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立太子
几日后。
和孝公主成亲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后宫。
五阿哥得知后也有些不舍。
那是他最小的妹妹啊!
她额娘去世的早,如今又要下嫁和珅之子。
永琪何尝猜不出来,皇上此举是为了平定和珅。
保全自己。
永琪又气愤又愧疚。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阿玛和妹妹为自己思虑这么多。
和孝公主更是献出了自己的幸福。
自己却无能为力。
小燕子看出了五阿哥心思。
也明白皇上这么做的用意。
赶忙上前安慰。
“永琪,你可一定要开心点呐,不然和孝公主做的牺牲就白费啦。
她这么做也是为了咱们,咱们要是一直这么愁眉苦脸的,她知道了得多伤心呐。”
永琪听了,缓缓抬起头。
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但还是点了点头。
几日后,和孝公主下嫁的余波仍在后宫萦绕。
永琪将对妹妹的愧疚深埋心底,常常问和珅提起自己的妹妹。
永琰也越发努力的处理朝事。
皇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深夜的乾清宫。
皇上对着永琰呈上来的赈灾奏折反复批阅。
这个自幼沉默寡言的儿子,在江南水患期间主动请缨督造堤坝,折子上字迹工整,条陈的以工代赈之策竟比户部奏本更切中要害。
这不,永琰又来汇报工作了。
“皇阿玛,儿臣附了沿途绘制的地形图。”
永琰展开图纸时,皇上又注意到他袖口已磨得起毛——这在养尊处优的皇子中着实罕见。
次日朝会,和珅提议增设盐税以充国库。
永琰突然出列:“江南百姓尚在饥馑,此时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
言辞恳切,将前日在灾区目睹的惨状一一道来。
惊得满朝文武皆望向皇上。
皇上沉默片刻,忽想起去年木兰秋狝,永琰为救坠马的蒙古世子,自己摔得满身泥污却浑然不觉。
不由得有些心疼。
这日晚膳,皇上特意召永琰同席。
御膳碗里的清蒸鲥鱼冒着热气,皇上却只夹了一箸豆腐。
仿佛是有心事。
最终还是开口问道。
“你觉得和孝的婚事如何?”
永琰放下筷子,声音沉稳。
“皇妹虽委屈,却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儿臣私以为,和珅权势过重终是隐患。
所以,舍皇妹一个,值得。”
这话若从旁人嘴里说出,皇上定会斥责妄议朝政。
此刻听了之后却连连点头。
此后数月,皇上不动声色地将六部要职逐步交予永琰历练。
当永琰呈上整顿漕运的条陈时,皇帝特意召来老臣一同议事。
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沙盘前推演漕船路线,永琰条理清晰地指出淮安段的淤塞隐患。
皇上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承德避暑山庄,自己也是这般看着父亲考察皇子们的骑射。
皇上有些感慨,决定再观察几日。
两个月后,永琰每天都卯时上朝,竭尽所能帮皇上处理事情。
这些都被皇上看在眼里。
这日,乾清宫内。
桌子上堆满了奏折。
但皇上此刻却无心批阅。
他的脑海里,全是关于立储的大事。
“皇上,十五阿哥求见。”
皇上微微一怔。
随即说道:“宣他进来。”
永琰走进乾清宫,恭敬地行了大礼。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皇上看着眼前这个儿子,不由得感到欣慰。
他不仅自幼勤奋好学,对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颇有心得。
这些年来,他在诸多皇子中逐渐崭露头角,诸多大臣也频在皇上面前夸赞他。
不得不让人注意到。
可皇上心中仍有顾虑。
永琰的生母只是令妃,但总也不是皇后。
虽深得宠爱,但在立储一事上,这或许会成为被朝臣诟病的理由。
“起来吧。”
皇上说道,“今日找你来,是有些话想问问你。”
永琰站起身。
恭谨地说:“皇阿玛但有所问,儿臣知无不言。”
皇上沉吟片刻,问道:“你对这朝堂局势,可有什么看法?”
永琰思索片刻,缓缓说道。
“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以为,如今国家表面太平,实则暗流涌动。
吏治腐败、民生疾苦,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整顿吏治、减轻赋税等方面的见解,条理清晰,言辞恳切。
皇上听着,心中暗自点头,脸上却不露声色。
待永琰说完,他又问道。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平衡各方势力,稳固这江山社稷?”
永琰神色认真,回答道:“皇阿玛,朝廷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
儿臣认为,应广开言路,重用贤能之士,打破党派之间的壁垒,让官员们以国家社稷为重,而非一己私利。
同时,恩威并施,对忠心为国者予以嘉奖,对结党营私者严惩不贷。”
皇上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
永琰的回答让他颇为满意,但立储之事,关乎国运,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除了朝事,骑射方面也要考核。
不过,这些都简单。
皇上每次考核,永琰都表现优异。
这让皇上心甚慰。
三日后。
皇上端坐在勤政殿的龙椅上,神色庄重。
殿下,满朝文武大臣整齐排列,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将有一件大事发生。
“传朕旨意,宣皇十五阿哥永琰上殿!”太监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永琰稳步走上殿,在皇上面前跪下。
“儿臣叩见皇阿玛。”
皇上看着永琰,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
“永琰,朕今日宣你上殿,是要昭告天下,立你为皇太子!”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哗然。
虽然此前已有风声传出,但当这一消息真正宣布时,众人还是感到震惊。
和珅尤为震惊。
永琰心中亦是激动万分。
但他强自镇定,叩首道:“儿臣谢皇阿玛隆恩,定当不负皇阿玛期望,守护好这大清江山!”
随后,皇上命人取出早已写好的立储密旨,当众宣读。
旨意中,皇上详细阐述了立永琰为太子的原因,以及对他的殷切期望。
大臣们听的也都心服口服,没有异议。
就这样,乾隆年代的太子,产生了。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500/2582144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