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谁也不敢得罪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谁也不敢得罪


最终,文天祥被俘,陆秀夫带着宋末帝赵昺和十多万忠臣百姓在崖山投海自尽。

蒲家世代受朝廷恩典,却在最后给了宋朝最致命的一击。

虽然蒲寿庚投靠元朝保全了家族,但这样的臣子自然没人信任。当蒲家与元朝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们遭到最残酷的惩罚。凡是蒲家人,都被剖开肚子,面朝西方,全部处以五刑,  扔进猪槽中,说是报应他们在宋朝犯下的弑君之罪。

对宋朝的仇恨,连带蒲家信仰的宗教也遭到极大的侮辱。你信  教,那就让你的脸朝西;忌讳吃猪肉,那就把你的身体剁碎扔进猪槽。

挖墓毁尸,泉州的蒲家人一个都没放过。

大明朝打败元朝后,天下重归汉人统治,便以引导元朝灭宋的罪名,下令蒲家子孙世代不得做官,整个家族都被贬为奴仆。

现在麻达二郎的选择,在石亨看来,跟蒲家很像,只是立场不同。大明本来就很欢迎外来臣子,而且按麻达二郎的说法,现在的倭国不过是个傀儡,被将军控制着。

“这件事你自己决定吧,至于浙江舟山的倭寇,我迟早会去一趟。”

石亨懒洋洋地说,要是兵力够的话,他早就去收拾那些倭寇了。

一个孔家就有这么多钱,那浙江的商人又该有多少家产?

“石大人已经查清楚舟山的情况了吗?”

麻达二郎愣了一下,随即觉得也挺正常的。

那些干烧杀抢掠勾当的倭寇,还谈什么忠义,大明有东厂和锦衣卫,以前可是让人闻风丧胆的。

“那又怎样,好好写你的奏折吧,没什么别的事,我得去看看我的船坞怎么样了。”

石亨瞥了麻达二郎一眼,摆了摆手就走了。

清理沿海的倭寇,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海军,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大规模开放海禁做准备。

圣人做事从来不会扭扭捏捏的,自己的港口还在建,就说明圣人还在继续打造海军,不久的将来,大明的无敌舰队一定会重新出现。

另一边,在天津。

人多了,治安压力也大了不少。

原本漕运里就有帮派的影子。

打架  的事情越来越频繁。

林北站在店门口,看着两个脚夫因为一个眼神,从互相辱骂迅速升级到动手,只用了一小会儿就把旁边的小摊给掀翻了。

以前虽然也有这种事,但最近林北觉得好像更频繁了。

天津不过是个小地方,驻军也就一万多,除了天津卫之外,城市由按察使管理,并没有像大城那样设有知府、县令之类的官员。

不只是林北担心,黄秀也一样。

作为市舶司提举,黄秀因为开放海禁拿到了不少税,早就完成了自己的政绩指标,但天津治安变差,可能会影响到漕运,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去找了舒良,想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天津治安混乱,跟船厂和军港没什么关系,这里本来就有朝廷的武力机构,敢在这里  的人,士兵根本不会讲道理。

舒良正在船厂里,看着新造的大船,心里想着三保太监。

黄秀提着官服下摆,一路小跑过来,被带到一边的屋子。就算是市舶司提举,也不能随便进船厂。黄秀在舒良面前非常恭敬。

到了舒良这个级别,已经是臣子,彼此是同僚关系,而舒良的官位比黄秀还要高一些。

黄秀知道,舒良去过山东,是个做事踏实的太监,跟别人不太一样。

“公公还没吃饭吧,要不要去衙门吃顿饭?”

一见面就问有没有吃饭,这是咱们的传统。

舒良摇摇头,现在新式福船正处于关键阶段,他没事情就不会离开船厂,和工匠们一起吃住,虽然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但时间久了,那些目光也就淡了。

“要是吃饭的话就算了,黄提举,现在港口这么忙,你找我就是为了这点小事?”

舒良皱着眉头,眼神中带着探究,盯着黄秀。

黄秀立刻收起笑容,神情严肃地说:“内官,最近天津这边打架  、偷盗拐骗的事情不断,下官觉得,现在的卫所已经应付不了天津的现状了,不知内官怎么看?”

