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2章


李慎听后点点头。

“哎?对了,本王到这里几个月了,为何前方没有过来运一次粮草呢?

他们带了这么多粮草走么?”

李慎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按理说前方早就应该过来运送粮草了啊。

可是自己等了几个月也没有动静,哪还确保个屁的粮草供应。

“回王爷,若是臣没有猜错的话,前方的粮草应该是就地解决了。

每攻破一个城池,就会搜刮出不少的钱粮,足可以供应大军所需。”

一旁的薛仁贵解答道。

“你是说以战养战?”李慎立刻就明白了。

“以战养战?”薛仁贵先是一愣,他还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接着说道:

“不错,王爷总结的颇为准确,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孙子兵法中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啥意思?”薛仁贵话音刚落,李慎立刻扭头看向他。

刚刚薛仁贵跟他一通之乎者也,听的李慎一愣一愣的。就不能大白话说么?

看来推广大白话要提上日程了,这些自认为高人一等文人墨客,总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弄的那么复杂。

“仁贵啊,本王知道你熟读兵书,但你也说点本王听的懂的啊。”李慎没好气的抱怨。

这时一旁的周道务解释道:

“王爷,薛将军的意思是,国家之所以因为打仗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物资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耗费大量了国力。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多次征调,粮饷也不用多次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征取后,

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兵员粮草都可得到满足了。

又不会消耗国内的资源,不至于耗费国力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我睡了16个小时。)

通过周道务的讲解,李慎也算明白薛仁贵说的意思。

其跟以战养战的说法差不多,并且还指出了战争导致国家衰败的主要原因。

穷兵黩武,前朝不就是如此?

孙子兵法里还提出了方法,就是取敌国资源来养活自己,就算是战事不利,也可以消耗敌国大批的物资。

按照李慎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将战场放在别的国家,随便打,打的稀巴烂也无所谓。

就算最后打输了,退回来就是了,自己这边没有一点损失。

原来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这种流氓打法。

“启禀王爷,臣倒是觉得,或许不久之后,前方会回来押运一次粮草。”

王玄策突然开口道。

“哦?这是为何?”李慎有些好奇,三人看向王玄策。

“王爷,这次进攻的焉耆和龟兹都是小国,物资贫瘠,想来也得不到太多的物资补给。

若是继续西行,攻打的也都是一些弹丸之地。

我大唐西征军加上徭役的百姓多达十数万人,恐怕这些小国难以支撑的住。”

王玄策开始给三人解释。

李慎听后点点头,

“你说的不错,分析的很有道理,本王将那些徭役给忘记了。

按照你这么说的确需要补给。

这些小国虽然地处商道上,比较富裕一些,可若是他们选择坚壁清野,我大唐军也会很麻烦。”

最主要的还是粮食问题,目前也就只有大唐才刚刚解决粮食问题没几年。

其他的地方粮食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连吐蕃,天竺这些大一些的国度都解决不了,就更不要说这些小国了。

就算是大唐,也不是每个地方都粮食充足,还需要朝廷把富裕地方的粮食调集到贫瘠的地区,比如蜀地这种山多的地方。


  (https://www.02ssw.cc/4141_4141811/2397049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