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3章 座舱的人机问题(4k)
他们知道?他们要是知道,估摸着也不用等着你来提了。
或者说,知道,但是没有真正作为一个问题意识到,没考虑到更优的办法。
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俗话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越熟悉的事物,反倒是越习惯,越想不起来要去改进什么。
不过空装局的同志没想到的是,那边的同志还真的反应过来了,在高振东的引导之下。
“高总工说得对!在飞行过程中,如果从下方的显示器将目光切换到前方瞄具的时候,会有一个眼睛重新聚焦的过程,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样会影响到飞行员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如果在飞行过程中还好,但如果是空战或者紧急空情状态下,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汽车上的HUD导航和中控导航的区别。
“真的这么玄乎?”
这回补充的是军光所的同志,他们也反应过来了:“有这个情况,因为是瞄具聚焦到无限远,所以会有这个眼睛视线的切换。”
“那为什么不把瞄具聚焦到眼跟前?”空装局的同志觉得这个好办。
“如果那样的话,瞄准具在瞄准的时候,飞行员看到的目标就是虚化的,很难瞄准。”军光所的同志道。他们是搞光学的,对这个甚至比飞行员出身的同志还熟悉,因为他们能说出原理来。
把瞄具聚焦到无限远,为的就是能同时看清瞄具上的瞄准点和目标。
“啊……这样啊。”学到了学到了。
高振东笑道:“既然道理大家都明白了,那我就继续往下说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个瞄具扩展成一个显示器,虽然这个显示器能显示的信息有限,但是我们还是能把最重要的一些参数投射到这个显示器上,依然采用聚焦到无限远的方式,这样飞行员在最剧烈的格斗中,也能尽量的掌握到飞机的核心状态。不知道对这种方式,空军这边的同志是个什么看法?”
这就是高振东的想法,三代机标配一平三下,三下倒是条件成熟开始搞了,这一平还没影儿呢。
平视显示器,有时也叫抬头显示器,后来下放到民用的汽车上,就是曾经高级轿车上面才有的HUD功能,不过国产新能源崛起之后,这东西也就比较常见了。
空军那边的人笑了起来,还能有什么看法?要的就是这东西!
“没看法,这个好!非要说看法的话,那就是越快越好!”他们还能说什么,该想的都被高总工给想好了,他们只需要躺平接受就好。
只是高总工本来是陆军出身的,为什么对空军装备乃至作战细节也这么熟悉,就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某同志:你猜我那本空战理论的书是和谁一起写的?谁写得多一些?
“嗯,这个应该不复杂。一个亮度够高的CRT显示器,加上一组光学镜片,投射到原来的瞄准具位置就行,只是这个显示的面积,现在需要加大。更复杂的还是在软件部分。”军光所的同志已经开始开动脑筋了。
高振东点点头:“是的,用折射原理的话,这个设备的难度不大。”
其实平显的难度的确如军光所的同志所说,不大。至少折射式的如此。
不过高振东也没准备现在就要搞衍射平显,那东西的加工难度有点高,直接上马有点得不偿失,代价太大。
实际上,衍射平显相比折射或者反射平显,最大的优势不是体积小重量轻,而是视角更广、亮度更高。
那一点点体积和重量代价,如果有别的优势的话,其实在飞机上还是付得起的,但是视角和亮度劣势才是真正让折射平显被替代的原因。
高振东站起身来,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光路出来,折射平显的光路他是知道的,原因很简单——这货当年脑子一热,想在家里的车上装一台外置HUD,还花了不少心思去研究。
衍射平显他搞不定,自觉折射或者反射的应该没问题,于是就在这两个上下功夫。事实也是如此,这东西没难住他,只是他的进度有点慢,等到他把这东西研究得七七八八的时候,家里换车了……换了一台有HUD的国产新能源。
计划赶不上变化了属于是。
不过事实证明,艺多不压身,车上是没法装了,现在能装到飞机上!
此时军光所的同志,颇有一点被抢活儿了的感觉,不是,你找出研究方向也就罢了,那是你对作战有研究,这我认。
但是连光路都设计完了,这就有点过分了,这是我们的活儿啊。
如果东北光学所的同志在这里,估计就没这反应了,嗨,这活儿他熟啊,当年他熟悉材料,现在光学本身也上来了,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不过高振东完全没有考虑这件事情,什么你的我的,是活儿就得做啊,我高某人眼里有活儿。
在空装、空军的同志惊喜的目光中,以及军光所的同志略显幽怨的眼神里,高振东迅速完成了一个折射式平显的光路图。
他再次端详了两眼,然后满意的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
“嗯,这个应该能做参考。虽然有些缺陷,但是能用。”高振东笑道。
有缺陷?军光所的同志马上耳朵就立起来了。
有缺陷好啊,有缺陷的话,我们还有用武之地。
“高总工,还有什么缺陷?”
“这种折射式的平显,可视角度相对较小,而且光强损失比较大,亮度不是很高。”高振东总结道。
空军的同志完全没放在心上,小一点就小一点,暗一点就暗一点,能用才是最主要的。只要不是低到不可接受的程度,那就先用上,总比没有好:“没关系没关系,先解决有无问题,哈哈哈。”
空装局的同志要想得多一些:“高总工,那用反射式的是不是好一些?”