舒良听完后,眉头松开,挑了挑眉毛笑了笑:“这事我不懂,也不管,我只管船厂的事。”

天津的混乱状况,舒良心里清楚,而且他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虽然该汇报还是要汇报,但他是从东厂渠道上报的。特务机构和政务部门之间有界限,他不能越权。

黄秀深深看了舒良一眼,在他看来,舒良是皇帝身边的人,他想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看看能不能顺着皇上的意思。

但眼下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沉默了一会儿后,黄秀叹了口气:“那下官打扰了,内官不要见怪。”

说完,他就要转身离开。

舒良见状也轻轻叹了口气,心想虽然天津和黄秀的利益是一体的,开海让黄秀有了升官的机会,所以他才这么积极,但皇上不喜欢听奉承话,能办事的人才会被注意。

“黄提举,天津是开海的重要地方,自然受到圣上的重视,任何事,皇上都很在意。”

说完,舒良站起身,准备离开。

黄秀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舒良的背影,过了好久,拍了拍自己的头。

在正统年间当官久了,他总以为皇上身边还有像王振那样的太监,想着投其所好,现在看来,是想多了。

他加快脚步,匆匆回到衙门,走进书房,开始奋笔疾书。

现在的天津,卫所和按察使已经管不过来了,必须设立一个正式的行政机构。

不管是州、府还是县,都可以!

毛笔在纸上快速地写,一个个字整齐地排下来,没有太多花哨的话,黄秀用尽平生所学,把好处和坏处讲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天津市舶司提举的奏报就送到了内阁。

“在天津设府,大家怎么看?”

王直看着黄秀的奏折,抬头问大家。

“最近按察使也上过奏,说天津治安不好,按察使试佥事每人管两个县,实在应付不了现在的情况。”

金濂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说道。

“天津本来就是卫所,不受河间府管,这是疏忽,黄秀的建议可以试试。”

于谦也看了过来,因为现在的天津不只是河运的重要地方,更是海运的起点,大量的市舶税都是从那里收来的。

这一点,户部尚书陈循心里很清楚。没有好的治安,商人再怎么发展也只是暂时的。要想让市舶税顺利收上来,对天津的管理是必须的。

“设立府衙这件事,可以考虑。不过现在商税重地,要是有人想申请拨款,那就看户部有没有钱了。先把天津搞好了,预算才能慢慢充实起来。”

听到陈循这话,其他几位尚书都稍微转过头,毕竟掌管财政的尚书就像家里的奶妈一样,谁也不敢得罪。

“这件事要上报朝廷讨论。如果真要设府,不只是一个知府的问题,下面还有吏目要补缺,还有府衙的建设,再加上天津卫所改制后士兵的安排,这些都要考虑。”

王直放下奏折,他提到的这些方面,从工部到兵部,再到刑部,甚至户部这个财神爷,都得出力。

所以一旦天津设府,人才就得先由他们各自推荐,撑过今年,明年科举多招些人,就能顺利填补空缺了。

“把天津卫改成水师,嗯,皇上说的是海军,没问题。范广还在天津,可以暂时担任;卫所参将胡义也是可用的人。”

于谦点点头,军事上的改革,尤其是大明水师,皇上之前就跟他说过大致方向,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

“知府一职,我这里有人选,不知大家怎么看?”

王直开口问,见其他人点头,才继续说:“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四十多岁,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曾奉命视察河津,杨少师想见他,他没去;土木堡之变时,吏部侍郎因病请假,李贤随军北征,后来军队溃败,他侥幸逃回来。”

“我知道这个人,最近上书说过战车和火器的好处,虽然皇上没怎么重视,但也算有点本事。”

等王直说完,于谦才开口说话。

朱祁钰眼光高,所以李贤关于战车和火器的建议,他并不太看好,主要是因为京城保卫战中火器的表现,让他们明白了这种武器的重要性。

而负责兵部的于谦知道得比李贤多,所以李贤的表现就显得普通了。

“我也有推荐的人,翰林院侍读商辂,不过不是直接当知府,因为他没有做官经验,可以先去历练一下。他是正统十年的三元及第,一直在翰林院待着,有点被埋没了。”

陈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元及第,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他的才华已经通过科举的考验,这样的人一直留在翰林院,对将来发展不利。

现在皇上不喜欢只会读书的人,但用商辂,是为了给其他读书人做个榜样。

其他几位尚书也都各自推荐了合适的人选,经过内阁讨论后,再送到王府,由皇上最后决定。

之后还要经过朝议讨论,拍板定下来,最后才会在朝会上宣布。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385/111101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