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 章 北宋沙门岛
{宋朝版的宁古塔—沙门岛}
北宋皇帝们看不明白,沙门岛他们知道,但宁古塔是什么?
宁古塔,清朝君臣就很熟悉了,这个地方大臣们敬而远之的存在。
其实‘沙门岛’这个名儿,很多人都感觉熟悉。
一些人已经想起来了,这不就是他们看过的水浒这部剧里出现的地名嘛。
还没想到的人,也在旁人的提醒下想起来了。
不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炼狱,各时空的人们倒是不甚了解。
唯有宋朝倒是有不少知情人,提起来那都是忍不住打哆嗦的存在。
{沙门岛,这是古代的称呼,现在祂有一个名字叫庙岛。
祂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隶属烟台市。
现在在庙岛上住着不足百户村民,他们的祖上是道光年间来到这里的,现在这些居民都以打渔和养殖为生。
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今这个看起来风景秀丽的岛屿,我国的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在宋朝时期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美吗,可能在后世挺美的,但在宋人眼里,这地方美不了一点。
一想到这是被流放的地方,宋人们都敬而远之。
年轻的衙役低声和同伴说道:“这要是谁被流放到岛上去,那完了,跑也跑不掉,就等死吧。”
看着害怕的儿子,老汉安慰道:“咱都是小老百姓,不犯事,也不会被抓沙门岛上去。”
......
赵匡胤思来想去,所以沙门岛是什么时候被当作流放之地的?
其他朝代的人,因为了解比较少,倒是没有太大感触,这又不是他们朝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只是比较好奇而已。
{在北宋时期,沙门岛的位置比较偏远,加上四面环海,还是渤海的门户,地势非常险要。
所以这里就成了北宋的宁古塔。
原本在宋初,犯人都是发配到西北,但一些犯人难免会找机会逃走,跑到塞外成流寇,还会被那些部落收编,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宋朝的边防力量。
赵光义就下令把犯人流放南方,以沙门岛、通州岛、海南岛为主。
海岛距离陆地远,如果没有船就无法出入}
各朝人士也弄明白了具体原因,像是一些朝代,也有借鉴的想法。
宋朝的百姓们基本上是支持的,总比犯人和外人伙同起来,害大宋来的好。
“这些犯人都是犯事的,流放也是活该,根本不值得同情。”
“是啊,不管流放到什么地方都是流放,只是少了逃跑机会而已。”
......
刘晓希怕清朝以前的人不知道宁古塔是什么,也专门介绍了一下。
“古代有很多流放地,比如房陵,这是先秦至秦汉的重要流放地,一般是用来安置亡国君臣的,远离中原山林密布。
岭南,就是唐宋的主要流放地,瘴气和湿热气候容易导致高死亡率。
宁古塔则是清朝的重要流放地,因为地处黑省,气候寒冷,多是用来流放重犯的。”
瞧瞧,听完刘晓希说的这些流放地,各朝人士很唏嘘,这几个地方,在后世可都人满为患了。
对于古代这些被流放、被贬的大臣来说,若是在后世生活在这些地方,还是很幸福的。
不过说起来,这些地方的开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多多少少也有些他们的功劳,是吧。
{...虽然沙门岛没有宁古塔纬度高,但恐怖之处主要还是人为。
因为四面环海,岛上的资源有限,一切补给都要通过陆地提供。
一开始,流放的犯人不多,供给还算能维持,但随着流放到沙门岛的犯人越来越多,岛上也供应不了那么多犯人。
哪怕有官员上报朝廷,问题也没得到解决。
加上岛上的监押条件差,一旦出现传染病,就会快速蔓延。
很多犯人还没咽气,就会被丢下海里淹死。}
各朝代的人议论纷纷,哪怕是宋朝的百姓也一样。
本以为这地方就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结果食物都不给够,那么多犯人,难道要活活饿死?
此刻宋朝的沙门岛上
一众囚犯们,每个人都哭得悲伤不已,但眼中都还有些希冀。
后悔的不少,宁愿不犯错也不来这个鬼地方待着。
一个蓬头垢面的犯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天爷啊,开开眼吧,救救我们。”
随之越来越多的犯人跪了下来。
“求求光幕了,我真的知错了...”
......
看着这些犯人叽叽喳喳的,岛上的狱卒们现在却顾不上他们,脸色变了又变,很怕光幕上会说到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内容。
北宋的皇帝们,现在也不得不重视沙门岛上的补给问题,光幕上都提到了,要是再不做,天下人会怎么看?
