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被天道退货后,我在现代种灵植 > 第278章 质疑

第278章 质疑


慕教授推开小会议室的门,里面恒温恒湿,灯光柔和,中央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着十几株水培的嫩绿秧苗。

慕教授指着它们,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却又被更深的焦虑压住:

“你看,这就是第一批苗,纯靠盐碱地模拟土和三分之一盐度海水,没加任何额外营养液!它们活下来了,长得也还算精神。可是……”

她的目光落在那些虽然翠绿却明显不如淡水水稻茁壮的叶片上,语气沉重下来:“人呐,就是这样,一旦看到了希望,就忍不住想要更多,想要更好。”

“看着这些苗,我脑子里就忍不住想,如果……如果它们能直接耐受真正的海水呢?那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靠天吃饭的农民,才能真正摆脱淡水的束缚啊!但现在这个盐度,离真正的海洋环境,还差得太远太远……”

苏砚秋已经走到了实验台前,闻言轻轻点头,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株秧苗的根茎叶:

“我明白。您是在担心,目前的耐受性还不足以支撑向接近或达到海水盐度推进,是吗?担心强行提升盐度会导致全面崩溃?”

“正是!”

慕教授用力点头,这正是她心中最大的隐忧和渴望。

就在这时,小会议室的门被象征性地敲了两下,随即推开。

门外站着几位显然是慕教授核心团队的研究员,为首的是位约莫五十岁、气质干练的女研究员。

她的目光带着审视直接落在正弯腰仔细观察秧苗的苏砚秋身上。

“慕教授,”李研究员开口,声音平稳,但探究的意味明显,

“这位……就是您之前提到的,要加入海洋水稻项目的那位‘合作顾问’,苏砚秋研究员?您也没说她年纪这么小啊?”

她的视线在苏砚秋年轻得甚至有些学生气的脸庞上停留了几秒,又扫过她旁边同样年轻的巫福星,眼神里的失望和“就这?”的潜台词几乎要溢出来。

其他几位研究员也站在她身后,表情各异,但都带着对苏砚秋资历和能力的深深怀疑。

慕教授立刻感受到了这无声的压力场,“是的,小苏有很高的种植天赋,这次海洋水稻的研究的主要诱导剂‘水云雾’还是小苏发现的”。

“那个水云雾是天然诱导剂,发现这个具有偶然性,小苏一定是个五感敏锐的人,才能发现这些,不过.....这水稻研究需要大量的植物学知识积累,小苏这会不会太勉强了?”

李研究员就差说,别闹了。

慕教授一听这话,生怕苏砚秋不高兴,忙要制止对方,并解释几句。

却见苏砚秋却仿佛没听见身后的质疑,她的注意力完全被眼前一株秧苗根部附着的一点点极其微小的、几乎看不见的浅褐色絮状物吸引了。

她下意识地伸出手指,极其小心地想要触碰,专业的本能让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观察世界里。

“哎,你干嘛,这个戴了手套再去碰!”李研究员立马就大声喝止。

苏砚秋抬眼看她,手直接揪下了那片叶子,李研究员瞬间来了火气

“哎呀,你这小女孩怎么还捣乱,你怎么还给摘下来了,你知不知道这些实验样本很珍贵的!”

李研究员那句带着火气的“捣乱”指控刚落,实验室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慕教授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刚要开口训斥李研究员的无礼,苏砚秋却先一步说话了。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目光锐利如刀,直刺那株被摘下的叶片,更准确地说是叶片根部那几乎微不可察的浅褐色痕迹。

“李研究员,样本珍贵,所以更应该探究每一个异常。”

苏砚秋的指尖虚点着叶片根部,“您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这浅褐色的絮状残留物,非常微弱,附着在根系的分泌物上,尤其是在根毛区。它在吸收。”

“吸收?吸收什么?胡言乱语!”

李研究员根本不信,只觉得这年轻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莽撞在信口开河。

苏砚秋没理会她的反驳,转向慕教授,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慕教授,这批秧苗,虽然表面看起来在三分之一盐度下成活了,但它们的s-11有机物——或者说,是经过‘云雾液’诱导变异后,植株自身富集转化的一种特殊高能液态营养物质,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水灵液’——严重超标了。它们拼命从环境中汲取、转化,但自身的吸收代谢能力跟不上这种富集速度。”

她的话让慕教授心头一震。

水灵液?这是云雾液催生出的核心物质s-11,也是秧苗能在盐碱环境中存活的关键能量源!

苏砚秋点头,目光如炬,仿佛洞穿了表象下的能量流动:

“没错!水云雾太精纯了,对任何渴求能量的生物都是致命的诱惑。与其坐视这些宝贵的生命精华被这些‘暗处的窃贼’偷走,甚至埋下未知病源的隐患,不如我们主动出击,变废为宝!”

她猛地抬头,视线扫过门口以李研究员为首、面露惊疑的众人,最终落在慕教授脸上,声音斩钉截铁:

“直接进行耐盐、嗜盐且具备高效生物脱盐能力的植物伴生种植!  目标物种必须能与水稻形成高度协同的互利关系,让它们的根系紧密交织在稻苗的根际圈!它们发达的根系和强大的盐分耐受/分解能力,将直接为水稻分担离子压力,构建物理和化学的双重屏障!”

“什么,你是说和小何那边的水稻一样,搞伴生种植?”

慕教授眼睛一亮,她瞬间联想到何盼团队成功的伴生案例。

“对!核心在于能量循环驱动共生进化!”

苏砚秋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个字都砸在慕教授心头,

“让这些伴生植物主动‘捕获’并高效利用水稻根系溢出的、菁纯无比的水云雾!把无谓的‘泄漏’转化为高效的‘共享’!把被动的‘浪费’升级为主动的‘循环引擎’!这不仅将极大减少核心能量损失,更能刺激伴生植物在极端盐环境下超常速生长。”

苏砚秋进一步解释:“更重要的是,伴生植物旺盛的代谢活动将彻底重塑根际微环境——分泌有机酸、螯合重金属、调节离子平衡、富集有益菌群——从根本上改善水稻的生存土壤!其最终目的,是撬动整个共生体系的盐耐受阈值,使其无限逼近甚至最终适应真正的海洋盐度!”

这个构想,已不仅仅是精妙,它蕴含着一种颠覆性的生态智慧,直指解决海洋种植的核心瓶颈!

“伴生种植?在这种极端条件下?”

李研究员终于找回了声音,但震惊过后是更强烈的排斥,她几乎是嗤笑出声,

“荒谬绝伦!在海洋高盐的生死线上,水稻本身已是勉力支撑,你还要引入竞争者来争夺本就匮乏到极限的资源与空间?什么共享循环,听着就像哄小孩的童话!你如何保证引入的不是更凶残的掠夺者?”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153/2445577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