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做过实验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做过实验


虽然有点麻烦,但能让大臣们知道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也能保证一定的透明度。

之后,朱祁钰又看向王直和周忱。

王直暂时不提,周忱主要负责的是水利工程。

华夏人从来不是等到洪水来了才去造船的,几千年来,江河湖海的变化,一直都在华夏人的掌控之中,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徐珵上奏的治河三策,我看过。他提到安置水门水闸,开挖支河,疏通河道,但内容不够具体,没有计算人力成本,只说了开凿了三百多里河渠,把黄河引到清河,过程太模糊了。周爱卿,你有没有详细的解释?”

被派去治理黄河的徐珵可不是闲着,为了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他干得比谁都认真。

“回陛下,臣也问过,之所以要开挖多条河道,是因为徐珵做过实验。”

周忱站出来,开始详细解释。

徐珵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法,做了一个很直观的小实验。

就是拿两个容量相同的水壶,一个水壶上打一个大洞,另一个水壶上打五个小洞,大洞的面积刚好等于五个小洞加起来的面积。

结果是那个有五个小洞的水壶先流完了水。

所以徐珵觉得,与其挖一条大河,不如多开几条小渠,这样治理黄河水患更有效。

历史证明徐珵是对的。

但他们只是粗略地算了一下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

因为征召的劳工不但不给钱,连吃饭、穿衣、工具都要自己带,算是真正的白干活。

现在时代不同了,周忱也明白,得给点好处,不然容易出事,像南方那样。

“臣大概估算了一下,至少需要六万名劳工,如果每人每月给一两银子,一年就是七十二万两,再加上吃喝用度。”

朱祁钰听了周忱的话,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明后来没钱,各地  不断。

因为内库的钱原本是靠下西洋维持的,后来停了,后面几个败家子把钱都花光了,又没给百姓补偿,时间一长,自然就  了。

再加上军费这块大头一直没解决。

“朕要详细的开挖计划,如果确实需要,陈卿,治理黄河有利于漕运,也有利于商业,可以增加税收,你觉得怎么样?”

他望着陈循,发现陈循也在低头沉思。

他知道,基础建设越完善,商业就越兴隆,陈循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这边几十万,那边几十万,刚拿到的钱还没焐热,就要分出去,陈循心里确实有点不乐意。

“回陛下,臣会和周尚书一起处理这件事。”

陈循知道,皇上问这话,其实是在让他点头,但他不能太爽快地答应。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

一旦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哪天突然要节省开支,可能就撑不住了。

朝廷也是一样。

不过今天这次朝会,也让许多大臣意识到,大明其实很缺钱,不像正统年间时想象的那么富裕。

就连仁宣时期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如果要大规模发展,也不够前期的花费。

“以后递上来的奏折要实在,朕要看得明白,而不是满篇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的华丽文章。”

朱祁钰趁机对收到的奏折内容做了调整,那些空泛无用的,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来拜见皇帝之类的,他一律禁止。

朝会结束后,朱祁钰把陈循叫到了王府。

陈循早有准备,脸上露出一丝苦涩。

他原本以为自己很聪明,拿下了市舶商税七成的利润,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现在他才明白,最初只切掉三成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祁钰面带笑容,看着一脸不开心的陈循说道:“陈尚书,来,喝点茶,这是迎春茶,刚炒的,用的是春天最早的新芽。”

陈循听了,小声说:“谢陛下。”

说完便拿起茶碗,揭开盖子,茶叶的香味有点甜,但入口却带着苦味,让陈循觉得自己更难受了。

他刚喝了一口茶,朱祁钰才说:“那三成的钱,朕会让兴安去拿。”

内帑属于内承运库,由掌印太监管理,虽然归户部管辖,但官员只能申请调用,不能随意动用。

“陛下,如果拿了三成,兵部、工部和吏部那边怎么办?”

陈循苦笑了一下问道。

“陈卿,虽然各部门都有急事,但事情有轻有重,总得有个先后顺序,这不正是你户部该做决定的时候吗?”

朱祁钰喝了口茶,笑着说。

虽然听起来每个部门的事情都很紧,但掌握着大明财政的陈循,自然可以让他们慢慢等。

陈循看着朱祁钰,心想,这恶人还得自己去当!