赵顼打算找王安石来商量商量,看怎么处理好一点。
{...沙门岛上的狱卒也不把犯人当人看。
不给食物,把犯人活活饿死只能算其中一种。
岛上的犯人还会成年累月的戴着枷锁,本来上枷锁的时间是限定的,但狱卒不给解开,时间久了导致犯人颈骨变形、腕骨骨折。
狱卒还会在麻袋里装石块,用麻袋打犯人,表面上看不出来什么伤,但内伤却极为严重。}
各时空,骂这些狱卒的人不少,很多人都看不过眼。
“犯人犯法,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徒,该判判、该罚罚,而不是私下被折磨。”
“这些人可真不是东西,干缺德事都不怕遭报应。”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不等于就能肆意折磨犯人。”
......
宋朝百姓们也愤怒极了,现在民间的民愤不小。
宋朝的皇帝也是懵的,主要是他们对这些情况,的确了解不到那么多,这不光是挑衅王法,让人如何看到他们大宋。
沙门岛上
这些犯人哭喊声不绝,他们的遭遇传了出去,那有没有人能来救救他们,宁愿出去天天干活,也不愿意经历这些黑暗折磨。
狱卒们怕得不行,一个个脸色苍白,就跟死了爹娘一样。
他们不是谁都这么害人,但周围人都这样,你不能不做,否则被排挤都是小事,可如今说再多都没意义,朝廷追究下来,死罪是免不了的。
{此外,狱卒还会给犯人喂鱼钩、钉钢钉,各种酷刑折磨得犯人生不如死。
宋神宗时期,有一个叫李庆的监狱长,以虐杀犯人为乐,只要看哪个犯人不顺眼,不仅上酷刑,还会把人弄去海里淹死。
这种事情他做得太多了,两年多的时间杀死了七百多人。
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北宋的人间地狱是有原因的}
这种事情,只要是有点良知的都看不过眼,可以说,这些北宋沙门岛上的狱卒惹了众怒。
哪怕是其他朝代的狱卒同行,都恨不得‘呸’上几口唾沫。
北宋的汴京城,百姓们纷纷聚集起来,要求朝廷一定要处置这些心狠手辣的狱卒。
最头疼的还是北宋皇帝,哪知道爆出来这样一个丑闻。
赵匡胤被气得不轻,“这些畜生,在老子看不到的地方还敢乱来,他奶奶的。”
赵祯已经急急忙忙让丞相入宫,去彻查此事。
最头大的还是宋神宗,赵顼脸色漆黑,王安石急匆匆赶来就看到了。
还不得他说话,赵顼就开始吩咐人,要把李庆押送京城处置。
“爱卿,沙门岛你说该如何处置的好?”
王安石就知道官家让他进宫是因为这事,好在路上他已经在想了,此时也说着自己的看法。
沙门岛上
现在轮到这些狱卒们心惊胆战,不想坐以待毙的人,咬咬牙决定逃命。
熙宁年间
李庆此人也迎来了犯人们的愤怒,这厮杀了七百多人,谁知道又有多少人早就恨死他了。
现在,其他那些狱卒根本顾不上他,虽然犯人们因为长期挨饿受罪、体力不支,但趁此机会当然是报仇重要,横竖都是死而已。
“老子今天就要剥他的皮、吃他的肉,想想之前多少人,如今就剩下咱不到两百人,都是这畜生害死的。”
“没错,杀了他,留着我们也会死在他手里。”
“不能就让他轻易死了,咱也要让他尝尝被鱼钩插进肚子的滋味。”
“我们遭受过的,他都要遭遇一遍,不然难消我心头之恨。”
......
虽然只有不到两百号犯人了,但这些人对付一个李庆还是够够的,其他那些狱卒哪能顾得上他。
李庆两股颤颤、嘶声力竭的招呼小弟们,结果小弟们都在顾着逃命。
宋朝比其他朝代宽松些,当然逃命也更容易些,不然也不会有施耐庵的上梁山。
这些狱卒都知道,再不跑,等朝廷派人来,真就是死路一条了。
—
唏嘘了下北宋的监狱,刘晓希继续点开下一个内容。
{怎么感觉现在的古装剧,透着一股现代味?}
这很好理解,各朝人士都能结合他们时代的经验看出来的。
很简单,祖宗们作为真正的古人,对他们朝代相当熟悉,看后世的古装剧一开始都不太习惯。
在绣花的大娘吐槽道:“说真的,之前看到古装剧里的小老百姓穿的衣服,哎哟,一个补丁都没有,这怎么可能啊,咱那真是缝缝补补年复一年。”
匠人说,“古装剧里的百姓,一个个长得白白净净的,这搁咱现在谁家养的出来。”
店小二挠挠头表示,“说真的,后世演的吧,剧情先不说,但看着还是有点怪怪的。”
......
