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弹洗地 > 第470章 航空部惊雷

第470章 航空部惊雷


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赵部长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林工,刚收到消息,樱花国、星条国、约翰牛国...他们全都提交了新的订单申请!价格比之前高出30%,但他们全都接受了!"

林舟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预料之中,赵部长,这帮老外,表面上嘴硬,心里比谁都清楚,没有我们的技术,他们会在国际竞争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赵部长摇头感叹:"说实话,我本以为樱花国的'事故'会吓退他们,没想到反而刺激了订单量。"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林舟解释道,语气中带着一种看透人性的通透,"更何况,他们付了钱,确实能得到实打实的技术提升,只是...无法掌握核心秘密罢了。"

赵部长好奇地问:"对了,林工,那个自毁装置...是您亲自设计的吗?"

林舟神秘一笑:"系统特供,比我想象的还要完美。不仅能彻底销毁核心部件,还能确保不会伤及无辜。"

"太绝了,"赵部长由衷赞叹,"那帮老外肯定气疯了,又想砸东西又舍不得钱,哈哈!"

林舟喝了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接下来,该轮到那些情报机构头疼了。我敢打赌,现在全世界的特工都在追查我的身份和技术来源,却永远找不到答案。"

"您不担心吗?"赵部长有些忧虑。

"担心什么?"林舟轻松地耸耸肩,"系统给的技术,岂是他们能破解的?再说了..."

他的声音突然变低,带着一种让赵部长不寒而栗的冷静:"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这个来自未来的年轻人脸上,勾勒出一个自信而神秘的轮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六十年代,一场由他主导的历史改写,才刚刚拉开序幕。

……

林舟坐在前往航空部的军用吉普车上,随手翻阅着系统刚刚提供的几份文件。窗外,初春的北方风景飞速后退,偶尔飘过的柳絮在阳光下如同细碎的雪花。

"林工,到了。"司机恭敬地说道。

林舟抬头,看到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建筑群,大门口挂着"航空工业部第三研究所"的牌子,门口站岗的武装士兵面无表情,如同雕塑般肃穆。

进入大门后,赵部长已经等在那里,身旁站着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从他们那严肃而略带倨傲的表情来看,想必是航空部的大佬们。

"林工,路上辛苦了。"赵部长迎上来,眼中带着明显的期待,"这几位是航空部的老专家,这次特地过来迎接您。"

林舟淡然点头,目光在几位老专家脸上扫过,捕捉到了他们眼中隐藏不住的怀疑和审视。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老者上前一步,"林工,久仰大名。我是发动机研究室的吴志刚,大家都叫我老吴。"

林舟伸手相握,"吴老,久闻您在涡喷发动机领域的成就。"

老吴眉毛微挑,显然对林舟知道他的背景有些意外,但很快又恢复了那种老专家特有的持重表情,"林工过奖了。广交会上的事,我们都听说了,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话里明显带着保留,林舟心中暗笑,这些老专家心里八成在想:"搞搞机床、光刻机是一回事,航空发动机和雷达可是另一码事,隔行如隔山啊,小伙子。"

"请跟我们来吧,林工。"老吴做了个请的手势,"部里的同志们都等着呢。"

穿过几道安检门,他们来到一座宽敞的会议室。室内已经坐满了人,大概有三四十位各个年龄段的技术人员。林舟的目光扫过,很容易就分辨出哪些是资深专家,哪些是年轻工程师——前者眼中多是审慎和怀疑,后者则充满好奇和期待。

"同志们,"赵部长走上前,郑重介绍,"这位就是林舟林工程师,相信大家对他在广交会上的事迹已经有所耳闻。这次,上级特批林工来我航空部指导工作,希望大家能够..."

