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67章 还怎么活?

第667章 还怎么活?


内阁办公室一片安静,办事的小吏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生怕惊动了办公室内的阁臣们。

    四位阁臣在屋内安静的坐着,人手一杯茶,也不说话,就干坐着发呆。

    “半个时辰了!”岳齐幽幽的低声说话,打破了沉寂。

    “这才到哪,一般都是一个时辰起步。”李清的话里透着一股子酸味。

    方颂噗嗤一声笑了,真的是没忍住。

    林如海咳嗽一声道:“少说怪话,陛下召见,自然是有要紧事商议,谈的久点很正常。”

    首辅大人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声嘶力竭的呐喊:我才是首辅。

    自李元登基以来,诸位阁臣与皇帝单独奏对的机会不是没有,往往时间都不长,最多一刻钟就结束。

    什么感觉呢,两边不在一个调子上。或者说,李元对于内阁大臣们表现出来的暮气,不是特别的耐心。

    总而言之,皇帝觉得阁臣们太保守了。

    此刻呢,李元又觉得,贾琏太激进了。当然贾琏的激进,不是任何事情都激进。多数情况下,贾琏也是偏保守的。

    李元认为贾琏在此刻的激进,无非是此前遇刺的后遗症。

    入阁之前的贾琏与入阁之后的贾琏,在李元看来差别不大。贾琏更愿意出差,做一点实际的事情,而不是呆在办公室里。

    李元不认为贾琏能力有问题,不是能力问题,那就是行事风格的问题。毕竟是出了名的实干派。

    同为内阁大臣,贾琏做的事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绩,内阁大臣则是以务虚为主。

    不愿意呆在办公室内,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林如海这个首辅。翁婿之间关系不和谐,这也不是啥秘密了。

    贾琏与李元的对话,出现了短暂的中断。对于贾琏提出的观点,李元有担心是很正常的。

    能够继承大统是一地步,坐稳了是第二步,如何行使权力是第三步。

    无论是哪一步,李元都需要有人支持,权力的体现是说话有人愿意听从。说话没人听,无法执行,空有帝位的皇帝历史上有例子。

    李元很清楚那帮宗室和外戚们都做了点啥,处理分量不重的个别人物,或者说不是一条心的人,那都不是问题。

    剩下的那些人,别管能力如何,他们都是最支持李元做皇帝的人,这些人叫基本盘。

    轻易的针对他们,会造成一个不好的舆论环境,必将导致文官系统对这一类人发起疯狂的攻击。

    说到底,李元的威望还没有彻底的建立起来,从内阁驳回他对八个文官的处置就能看出来。不是自己人,自然无法一条心。

    这不是是非的问题,这是屁股的问题。

    “朕也有难处,先生还请体谅。”李元为难的低声解释,主要是心里很清楚,此事贾琏并无私心。

    “陛下,底层庶民乃国家的根基所在,肩负着朝廷所有的负担。陛下作为九五之尊,有的事情没看见,那就算了。有的事情既然暴露出来了,陛下就该坚决的站在庶民的一边,给天下官员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次的寺庙投献案,和尚能做到投献土地五万亩,盖因权贵们宁敬鬼神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求一个心安,也不愿意体恤庶民分毫。京畿之地尚且如此,天下官员会怎么看,怎么想?基层士绅又会如何?朝廷权力自上而下,上面是一粒米,落到基层一定会放大十倍甚至百倍。陛下若对官员的道德有任何期待,还不如期待老天爷风调雨顺。”

    贾琏很有节奏,不紧不慢的说完一番话之后,没有再继续的意思。

    言尽于此吧。

    贾琏并无说教之意,李元能听的出来,无非就是实话实说。

    “朕登基以来,多次驳回先生所倡,先生可有记恨之处?”李元冒出这么一句话,多少有点诛心了。

    “陛下有问,臣不能不答。实话实说,先帝驳回臣的建议更多。为人臣者,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凡事不过尽力而为罢了。是非功过,后人评说。琏所求者,既然到这世上走一遭,尽量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痕迹。”贾琏的回答看似很坦诚,实则前后的心态不一。

