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章台宫的议事殿内,青铜灯树上的烛火摇曳生姿,将三个人的身影投映在挂着大秦舆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墙壁上。
萧何站在御案前,手中捧着沉甸甸的文书,不仅因为其重量,更因为上面记录的数字令人心惊。
“陛下。”萧何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臣查阅了国库与少府内库的账目,有些事不得不禀报。”
赵凌放下手中的朱笔,示意侍从为萧何看座。
王绾坐在下首,目光在萧何手中的文书上停留片刻,似乎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
“爱卿但说无妨。”赵凌语气平和。
萧何展开竹简,声音沉稳却带着几分忧虑:“自陛下登基以来,免去农民九成赋税,此乃仁政。然则,修建河坝、长城,提高军饷,兴办学堂医馆,这些开支浩大。尽管对商人课以两成重税,又有西孟两家盐纸之利,国库依然入不敷出。”
他顿了顿,继续道:“反观少府内库,楚悬商队收益、陛下著作诗书、三川郡工坊产出,各项收入源源不断。如今内库积蓄,已超国库三成有余。”
王绾闻言,不禁坐直了身子。
他虽然知道皇帝善于经营,却没想到内库已经充盈到这个地步。
萧何从袖中取出一卷新的文书:“这是陛下批准西孟两家经营冰块生意的文书。臣以为,此等利润丰厚的行当,理应由少府经营,以充实国库。”
赵凌接过文书,却没有立即翻阅。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何爱卿。”良久,赵凌才缓缓开口,“你可知道,西孟两家这一年来,为了大秦付出了多少?”
萧何躬身道:“臣知道。两家开仓放粮,兴办学堂医馆,确实功不可没。但正因为如此,更不该让他们掌握如此暴利的行业。若是他们借此坐大……”
“坐大?”赵凌轻笑一声,“爱卿未免太小看朕了。”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央的沙盘前。
沙盘上展示着大秦的山川地貌,各郡县的位置一目了然。
“西文彦和孟巍然都是聪明人。”赵凌指着沙盘上的咸阳城,“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冰块生意利润虽厚,但核心的制冰之术掌握在朕手中。他们要的,不过是一个体面的活路。”
王绾此时插话道:“陛下圣明。西孟两家如今在民间声望颇高,若是逼得太紧,反而显得朝廷刻薄寡恩。”
“正是此理。”赵凌微微点头,“而且,你们可知道,为何朕要坚持让利于民?”
萧何思索片刻:“陛下曾言,藏富于民,方是强国之道。”
“不错。赵凌走回御案前,取出一份密报,“这是各地暗卫送来的消息。自从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后,民间积蓄渐丰,市井繁华更胜往昔。你们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萧何若有所悟:“民富则国安。”
“更重要的……”赵凌目光深邃,“是朝廷可以借此开办银行。”
“银行?”萧何和王绾异口同声,对这个新词感到陌生。
赵凌解释道:“就是朝廷开办一个存钱的地方,各地郡县百姓皆可在一个地方存了钱之后,在另一家银行取出。”
“但这其中账目数据可是巨大,需得等些时日,尚学宫培养出足够多精通术数的学子才行。”
“意思是,若黔首在三川郡的银行存放了百钱,到了咸阳的银行也可以取出?”
这个想法让萧何眼前一亮。
作为治栗内史,他太清楚这个主意的价值了。
这可不仅仅是便民。
重点是存与取!
金银铜钱有限,若是存的人多,那这些金银铜钱不就活过来了?
赵凌继续说道:“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可流通的债务凭证或信用凭证它的价值来源于集体的信任和约定。我们都相信,当我们把它交给别人时,别人会接受它,并相信它能换回等值的商品或服务。”
“无论是金币,还是银币跟半两钱,他们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百姓相信朝廷,他们就会存钱进银行,如此,钱也就流通起来。”
他重新拿起那份关于冰块生意的文书:“所以,西孟两家经营冰块,看似是让他们得利,实则是培养更多的富户。待百姓都有余钱,朕只需登报说明,只要百姓相信朕,他们便会存钱进去。”
赵凌如今在民间的声望简直难以想象,他就是无数百姓心中活着的神明。
他说存进银行能取,九成的百姓都会信的。
这种事,哪怕换作以前任何一位国君,乃至始皇帝,恐怕都不行。
萧何终于明白了皇帝的深意,不禁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也。”
“不过。”赵凌话锋一转,“爱卿担忧国库空虚,也确实是个问题。”
他取过一份诏书,亲自提笔书写:“即日起,少府内库九成收入划归国库。今后少府所得,均按此例执行。”
萧何和王绾都愣住了。
少府内库历来是皇帝私产,从未有过充公的先例。
“陛下!”萧何急忙劝阻,“此乃陛下私产,如此处置恐有不妥。”
赵凌摆手笑道:“天下都是朕的,何必分什么公私?况且……”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两位重臣:“朕要的是一个强盛的大秦,而不是一个富有的皇帝。”
这句话让萧何和王绾深受震动。两人不约而同地行稽首大礼:“陛下圣明!”
当萧何捧着那份诏书走出章台宫时,夕阳正好洒在咸阳宫的飞檐上。
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对随行的王绾感叹道:“陛下之心胸,非常人可及。”
王绾拂须叹息道:“更难得的是陛下的远见。今日方知,为何陛下要坚持与民休息。以前老朽目光短浅……哎!还好陛下不计前嫌……”
次日朝会,当萧何宣布皇帝将少府内库九成收入划归国库的消息时,满朝哗然。
不少臣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称赞皇帝的仁德。
儒家众人更是各种歌功颂德,并认为此事必须登上大秦日报的头版,令天下人传颂。
(https://www.02ssw.cc/4964_4964200/4278392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