{网友一:古装剧里,张口闭口都是强调“本宫”、“本王”、“本座”...
咋了,古人自称都这么不谦虚的吗?
还需要时时刻刻强调自己的身份。
古代帝王都有自称“寡人”“孤”,不就是自谦的意思。
看看之前央视播出的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对诸侯的称呼都是自称“小白”}
不错、不错,大家自然有自谦的称呼。
说到这个,祖宗们都有得聊了。
不过这些对齐桓公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世的官方竟然有属于他的电视剧吗?
这简直是齐桓公今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喜得他都开怀大笑。
“原以为只有后面那些皇帝有电视剧演出他们,没想到孤也有,就是不知扮演孤的人长得如何啊?”
高兴之余,他还打算给周围的诸侯们写写信,炫耀炫耀。
不知情的诸侯们都还在羡慕嫉妒,江小白这货都有讲述他的故事,搁谁谁不羡慕。
鲁庄公后槽牙都咬得紧紧的,哼了一声,傲娇的别过头。
楚庄王拍拍胸脯,他好好干,也会有的。
这一楼有网友回复楼主的,刘晓希也点开了看。
【古代很多秀才都自称不才】
光是对秀才的自称,回复的网友颇多,有说应该自称‘在下、小可、小生、鄙人、晚生’。
看得古代这帮读书人直咋舌,想不到就一个自称都能吸引后世那么多人探讨。
刘晓希还找出一把扇子,学着电视剧里的书生模仿道:“是不是就是这样,小姐,小生这厢有礼了。”
说着,还拿着扇子作揖。
祖辈们:...
不少人被逗得捧腹大笑。
古代读书人们笑得很无奈,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我还看到过有电视剧里称呼班座、处座、连座、营座、团座、师座(微笑)】
祖辈们:...
搁他们看就是一连串的座呢。
民国
先辈们有点不忍直视,战士们无语望天,这出乎他们意料了,满脑子都是“座”。
【老三国里都是称在下、区区、鄙人、卑职、属下、愚兄、某;老水浒都是说小可、在下、小弟、俺】
施耐庵和罗贯中边看边点头,他们时代的自称的确很多。
各朝人士回忆起看过的这两部剧,诶,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网友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古装剧里的胡子消失了。
剧里除了几个特定人物外,其他人都没有胡子。
在古代,男性的审美标准就是‘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可是在古装剧里却少了,这不就显得很假吗}
说到这个,祖辈们回忆了下他们看过的后世古装剧,的确好些没胡子的。
不得不说,老祖宗们还挺赞同这话,的确欸,扮演他们古代的剧,没有胡子怎么行,这一看,果然还是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更好些,更符合一些。
尤其是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满意的不行,如果再拍摄晚一点,都怕把他们的故事人物毁了。
曹雪芹是深有体会的,一点不想被糟蹋。
{网友三:就随便举个例子好了,古代的虎符都是两部分组成,中央一半、统帅一半,临变之际,左右两边铭文相同、严丝合缝才能调兵。
结果某些古装剧,角色直接掏出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虎符’(图片),都给我看笑了}
老祖宗们也看笑了。
古代的将领们都不知道这是咋拍出来的。
李靖摇了摇头,“如果说所有后世人都不懂,那还情有可原,但明显这就是有人孤陋寡闻了。”
岳云信誓旦旦的对他爹说:“这拍电视剧的人,明显就对历史不了解。”
.....
{网友四:别说古装剧了,现在的民初剧,里面都是大洋,连铜元都看不到}
民国的乡亲们,没想到吃瓜吃到他们朝代来了。
“唉,这些后世的编剧未免太看得起咱了,以为谁都用得起大洋啊。”
“是啊,有个大洋,那咱得花多久啊。”
......
古代的祖宗们虽然不太懂民国的货币,但也能明显感觉到,这些拍电视的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网友五:在一些大女主古装剧里,宫女都敢对着皇帝大呼小叫,都不用在意有没有现代味了}
祖辈们:...
怪不得被吐槽,在他们时代敢目无尊卑,就拖下去宰了。
古代的宫廷侍女们现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们当中要是出一个这样的,那大概第二天就看不到人了。
等将后世人的吐槽一路看下来,祖辈们也越来越理解,就这些不合逻辑的剧情和服化道,自然感受不到一点他们时代的气息。
(https://www.02ssw.cc/4_4510/236329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