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砍竹做饭盒!我带爹爹赚万千金银 > 第496章 棉花露大脸

第496章 棉花露大脸


宋明珠跟皇帝,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君臣两人心有灵犀,配合得十分默契。

宋明珠说一样东西,皇帝就让人搬上来一样东西。

一个负责展示,一个负责解说。

“这个,就是古贝,也叫做棉花!”

这东西宋明珠就没有给唐尚书留了,而是两盆都送给了皇帝。

“古贝这东西,成熟比较晚,现在还处于开花结铃的阶段,看不到最后成熟的样子。”宋明珠道,“不过呢,我带了一根干枝,可以给大家看看。”

宋明珠又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个长形小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一枝棉花。

这是去年她专门留下来的,原本是为了当插花,没想到今年被皇帝召唤,她就一起带过来了。

“古贝成熟之后,就是变成这样。这些白色的花絮,经过弹制之后,可以纺成线、织成布,做成的衣裳吸汗排湿。

弹好的花絮也可以用来填充被褥、做成冬天的衣裳,抗寒保暖,非常好用!”

宋明珠又从行李箱里掏出两坨棉花,一坨是没有弹过的,一坨是弹过的,呈给皇帝和百官看。

“目前我们村的村正,已经琢磨出了弹棉花的方法,成为我们村乃至我们县第一个会弹棉花的人!”

宋明珠答应过村正,要让全大夏以后的弹花匠都认他做祖师爷。

如今,宋明珠把村正在皇帝面前过了明路,就达到了一半的目的。

“另外,村正的妻子胡婆婆,也琢磨出了把棉花纺织成线的办法。并在县里两位纺织娘子的帮助下,织出了棉布。”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宋明珠都要点出来。

“我们村去年试种的古贝,在村正大儿子跟县里陆农官的精心照料下,产量远超县里试种的情况。平均一棵古贝树能结几十个棉铃,收获一斤棉花。

其中有一株古贝树,结了上百个棉铃,堪称树王!”

司农寺卿震惊极了:“真的?”

去年唐知县取到的古贝籽,他们司农寺也进行了试种,但试种情况跟宋明珠说的相比,那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宋明珠也料到了这个情况,毕竟他们宋家台的棉花都打了窝。县里为了做对比,一半打窝一半没有打。

京城这边没有人说这事儿,肯定是没有打窝的。

“这也是我们村正的大儿子宋大伯口述、蔡夫子记录的。”宋明珠呈上《宋家台古贝种植手记》,道,“里面详实地记载了我们村古贝种植的情况,包括怎么育苗、怎么打窝、怎么移栽等等。

当然了,我们也才第一年试种,经验还不是很丰富,”

司农寺卿迫不及待地伸出手:“给我看看!”

皇帝出手拦截:“爱卿,还朕先替你保管着,回头再给你看。”

这么宝贵的东西,皇帝也不是很放心直接给司农寺。

“被子的话呢,因为去年只是试种,收获的花絮不是特别多,所以村里只给我做了一条小被子,我就没有带过来。

不过衣裳的话,村里给我和唐知县、陛下各自做了一件百纳衣。”

宋明珠、唐知县、陛下便各自把自己的百纳棉衣拿出来,供文武百官观摩。

“哎,这就是古贝做的冬衣?”

“摸着挺软和的,还很厚实!”

“据说西域那边也有古贝,叫做白叠!”

“那可是南方叫做古贝,西方叫做白叠?”

唐知县听到这话,便站出来,道:“陛下,此物称呼众多,臣之前上书还将其称之为‘绵花’,还请陛下为其赐名!”

皇帝想了想,道:“此物花开软绵绵的,又属草木,不如就取你最初上书的‘绵花’之音,叫做‘棉花’吧。”

宋明珠眼睛一亮。

“陛下取的名字真好!”

于是,摇摆了两年的棉花之名,终于定夺下来。

司农寺卿关注的点跟别人不一样,他把三件百纳棉衣都拢到自己手里来,挨个掂了掂,问宋明珠:“乡君,一斤棉花,能做几件这样的棉衣?”

“棉花要经过弹制之后才能用。”宋明珠就道,“一斤去籽的棉花,弹出来大约八两左右,但弹出来的厚度是不弹的三四倍,然后再压实。

这样弹出来的棉花才更加松软,贴身。

一件棉衣需要多少棉花跟衣裳的大小、厚度有关,像我的这件百纳棉衣,大约是三两棉花。”

司农寺卿掂了掂唐知县那件百纳棉衣,大致上就明白该怎么掐重量了。

“敢问唐知县,我能试一下您这件棉衣吗?”司农寺卿问。

宋明珠的他穿不上,陛下的他不敢。

“您请!”唐知县就道。

司农寺卿便把唐知县那件棉衣穿上,指着衣襟问:“这是澧阳县时兴的样式?”

“啊对!”宋明珠点头,“这衣裳衣襟上的圆竹片叫做扣子,是我婆婆做出来的,我们村跟县里都很喜欢这种样式。

我们裤头上面,也是用的扣子,穿起来非常方便!”

要是三岁那年,宋明珠还能把衣裳掀开给人看她的小裤头,如今可不行了,要脸了。

这会儿已经是夏天了,天气本来就热,司农寺卿穿上棉衣,没几秒钟身上就冒汗了。

“哎,这衣裳热得好快!”司农寺卿惊呼。

宋明珠:“……”

那不废话?这大夏天的!

司农寺卿仔细感受了一下,确认是身上的棉衣在发热,然后才脱下来。

老实说,他都想把唐知县这件棉衣昧下了,但到底是还了回去。

“唐知县,我们能试试吗?”几个比较年轻的武将问。

“几位大人请!”唐知县大方地道。

他本来就存了推广棉花的心思,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小气。

于是,几个武将选了一个身形跟唐知县差不多的出来试了一下。

“哎,刚上身不觉得,过了那么一下下就热了!”对方十分欣喜,摸着棉衣舍不得松手,“要是我们的士兵每人能有一件这样的棉衣,那冬天就不怕了!”

像去年那么大的雪,要不是有火炕,只靠稻草保暖不知道要冻死多少士兵。

要知道,北辽到现在还没有从灾害中恢复过来呢!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759/2568492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