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建设狂潮
第170章 建设狂潮
清早,皇帝的马车刚刚远去,新城瓦房区里面就响起了尖利的哨音。
“起床!”
“全部起床!”
因为这个时代没有闹钟,公鸡打鸣又不准。
为了让工人们上班不迟到,所以新城一直都是有起床哨的。
这种做法在现代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就好比在家里睡的好好的,大清早六点就有人在楼下敲锣打鼓,逼你起床。
但是新城的老百姓一开始就认定了这是规矩,也就没什么怨言。流民们住的瓦房区条件比之前的棚户区要好一些,他们至少可以在屋子里面洗脸刷牙。
片刻之后,三十多万人如同潮水一样涌出瓦房区,开始集合。
今天,人人都怀着澎湃激昂的心情。
因为五期工程,正式开工了!
之前在他们给自己修房子的时候,晚上训导官就天天过来给他们做宣传,说一区的老住户们当初搞建设的时候是多么传奇。
一个月建起一个厂,半个月全面投产,抽刀断水流,平地起高楼。
单纯的流民们听完都憋着一股儿劲儿,心里也想成为那样的劳动传奇。
当然,他们如此积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所有瓦房区的人,身上都有房贷。
早点把厂子建起来,早点才能上工拿钱。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奔赴各处工地,光头的训导官不停穿梭其中,保证秩序。
五期工程的几大厂主要集中在第七区修建,这里一早就涌进了超过二十万人同时开工。
工地上红旗招展,到处都是横幅标语,空气中充满了奋斗的气息。
有人挖渠,有人打井,有人和桨,整齐的号子声响彻天地。
密密麻麻的人群就像蚂蚁,很快,几大厂房就将被他们勤劳的双手搭起。
除了第七区的建设工地,还有很多流民被分配进了钢铁厂和兵工厂里面。
第一次进厂的他们被那汹汹燃烧的高炉所震撼,厂里那大规模生产的场面也是他们闻所未闻的存在。
不过工厂虽然冰冷,厂里的人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的。新来的工友们一进去,就有厂里专门组织的人前来欢迎。
带他们参观一阵后,很快把人分到了不同的岗位上。
每一个岗位都有一名熟练工或者高级工程师当师傅,这些师傅也很热心,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绝不保留。
而且新城的厂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规矩。
那就是每一名工人进厂后都有七天的新手期。
在新手期内,如果因为失误弄坏了零件或者搞出了废品,是不需要他们负责的,师傅也不会受到牵连。
新工人练手造成的损失均由厂里承担,而厂里的费用全部由国家兜底。
这就让师傅们很敢让徒弟上手,甚至有人进厂才一个时辰不到,师傅就放开手脚让他们操作,这样一来新工人的学习速度就大大提升了。
当然,这种做法只在大玥这个生产条件下成立,放到现代可不行。
因为大玥的厂里,虽然有了一些流水化的雏形,但基本还是一个师傅一个工作台,且大部分工作都是手工完成,比如枪械零部件就不是机床切出来的,而是师傅拿着锉刀一点点磨。
这种模式下,徒弟最多就是搞废一些零件,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但要是现代工厂,几百万一台的机床,你让新手乱动试试……
除了工地和厂里之外,新城外围的路上也是忙碌一片。
大批的工人被组织起来,在新城通往皇城的大道旁边开荒除草,并且后面跟着人用土堆和石子儿夯实路基。
工人们都有些不明白,新城到皇城之间明明都有路了,为什么还要再修一条。
训导官们说,这是修的铁路。
但大多数人听到铁路二字的时候,都只是挠挠头。
铁路和土路,有区别么?