他想了想,还是咬牙说道:“请陛下给臣一点时间,臣一定想出个办法来。”

这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总不能像曹操那样,把船连在一起当水军,结果被周瑜一把火烧了赤壁吧?

陈循在王府里待了很久才离开。

自从京城开放海禁后,运河的漕运反而更加繁荣起来,原本担心海运会影响河运的局面根本没出现。

各种各样的货物不断运往京城。

以前朱棣  富人搬到京城,现在各地的富人都主动往京城搬。

他们带来的钱涌进了这个大市场,连小商小贩也跟着赚到了好处。

虽然人越来越多,但京城治安一直很好,毕竟是天子脚下,街道干净又整洁。

这种内部循环让很多文人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他们称赞大臣,称赞将军,却从不提皇帝。

在学校里,王富贵和一群孩子一起读书写字,白天学习,晚上和老师一起做实验。

从重力学到生物解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帮忙的老师也能学到更多东西。

这种新式  非常不稳定,王富贵和其他老师都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帮李言闻研究药剂时,不小心把樟脑混进了药剂里。

没想到,这样混合后的  反而更稳定了。

樟脑是从樟树里提炼出来的油,加上  后变成胶状,经过压制、切割、干燥硬化,王富贵就能做出一块完整的无烟  ,而且不容易被火引燃。

为了测试效果,王富贵离开学校,来到郕王府。

郕王府的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围墙挡住了视线,但里面的结构都已经建好了。

朱祁钰听说王富贵要测试新  ,就让人拿来了一支燧发枪。

切成块的  有模块化的好处,装进枪管后用通条压紧,士兵退到远处,通过拉线控制,避免炸膛伤人。

扳机被拉线带动,那支固定好的长枪“砰”的一声响,枪身往后退了一点。

大明的燧发枪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比浇铸的更结实。

士兵仔细检查枪身,确认没问题后,拿着它走向王富贵。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燃烧后的枪管非常干净,几乎没留下痕迹。

光是这一点,就能看出这种新  比以前强多了。

朱祁钰检查完后,看着王富贵问:“说吧,你要什么赏赐?  威力提升,让军队更安全,这不是小功劳。”

王富贵听了,搓了搓手,一时不知道该要什么。

“公侯伯这些爵位,你还太年轻,朕打算成立一个科学院,你就是第一个院士,另外还会给你科技进步勋章,不过现在还不能公开。”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因为王富贵和刘升经常在一起,让他有了这个想法。

王富贵和李言闻都有不错的成果,但都不适合给他们官职或者爵位。

搞研究的人,当个院士,由朝廷养着,挺合适的。

王富贵现在全心投入艺术,对赏赐已经不太在意了。

他现在衣食无忧,之前圣人赏的东西都没动过。

“草民谢陛下厚爱。”

听到朱祁钰的话,王富贵还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但他明白圣人为何不公开这件事。

自从大明开始打仗后,他这个大艺术家说不定会被敌人盯上,一旦暴露身份,性命就难保。

“现在还不是很成熟,你要控制好比例和用量,看看能生产多少。学校那边你暂时别去,先去西山,那里有人保护你。”

朱祁钰把  交给了士兵,然后看向兴安,只见兴安轻轻点头。

这种东西,技术难度远比无烟  高得多。

到了无烟  这一步,大明才算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等王富贵离开后,朱祁钰才问兴安:“西山那边,能确保安全吗?”

“回陛下,厂卫已经潜伏在附近村庄,一旦有异常,缉事厂能立刻掌握情况。想打听火器的人不少,但能靠近的,一个都没有。”

兴安语气平静,缉事厂取代了锦衣卫,成了圣人的耳目。

这些事情,他们必须提前防范,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

“嗯。”

朱祁钰点点头,剩下的也没多问。

随着明军  部队名声渐起,周边国家肯定会开始仿制。而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早就在外面流传开来,再加上  部队也不藏着掖着,只要是有本事的铁匠,迟早能打  管。

最多就是那些国家不会刻膛线,但  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到那时,就看谁射得更远、更准了。

无法完全控制传播,但无烟  可以。

在学校里,刘升等人也收到了缉事厂的询问,王富贵突然消失,让他们猜到那奇怪的  成功了,所以圣人才让他们保密。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385/111101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