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 第647章:高原!

第647章:高原!


京师,宣武门瓮城下。

自从魏里长宣布了调动资源,整兵备战的消息,三丈高的灰砖城墙上,开始刷着刺眼的白灰大字。

“乌思藏农奴苦,锁链缠身如牛马!”

“草原牧奴泪,鞭下求生不如狗!”

大字底下,贴满了一幅幅用粗麻纸拓印的炭笔素描画。

画工粗劣,却触目惊心。

一个枯瘦如柴的汉子,脖子上套着铁箍,铁链另一头拴在石磨上。

一个妇人赤脚跪在冰河旁凿冰取水,脚踝冻得乌紫溃烂。

几个孩子挤在羊圈角落,身上裹着破羊皮,眼神空洞如死鱼......瓮城根下,人山人海。

几个穿着半旧红袍军服、缺胳膊少腿的老兵,拄着拐杖,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子上,嗓子嘶哑地吼。

“乡亲们,瞅瞅,瞅瞅这些画!”

一个独眼老兵指着那幅拴铁链的汉子。

“这汉子,乌思藏纳塘寺的农奴,叫扎西,去年冬天,就因少交了一斗青稞,被庙里管事活活用铁链勒死在磨盘上。”

“他婆娘疯了,跳了雅鲁江,三个娃娃,成了庙里的小鬼奴,天天扫佛堂,吃剩饭渣子!”

“还有这个。”

另一个瘸腿老兵抢过话头,指着冰河取水的妇人。

“草原喀尔喀部的牧奴,叫乌云,她男人被台吉老爷的烈马活活踩死,就因挡了道,她带着娃,冬天凿冰取水,十根手指头冻掉八根。”

“就这,台吉老爷还说她晦气,把她扔进狼窝。”

台下死寂。

一个扛着扁担的脚夫,死死攥着肩绳,指节捏得发白。

旁边卖菜的老妪撩起衣角擦着眼角。几个穿长衫的读书人,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

他们又想起了前明的时候,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难道就不是如此了?

民部派来的年轻小吏,拿着铁皮喇叭,声音清亮,压过寒风。

“父老乡亲,乌思藏、草原,不是化外之地,那里的百姓,也是我的百姓。”

“可如今,他们被锁链捆着,被鞭子抽着,活得连猪狗都不如,为什么?”

“因为那里盘踞着吸血的喇嘛佛,吃人的王公台吉,他们挡着路,不让红袍的光照进去,不让火车的铁轨铺过去,不让咱们江南的棉布、山东的铁锅、登州的咸鱼运进去,更不让那里的娃娃读书,看病,活得像个人!”

他猛地拔高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煽动的激越。

“打通这条路,扫清这些豺狼,咱们的火车就能从西安一路开到逻些城!”

“草原的牛羊皮子、乌思藏的药材矿石,就能像水一样流进中原,江南的丝绸茶叶,也能像风一样刮到雪山脚下,商路一通,万民得利,更重要的是......”

他指着那些炭画。

“那里的农奴牧奴,昔日和咱们一样的泥腿子,就能砸碎锁链,站起来,和咱们一样,吃口热饭,穿件暖衣,孩子能进学堂,病了有大夫瞧,这才叫天下大同!”

“报名参军,扫清豺狼,打通商路,救助同胞!”

老兵们齐声嘶吼,拐杖砸得木板台咚咚响!

“算俺一个。”

人群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铁匠猛地挤出,把手里打铁的大锤往地上一顿。

“俺爹就是被前明官老爷逼死的佃户,俺懂那滋味,俺去,打铁的手,也能握枪!”

“还有我。”

一个背着药箱的游方郎中举起手。

“我会治伤,跟队伍去,救咱红袍的兵,也救那些......被救出来的苦命人!”

“我家小子刚满十六,让他去!”

一个老农推着身边半大小伙,声音发颤。

“跟着里长,给天下穷苦人挣条活路!不亏!”

瓮城下,人声鼎沸,手臂如林。

与此同时,京师的征兵文飞速沿着火车,驿站,奔赴大江南北!

南直隶,苏州府,阊门码头。

春寒料峭,运河水面浮着薄冰。

最繁华的万年桥头,两艘画舫被临时征用,船头扯起巨幅白布。

布上用精细的工笔重彩,画着截然不同的两幅图景。

左舷,草原碧绿如毯,牛羊成群。

画面中央,却是一个衣衫褴褛的牧童,赤脚跪在冰河旁,用冻裂渗血的手捧水喂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远处金顶帐篷旁,衣着华贵的台吉正举鞭抽打一个匍匐在地的牧奴。

右舷上,运河上千帆竞发,满载苏绸、杭缎、景德瓷器的商船络绎不绝。

画面延伸,火车喷吐浓烟,从江南水乡一直铺向雪山草原。

一个穿着半旧绸衫、说书先生模样的老者,立在画舫船头,手持醒木,声音清越。

“列位苏州父老,可知一匹上好的湖绸,在草原能换多少匹骏马?五匹,十匹,可为何咱们的绸子出不了关?为何边市时开时闭?”

醒木啪地拍在船舷。

“因为草原的王公们怕,怕商路通了,他们的牧奴看见江南的富庶,怕牧奴知道,人,不该生来就是跪着的!”

他指着左舷那牧童冻裂的手。

“看看,这就是他们治下的太平盛世,牧奴不如牛马,而咱们右舷画的!”

他声音陡然激昂。

“才是红袍军要打通的活路,路通了,那草原上百万被鞭子抽着活的牧奴,就能和咱们苏州织坊的绣娘、码头的力夫一样,挣工钱,吃饱饭,穿暖衣,他们的娃娃,也能放羊骑马,而不是给台吉老爷当人凳马桩!”

“捐钱,我捐钱!”

一个穿着簇新杭绸袍子的中年商人挤出人群,红着眼眶,把怀里一沓银票啪地拍在募捐箱上,“我是瑞福祥的东家,这仗该打,打得越狠,商路越稳,我捐三千两,助红袍军造火铳,轰碎那些吃人的金帐篷!”

“我去!”

一个码头扛包的力夫挤上前,黝黑的脸上青筋暴起。

“老子在码头扛了二十年包,骨头硬,跑得快,让我去扛火铳,轰他娘的!”

另一边,河南,洛阳府,周公庙前。

香火缭绕的庙前广场,人头攒动。

庙门两侧的汉白玉石柱上,新贴了两张巨幅告示。

左边告示盖着民部鲜红大印,详列乌思藏、草原地理物产,以及铁路贯通后对中原粮价、布价、盐价的利好推算,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人眼花。

许多百姓瞪大眼睛看着这一幕,人头攒动!


  (https://www.02ssw.cc/2440_2440311/111106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