而除了这群修铁路的工人之外,也有一群人数过万流民工人,跟着训导官来到了皇城东侧的码头处。
码头在江淮河南岸,上面稀稀疏疏停着几艘货船。
从这个码头出发,不到两里就可以进入长江航道,往日一直都是皇城的水路贸易港,但是体量很小。
而今日,训导官带着皇帝的圣旨前来,宣布码头将要被扩建,并且还要配套建设两座船坞。
那些躺在货船上晒太阳的船夫惊奇的望着大队工人前来,挥动铲子铁镐就开始疯狂干活。疯了,都疯了。
从新城的第七区到皇城的东码头,三十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全面铺开,以勤奋之手,改天地格局。
无数马车,三轮车拉着一斗又一斗的木材,黄土,石料四处穿梭。
在六月这个最充满朝气的时节,新城的百姓迸发出了如火的热情,倾尽全力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这么大的工程,按道理来说是很难协调的过来的。
但新城的百姓心里都有种自豪感,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建设国家,那一条条鲜红的横幅也在提醒着他们,他们流的每一滴汗,都是为了大玥。
在这样的氛围下,几乎没人计较得失。
不会有人还没干一会儿就嚷嚷着累。
也不会有人因为多干一点,少干一点,是否能拿到工钱而斤斤计较。
甚至晚上的时候,他们都主动点燃火把,连夜加班。
新城的第一批居民也被这群后来者的精神感动,在晚上的时候自发往工地上送水送吃的。
虽然大家都是陌生人,但大家都是新城人!
工地的火光下,穿着碎花裙子的女孩把一碗清水递给一个完全陌生的汉子,但双方脸上都带着笑。
这种笑不是那种男欢女爱的笑,也不是那种虚与委蛇的假笑。
而是纯真的友谊之笑,革命之笑,建设之笑!
大建设的狂潮已经掀起,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拦大玥人民前进的步伐。
同时。不仅是新城在搞建设。
大玥四处都同样在搞建设。
路税新律已经在全国铺开,上至繁华的州府省城,下至偏远的穷乡僻壤,百姓们在农闲之余都在修路。
而且因为白天农忙,很多地方干脆就是晚上点着火把修路。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场景,谁会吃饱了撑的,大晚上的出去修路?
但是现在的大玥农民就会。
因为他们心怀感恩。
感恩皇帝陛下,一口气取消掉了千年以来的皇粮国税,而代价仅仅是修点路。
同时,大玥广大的农民突然发现,上面不知何时,已经把他们划成了一个又一个小村子。
以前“村子”的概念只存在于本地乡贤口中,现在却成了国家承认的建制。
随着村子的建立,无数科举村官深入基层,开始与乡绅恶霸斗智斗勇。
其实这些深入毛细血管的顽固势力才是大玥真正的毒瘤,也是皇帝永远无法精准打击到了一类人。
但是现在好了,成千上万的地方村官将沉淀到大玥的最底层,同这些人展开殊死战斗。
当然,这些战斗大多和百姓无关,他们只管闷头修路。
修路这事儿,甚至成为了一种美德。
谁不修路谁就缺德。
哪怕是在西北三府,心怀鬼胎的官老爷不让修路,百姓都要在晚上偷偷修。
因为他们知道,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只要把路修通了,早晚陛下的亲军会带着天威而来,扫平世间一切黑暗。
路税新律,注定是要改变大玥国运的政策。
以前的皇帝就算想修路,三年也就只能修出一条主干道。
但如今,上亿大玥百姓可是在没日没夜的修路。
无数小路,大路,山路,水路从各个村里,屯里,沟里,乡里汇聚到一起,逐渐形成一条四通八达的网络。
而在这网络之上,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一批卖货郎。
这些卖货郎从县城里面的大商铺里淘来各种商品,然后跨越十几里山路,给村里带来文明之光。
这文明之光里面最耀眼的一束,就是皇家制药厂制备的各种药包。
过去,村里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病。一旦病了,哪怕只是风寒,都要拉到县里去请大夫,路途遥远不说,费用也是高的吓人。
现在好了,卖货郎那里卖的各种常见药才百十文一副,家家户户都买的起。
备一点放在家里,再也不用担心一场风寒就要害死一个壮劳力的事情。
而这些老百姓不知道的是,很快,这些卖货郎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惊喜……
(https://www.02ssw.cc/4998_4998055/273721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