"打住,赵部长。"林舟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但足以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我不是来指导工作的,我是来解决问题的。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他的直接和干脆让现场气氛微妙地变化了一下。老吴和几位资深专家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对这个年轻人的自信既欣赏又有些不以为然。

"好,那就请林工直接说说,准备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老吴开门见山地问,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林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请看这个。"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递,开始时还伴随着低声的议论,但很快,整个会议室变得鸦雀无声。那些刚刚还带着怀疑和不屑的老专家们,脸色逐渐变得凝重,有些人甚至不自觉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

"这...这是..."航空部一位瘦高个的专家终于打破沉默,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林工,您这份涡扇发动机改进方案,这些参数..."

"推重比12:1,巡航油耗比现役发动机降低35%,使用寿命提升300%,维护周期延长5倍。"林舟平静地列举着那些足以让任何航空专家瞠目结舌的数据。

会议室内的温度似乎骤然升高。老吴的脸涨得通红,手中的铅笔在不知不觉中被捏断,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这...这不可能!"他终于控制不住,声音嘶哑,"理论极限都被打破了!林工,您确定这些数据是可靠的?不是理论推测?"

林舟微微一笑,"不仅可靠,而且以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三个月内就能完成样机制造和测试。"

"三个月?!"又一位老专家失声惊呼,"这种级别的发动机,就算是星条国和北极熊,没有三到五年的研发周期也不可能..."

"那是因为他们走了弯路。"林舟打断道,语气依然平静,"我的方案采用了全新的燃烧室结构和先进的涡轮叶片设计,通过优化压气比和改进冷却系统,使得——"

他开始详细解释技术原理,用那种只有行业顶尖专家才能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如行云流水般将那些复杂的工程难题一一剖析,提出解决方案。每说一句,会议室内的震惊就加深一分。

老吴和其他专家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难以置信的钦佩,这种转变如此明显,以至于赵部长在一旁看得心中暗爽——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老专家们,此刻就像小学生一样,被林舟的知识和见解所征服。

"够了,我信了。"老吴终于举手示意林舟停下,他的声音微微发颤,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林工,您对燃气涡轮和超音速气流的理解,远超我等。这份方案...如果能实现哪怕一半的指标,都将是我国航空工业的巨大飞跃。"

林舟淡然一笑,没有对这位资深专家的赞美做出回应。相反,他又从公文包中取出另一份文件,这次更加厚重。

"既然大家对发动机方案没有异议,那我们继续看这个。"

文件再次在人群中传递,但这次的反应更加剧烈。一位中年工程师刚看了第一页,就猛地站起身,险些将椅子掀翻;另一位戴眼镜的专家手指颤抖得几乎拿不稳纸张;甚至有人发出了一声压抑的惊呼,立即被周围人警告地瞪了一眼。

"这是...合成孔径雷达?"雷达研究室的主任李教授难以置信地问道,"而且是小型化的机载版本?"

林舟点点头,"不仅如此,后面的部分是相控阵雷达的设计方案。"

这句话如同一枚炸弹,在会议室内引爆。资深专家们交换着震惊的眼神,年轻工程师们则完全不掩饰他们的惊讶和兴奋。

李教授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专业冷静,但声音依然控制不住地颤抖:"林工,合成孔径雷达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星条国和北极熊都只有实验室原型,距离实用化至少还有十年。至于相控阵...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技术就算理论上可行,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

"李教授说得对,"另一位老专家插话,"我们连最基本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都还在追赶国际水平,这两种技术...未免太过超前了。"

林舟没有理会这些质疑,只是平静地说:"翻到第37页,那里有一套完整的微型化计算电路设计,可以解决合成孔径雷达对计算能力的高要求;第53页是新型相控阵单元的制造工艺,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和复杂度;第89页..."

他不紧不慢地讲解着,将这些前沿技术的关键节点一一点破,那种对细节的掌握和对原理的通透理解,让在场的每一位专家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老吴和李教授对视一眼,眼中既有狂喜又有难以言表的震惊。航空部的其他专家们也都屏息凝神,有人下意识地捂住胸口,似乎担心自己激动的心跳声会打破这神圣的寂静。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282/2377615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