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458章 超额完成任务(4k,还要写一章番外

第1458章 超额完成任务(4k,还要写一章番外


如果这个地方真的确定是油田,那么海上石油开采相关的技术,就的确需要加把劲。

    一个油田显得孤立,意义可能不是那么大,投入产出比显得不是非常有优势。但是好多个油田被发现的话,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你们有多大把握?”

    “把握很大。这么说吧,现在我们的勘测装备已经鸟枪换炮,在十七、十二机部等多方的帮助下,我们的设备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就算这个不是,我们相信下一个乃至后面好多个,也为期不远了。”

    这才是地资部急着引进这个技术的核心原因——未来肉眼可见的已经来了。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大型整装油田,而是浅海石油开发,在石油生产中的比重已经在逐渐上升。

    就算现在发现这一片不是油田,也架不住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不过说句实话,海上石油开采技术,现在的确是有些难办,我们也不是没做工作。我们调研过,现在这个技术最成熟的,都在西方,想要获得有很大难度。”

    这就是外商部这头刚刚接到电话的时候有些尴尬的原因——实在是难办。

    要说浅海石油开采,一个是花旗,他们是最早着手在海上开采石油的,在墨湾用木头架子搭建的平台。另外一个是约翰,他们的北海轻质原油正是这么开采出来的。

    地资部这边对这个情况也并非不了解,毕竟他们就是干这个的,对于这些情况其实比对方更加清楚,对于外商部的难处,他们也理解:“嗯,这个情况我们也知道,不过这样,我们不要求深海的,浅海,海水深度30米以内,就这个条件,请你们那边多多费心。”

    不论是南部的珊瑚礁滩,还是粤东湾区,以及现在有了重大发现的薄海,这些现在发现的油田的深度,大致都在这个范围。

    这个要求,让外商部这边长舒了一口气,30米虽然已经有10层楼那么高,但是总的说来难度还是要小得多。

    “嗯,我们加紧一下,尽量想办法。”这个主意,恐怕还是得打到高卢的头上。

——

    高振东是没想到薄海那边的动作居然这么快的,他现在正在为另外一件同样是进度挺快的事情高兴。

    “高总工,好消息,光驱的直线电机已经搞好了!”三分厂和1201厂计算机外设研究所的同志们联袂而来,带来了这个好消息。

    “真的?我看看!”这句“真的”只是一句习惯用语,高振东倒是并没有不相信的成分。

    “这里,我们已经把激光头整合上去了。”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递过来一个小小的东西。

    如果对直线电机不了解的人的话,大概是看不出这是个电动机的,看起来就是一根金属杆子上套了一个方方的塑料块。

    说实话,这东西高振东只是知道,但是上辈子他自己都没怎么接触过,毕竟等到他能弄明白电脑配件的时候,光驱已经没怎么用了。

    倒是在导师的实验室的时候,有两台老工作站上有这个东西,导师他们用来刻录光盘的,主要就是为了存储数据,并且为某些特殊的课题刻录数据用。

    同志们手上的比高振东上辈子看到的激光头和直线电机模块要大不少,毕竟这年头的技术和几十年后没法比。

    但别管大不大,管用就行,这东西和上辈子的光驱激光头之间的差别,远远没有最早的硬盘和后来的3.5乃至2.5存盘的差距那么大。

    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巧玲珑。

    看着这个东西,高振东一时之间甚至有了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只是时间的流向倒了过来而已。

    他摇摇头,从脑海中将这种情绪抛开。

    “现在光盘驱动器还差什么?”高振东问道。

    “已经不差什么了,现在就是集成和调试,所有的零件都已经完成,甚至还有超额的。”三分厂电子实验室的同志道。

    “超额的?”高振东看向他们。

    “对,不过这个事情我们一会儿再向您汇报。”技术处的同志看了一眼1201厂的同志,没有继续往下说。

    “高所长,我们也有超额完成的任务。”1201厂外设研究所的同志对刚才三分厂技术处话中的隐瞒没有半点介意,对于这个单位的特点,他们可是太清楚了,说得直接点,请他们听他们都不听。

    “哦?说来听听。”

    “这个直线电机,把我们的硬盘的最后一块板给添上了。”

    这个直线电机的控制精度是1微米,不但光驱能用,硬盘也能用。

    磁介质、磁阻磁头、直线电机,这几样东西加到一起,基本上就是一块完整的硬盘。

    高振东虽然知道后来的硬盘,在磁头支架和磁头控制上走的是另外一个路子,不过这并不影响同志们先用这个直线电机把硬盘给做出来。

    这样的好处是速度快,万事俱备。

    坏处也有,那就是搞单碟双面盘比较合适,如果是多碟硬盘,这种结构会造成盘体非常厚。

    当然,即便如此,和18M此时的那些个大块头比起来,这种盘就算是多碟,依然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嗯,很好。这样,你们组织一下,兵分两路,争取一次性将光驱和硬盘都搞出来,来个双喜临门,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回答得斩钉截铁。

    送走了摩拳擦掌斗志昂扬的1201厂的同志,高振东才转头对三分厂的同志笑道:“说吧,还有什么超额的好消息?”

    技术处的同志带着一点神秘的笑容:“高总工,这个直线电机在我们手上的精度,不是1微米,而是0.5微米。”

    高振东转过头看向他:“确定?”

    “确定,加上您曾经说过的光栅技术之后,经过反复测试,没有问题。只是光驱那边只需要1微米的,我们就把精度压了一下,这样价格便宜一些。但是实际上我们能稳定达到的精度,是0.5微米,而且还有潜力”

    高振东大笑起来,0.5微米,也就是500纳米,就算是再扣除一些误差冗余,那把运动定位精度搞到800纳米完全没有问题。

    “好!好!你们这下可是立了大功!”