    前者不免有点虚伪,后者则是心声。

    皇帝怎么理解,贾琏不在乎。真的不在乎了,贾琏现在就想着,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去做,哪有时间在这浪费口舌。

    内心说一句不客气的话,贾某人对得起李家天下了。

    李元被这个回答干沉默了,是啊,父皇那会先生也很激进,在郧阳分地那会,弹劾的奏折都能淹死人。当时李元都觉得,贾琏回来后一定被清算。济宁之变,贾琏出战,同样也分了不少“无主之地”,甚至还摊上了不对圣人后裔见死不救的骂名。所有这些事情,没有影响承辉帝对贾琏的信任,而贾琏也用忠诚回报了承辉帝的信任,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现在看看,不过是驳回了一次建议,就担心贾琏心怀怨怼,似乎李元对贾琏的信任,不如先帝多矣。

    “朕失言了!”李元还是很果断的人,立刻表达了歉意。

    贾琏听了正色道:“陛下,千万要记住,您是天子,事情可以做,话不能说。刚才的话,就当微臣没听到,以后陛下切记不可对臣子如是言。”

    李元听了心头陡然一凛,立刻明白了贾琏这番话的意思,正色起身抱手躬身:“谨受教!”

    贾琏连忙起身让开,不受此礼:“陛下万万不可!”

    皇帝要树立威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乱说话。尤其是面对臣子时,威望不足的皇帝,更不可轻易认错。行动上可以改,话不能说。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话,因为李元的威望不足,面对官员的时候,绝对不能怂。

    贾琏此刻的所作所为,正好应验了此前说的话,可谓是言行一致了。

    “先生既然来了,正好开一次御前内阁会议,朕这就安排,先生且下去休息片刻。”李元的心态调整的很快。

    贾琏告辞出去,李元对身边的胡敏叹息道:“父皇曾言,贾琏侍君以诚,今知矣!朕之心胸,不如父皇多矣。”

    胡敏听了立刻笑道:“圣人所欠者,不过是威望罢了。有贾公等忠臣协助,假以时日,必不输先帝。”

    这个马屁李元只是微微一笑,对于自身心态的变化,他还是有数的。

    在南洋的时候,李元是真的拿贾琏当老师,凡事都真心实意的请教,登基之后,四周都是吹捧之声,听久了不免忘乎所以。

    忠言逆耳,谁都喜欢好听的。只不过,有人说话好听是为了利益,有人说话不好听,那是在演。

    不是哪个臣子,都能做到表里如一的。

    对待臣子,还是要看他做什么,不要看他说什么。论迹不论心吧。

    贾琏出来,发现内阁四老聚在一起,不免有点想笑。面子上还是很严肃的见礼。

    “京中丑闻频发,陛下面子上不好看,诸位还是收着一点。”林如海提前预防一下,免得等下开会大家收不住嘴。

    会议室内诸公落座,没一会胡敏进来:“圣人驾到。”

    林如海起身离座,众人随后:“恭迎陛下。”

    “诸卿平身,落座吧。”李元心态调整的很好了,事情发生了,处理就是了。

    众人落座后,李元咳嗽一声,秉承一贯的干脆利落的风格:“朕离京避暑,刚到热河行宫,京中连发丑闻。此事并非偶然,实乃长期以来,京城权贵失于自律,官员疏于政务所致。朕向天下派出巡视组,唯独漏了京城,诸卿可有教朕之处?”

    一番话算是把内阁诸位给挤兑的不轻,三件丑闻,一个是外戚跋扈,朕严厉处置了,一个是官员失德,皇帝严厉处置,被内阁驳回。第三个丑闻,涉及面比较广,京城大户的后宅,牵扯出来的不仅仅是花边新闻,还有土地投献逃税案,土地兼并案。土地兼并,仅仅是外戚、宗室所为么?京城是能看见的,京城之外呢?又是谁在做同样的事情呢?

    皇帝有没有责任放一边,内阁的责任呢?

