠做一件百衲衣呢?”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759/256849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