    一直把CMOS压着没放出来的高振东,这下彻底放心。

    毕竟搞CMOS也是要钱的,如果制程没有明显的进步,仅仅是翻转速度上去了,综合下来意义也不是很大。

    而现在,同志们把连续运动定位精度压到了至少800纳米以下,高振东可以厚着脸皮说,现在我们的光刻技术,已经可以准备进入纳米时代了!

    反正芯片行业吹牛逼那是惯例,例如那一票10nm以下的等效线宽,高振东早一点开始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这一次,高振东不只是要解决翻转速度、线宽等问题,他还要顺便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产能。

    “好,你们尽快把相关工作交接给1201厂的同志,接下来马上和光刻机那边的同志们联系,我们这一次,搞一票大的!”

    对于光驱、硬盘来说,现在三分厂电子实验室搞直线电机的同志们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任务。

    但是对于光刻机来说,他们的任务才刚刚起步。

    好消息并不只这一件。

    “高委员,原丝纺出来了!”潘工在电话里语气非常兴奋。

    “把报告传给我看看。算了,我派人来取吧。”高振东有点等不及。

    这年头调制解调器那个速度就别提了,特别是实验报告这种页数很多的扫描件,正应了高振东上辈子那句老话。

    再快的网络,也没卡车拉硬盘的带宽大。

    “不用不用,我马上给您带过来,正好下一步的工作需要向您请教。我打电话就是想确认一下您在不在办公室。”

    “好,那你们马上来,我在办公室等你们。”

    能省一半时间,何乐而不为,高振东自己也急着呢。

    不到半个小时,已经得到高振东招呼,一路绿灯的潘工几个人就坐在了高振东的办公室里。

    “你们自己泡茶喝啊,我就不招呼你们了。”高振东顺手指了指旁边的暖水瓶和茶叶罐子,也不和同志们客气了,都是老熟人,不讲究那个。

    潘工他们乐呵呵的自己倒茶,高委员这里的茶叶就没有差的,对于好茶之人来说,足以让人念念不忘。

    “结晶度52%……好!同志们在工艺落地上很有水平!”

    对于聚丙烯腈原丝来说,结晶度不能低于45%,低于这个值,最终得到的碳纤维抗拉强度就会很难看。碳纤维提高抗拉强度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PAN纤维细晶化。

    高振东本来想着能踩着门槛就算是合格,没想到应化部的同志们这么有实力,硬生生拔高了一大截。

    “要是没有这个水平,可就愧对您那么详细的指导了。”潘工一边往杯子里倒茶叶,一边谦虚。

    的确是有些谦虚,毕竟指导归指导,那已经涉及到了几十年后的技术,还真不见得是现在的环境能全部搞得定的,在这上面,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两步是疯子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假。

    “取向度92%……嗯,很好,很好……”

    “本来还能高一些的,但是一来代价有些大,二来您当时也叮嘱过,不能超95%。”潘工的语气里仿佛还有一丝遗憾,没能发挥出同志们的全部实力。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个可不是越高越好,当然也不能低。低于90%致密性差最终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差,但是高于95%,在后续工序中容易出现毛丝和断丝。”

    对于高振东是怎么推断出这些数据对应的情况变化和性能指标的,同志们一直都想不通,毕竟这里面有些东西真的很难靠“推”。

    但是不论他们怎么个想不通,实际上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下来,最终结果和高委员说的基本上都相去不远。

    不服不行,虽然这事儿看起来挺玄乎,但是结果就是硬道理。

    想到这里,潘工他们就不得不佩服。

    “高委员,您还别说,您提出来的这个干湿法纺丝,还顺便解决我们搞化纤的同志们的大问题!”提起这个,同志们的佩服之情就更是有如滔滔江水。

    聚丙烯腈纤维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化纤的一种,应化部和纺织工业部门的同志自然是调集了化纤领域的精兵强将,投入到聚丙烯腈原丝工艺里面来。

    这一来,可就捡了个大便宜。

    “啊?还有这个意外收获?”高振东倒是不意外,几十年总结下来的工艺,总有一些普适性的。

    “对。有两位在研究高性能纤维的同志也参加了我们的工作,他们发现,用干湿法纺出来的丝,相比直接湿法纺丝,在纤维表面杜绝了沟槽缺陷的产生,纤维表面圆滑无比……”

    圆滑这个词用到人身上可能是毁誉参半,但是用在这里可就是妥妥的夸奖。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很正常,湿法纺丝,原液挤出之后直接就进入了凝固成型阶段,因为喷头缺陷导致的沟槽根本来不及修复。干湿法在这一点上就好很多,原液挤出之后在空气中经过挤出膨大之后再拉伸变细进入凝固浴,自然就把表面的沟槽给挤没了。”

    同志们听得一阵咋舌,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小窍门,却无意中能触类旁通,解决同志们各自的具体问题。

    这种以重大工程为车头,带着一堆相关领域同步前进的状态,是科研里面最为理想的,人们之所以喜欢搞大工程大项目,并非全是因为好大喜功,而是大工程大课题做得好的话,就是有这样的效果。

    实际上,刚才潘工举的只是其中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不说别的,仅仅是那套包含了多级凝固一直到多次牵伸水洗致密化热定型的工艺,对其他化纤的研究和生产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高振东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多说,这在他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最关心的,还是PAN纤维本身的质量。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1_1331/1110965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