    众阁臣沉默不言,贾琏是该说的提前都说了,毫无心理压力的装哑巴。其他人则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皇帝这摆明了是来问责的。内阁不能只知道护着文官,却不承担责任吧?

    “当务之急,还是要整肃风纪,明正刑狱,而后昭告天下。”内阁明显是有预案的,李清站出来说话了。

    实际上前面两个丑闻的案子,真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第三个案子,好在太子李琬处理的不错,封锁消息,灭口和尚,避免了大规模流散。

    第三个案子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否则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是要丢脸的。

    “整肃风纪,明正刑狱,可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对人对事两个标准。”贾琏不阴不阳的开口说一句,表达了对执行的不信任。

    “贾琏,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公事里。”林如海可不敢让贾琏展开了说,真要让他继续,注定要扩大化。

    三大丑闻非要往前追溯,贾琏遇刺案呢?这才是最大的丑闻吧。当朝一品当街遇刺,查案的结果呢?刑部和大理寺介入后,至今没有查明。

    可以说贾琏给内阁的其他大臣留足了面子,主要还是因为与方颂的私交好,才没有闹起来。

    什么是相忍为国,贾琏的做法才是标准答案。

    说到这个事情,皇帝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内阁候补人员的名单上,态度非常的明确,根据籍贯来排除人选,算是给贾琏一个交代了。

    相比之下,内阁至今没有给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贾琏没再说话,这是给林如海面子,毕竟老丈人。

    不过两人的摩擦,还是让李元吃到了瓜。

    胡敏悄悄进来,附耳说话,李元听了笑道:“让熊卿进来吧,也听听,熟悉一下御前会议的气氛。”

    胡敏出去后,李元笑道:“熊方从两江到京城,得知朕与内阁在热河便赶了过来。朕的意思,以后内阁会议,候补大臣应列席旁听。”

    言下之意,没有主动发言权,但是皇帝可以提问。

    两位候补大臣列席,对于阁臣们肯定是有压力的,父皇此举,妙哉!

    候补大臣列席会议,那是有先例的,林如海等人也无话可说。

    “本以为韦智贤该先到一步,不料是熊立人先到一步。”方颂开口打趣,缓和一下此前略显凝重的气氛。

    李元听了笑道:“沿海交通便利,熊卿先至不足为奇。”

    主动加入闲聊,皇帝也在缓和气氛,此前确实有点严肃了。

    “铁路是不器修的,为了海运,当初不器还拿茶杯砸孔相,历历在目啊。”林如海一番话说的,不禁唏嘘了起来。

    贾琏下意识的看一眼茶杯,并未伸手,林如海不免抽了抽脸。

    熊方进来,先参拜皇帝,再见过诸公,胡敏安排了座位后退下,会议继续。

    贾琏干脆抢先说话:“熊大人来的正好,李相建议整肃风纪,明正刑狱,朝廷要表明重视的态度,可以让方相为首,熊大人为副。回京后组成班组,调集干员,抓京城风纪风纪的同时,整顿刑狱,如此应该能有点效果。”

    这话说的众人脸上有点不好看了,熊方更是一脸懵逼,我怎么回事,刚到就接个差事,好歹给我休息休息吧?

    不对,这是贾琏在给我机会,候补内阁大臣,正好立一下威信。

    “刑部和大理寺办事不利,主官请辞吧。朕就不留他们了。”李元果断的做出决定,针对什么事情,大家心里有数。

    “顺天知府不能是个怕事的人,调离吧。”林如海也开口了,总要找人背锅的。

    官员在顺天知府的位子上没干好,后果是很严重的,不管什么背景,被处理以后,前途就算终结了,没有机会上进了。

    “调离不妥,降职吧。吏部另选贤良接任,朕的意思不变。”李元可不打算放过顺天知府,不能担事,当初为何接下这个职务?

    最后的意思不变,让林如海等人面色巨变。此前内阁候补的人选,李元就明确了一次态度,这次还来一次。

    今后两江和山西的官员,还怎么活?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4530_4530478/111104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