反射式的反射面少一些,是不是能有改善。
高振东摇了摇头:“反射式相比折射,强得有限,特别是在可视角度方面。而且反射式有个很大的问题,导致很难往飞机上装。”
“什么问题?”说到这个,所有的同志可就都不困了。
“CRT是有体积的,反射式的话,意味着在靠近飞行员这一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体积代价,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那个位置,有三下显示的中间显示屏!折射就没这个顾虑,能把CRT放到靠近机头的一面,将飞行员前方的宝贵空间让出来。”高振东说着说着笑了起来。
他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倒腾HUD的事情,在汽车上,对高振东当时的想法,反倒是反射式的比折射要强,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空间结构的原因。
军光所的同志脸红了一下,这也太细节,考虑太周详,人家这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方方面面都考虑了进去。
不过他们没有时间为自己的考虑不周而丧气,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正是学习的时候。
“高总工,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些缺陷?”
这话从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问得倒是没问题,但另外两拨同志都觉得问得有些夸张,这个概念刚提出来,能有解决手段已经很难得,居然还想继续调优?
没想到的是,高振东还真的点了点头。
不是,你还真有?
“有,但是难度大,因为原理都不一样了。你们可以作为远期发展的方向,但是近期,还是先用折射式的,让空军的同志们先用起来。我可以先把想法告诉你们,至于实现,就要靠同志们来实现了。那就是衍射……”
高振东将衍射平显的原理讲了一遍,军光所的同志们马上就听明白了,毕竟光的衍射,也是光学里的基础知识。
不过明白归明白,他们也清楚,衍射平显比起折射平显来,难度大了不止是一点点。原理简单,但是实现困难。
“嗯,我明白了……不过这个的确比较难做啊。”
“对,仅仅是透镜的设计,就需要花不少的功夫。”
“不止,就算设计出来了,衍射光栅的加工,难度也不小。”
这东西的难度是从设计到制造,全方位的,原理反倒是很简单。
这种现象,和中学物理倒是匹配的,光学实验反射折射的都容易理解也相对好做,到了衍射、干涉,就开始上强度了。
看来高总工的安排和计划是合理的,用技术难度低的折射式先解决有无问题,远期用衍射式解决效果问题,两全其美。
空军那头感动不已,高总工不但提出问题,还找了好几条解决问题的路子,一条保证能用得上,一条保证能用得好。
他真的,同志们哭死。
只是能有这种本事的专家真不多,不但理论要精深,而且工程应用经验还要非常丰富。
“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接下来的工作,可能就要麻烦你们了。”
将衍射平显的技术原理大致说完,时间也过去不少了。
在这个事情上,高振东是管杀不管埋,他相信同志们的实力,也相信现在大有改观的环境条件。
玻璃座舱,一平三下,加上以前就已经启动的穿盖弹射,战斗机舱的人机工程这一块,高振东自认解决得还是不错的,至于侧杆就算了,对于习惯的改变太大。
——
高振东虽然觉得座舱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但其实他还忘记了一件事情,座舱里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装备,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发展时间不够,其实依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不过好在装备这种事情,并不只是高振东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甚至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是一件意外的小事。
北交趾上空,一场司空见惯的空袭正在进行着。
自从这场泥潭一般的战争扩大以来,局面就进入了奇异的胶着状态,仿佛两个同样身高的人在打架,手臂都一样长,谁也打不着谁。
一方赢得了几乎所有的地面战斗,但是却对那条线以北的对方大后方基地无计可施。
另一方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在南方的目标实现起来却很艰难。
那条看不见的线,将两边泾渭分明的划开。
从南向北,一直都只能依靠空袭,意图打击削弱对方的基础,只是如今显得越发艰难。
一架F-4“鬼怪”正在编队中,低空高速向目标突袭。
作为一架最新型的海军航空兵战斗机,却只能干一点扔铁炸弹的活,这让驾驶这架飞机的詹姆斯上尉感到非常不满。
因为他的飞机,没有机炮,甚至连外挂的SUU-16/A吊舱都没有,再加上它携带的导弹那有些难看的命中率,这让他的飞机甚至面对对手的亚音速米格-17时,都没有太多的优势,特别是当对手突进到格斗距离之内,詹姆斯就只能掉头打开加力。
因为他没机炮。甚至有吊舱的同事们,面对敌人的米格机都很艰难,吊舱的精度毕竟不高。
不过对手的战斗机不多,这是他们的机会,低空突袭相比中高空,能带来更高的生存率。
虽然有被观察哨发现的可能性,但是低空突袭依然相对有效,毕竟这个对手不是它北边的东方人,既没有那么好的态势感知能力,也没有那么高效的调度能力,甚至没有那么充足的空中作战能力。
只要躲开东方人的工程大队,他们的存活率至少能提高70%,见鬼,谁知道东方人为什么把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防空部队叫做工程队。
詹姆斯的运气不错,他按照计划投下了自己所有的炸弹,虽然有一部分比计划投弹点“略微”提前,但是他向上帝保证,他已经尽力了。
投弹后的詹姆斯开始拉起,准备回转脱离,这里距离北方那个大个子的边境线已经不是太远,200公里的距离看起来很远,但是对于F-4来说其实不是一个非常远的距离。
就在詹姆斯拉起到预计高度的时候,机载雷达告警突然狂响起来。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1_1331/1110965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