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344章蓝玉的紧张,不知道小宝怎么回答

第344章蓝玉的紧张,不知道小宝怎么回答


  随后,他又把朱高炽问题的深意给傅友德等武人详细解释了一遍。

  傅友德听完,顿时火冒三丈。

  “这小胖子,也太阴险了!”

  蓝玉无奈地叹了口气。

  “燕王身边有能人辅佐,能把北平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他在北平的威望有多高,局势有多稳定。”

  常茂有些不耐烦地摆摆手。

  “先别管北平的事了,就说现在怎么办?咱外甥有办法应对吗?”

  蓝玉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好气地说道。

  “咱怎么知道啊!”

  “这事儿怎么化解,全看这小子到底学了多少本事!”

  此时的蓝玉心里也有些紧张,手心已经沁出了冷汗,他满心担忧,就怕朱小宝回答不上来。

  朱高炽脸上依旧挂着笑容,眼神却咄咄逼人,紧紧盯着朱小宝问道。

  “朱公子,可有什么想法?”

  从古至今,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过于严苛的刑罚和法律,会让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大幅降低,民众的创造力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进而导致社会文明的发展陷入停滞。

  然而,如果只强调以德治国,却忽视律法的作用,那么民间的犯罪率必然会大幅上升。

  毕竟,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事情。

  要是没有律法的约束,整个社会将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直到后世,我们伟大的国家才在这两者之间探索出一条平衡的道路。

  以法治为主,同时辅以德治。

  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祖宗智慧,在那些富有治国智慧的当政者的总结归纳下,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国家发展,走向富强的道路。

  “朱公子,你到底有没有想法呢?能否为我解一解心中的疑惑?”

  朱高炽直直地盯着朱小宝,目光中带着几分玩味的笑意。

  此时,所有人都有意无意地将目光投向这边。

  明明只是两个晚辈之间的较量,不知为何,却莫名成了全场的焦点。

  朱小宝沉默了片刻,随后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缓缓说道。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刑罚和德治,一直都是我汉民族治国理念争论的核心要点。”

  “小王爷你困惑于北平采用‘齐之以刑’的治理方式,百姓却能做到‘有耻且格’,认为这不符合《论语》中阐述的因果关系。”

  “其实,这很好理解。”

  朱高炽抱了抱拳,说道。

  “愿听公子详细讲解。”

  朱小宝笑着继续说道。

  “我们首先要站在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看待这个问题。”

  “我汉族的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但不管怎样,夏朝距离春秋时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仅仅相隔几百年。”

  “在那个时候,汉族文明刚刚崭露头角,社会的礼乐制度却处于崩坏的状态,人们对道德礼法的认知极为有限,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也不懂得什么是廉耻。”

  “就拿一年前京城地区发生的一个案子来说,有一户人家,因为媳妇一直没有生育,婆婆便时常对其进行殴打,最终导致媳妇死亡。”

  “三法司对此案的判决是,婆婆无需承担罪责,但需要对女方家庭进行一定的赔偿。”

  “要是把这个案子放到混沌初开、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公元前241年,鲁国就发生过类似的案件,由于当时缺乏道德的约束,最终媳妇家的兄长手持刀具,将对方的老人捅死。”

  “因为没有律法的管束,这场惨案不断升级,双方家庭陷入了无休止的相互报复之中。”

  “所以,孔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深刻意识到必须有一种力量来约束人性,让人们知晓道德,遵守礼法。”

  “于是,孔子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理念。”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重视在律法之外,寻找道德廉耻的力量来约束人性,德治的理念也就此诞生。”

  “在那个时期,律法的管控力度相对薄弱,人们对道德礼法知之甚少,根本意识不到诸如抢占他人摊位,朝别人吐口水,殴打别人家小孩,见死不救等行为是不道德,不光彩的。”

  “如果任由这种不良风气蔓延,国家将会陷入动荡,人性也会失去约束,变得肆意妄为。”

  “或许站在当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会觉得这些事情不可思议。”

  “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婴儿放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抚养,谁又能预料他最终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呢?”

  朱小宝停顿了一下,抬眼扫视了一圈四周。

  此时,四周安静得连一只麻雀的叫声都听不到,许多人都陷入了沉思,还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而像傅友德等一些武人,则瞪大了眼睛,满脸写着困惑,仿佛在心里想着。

  他在说什么?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朱高炽的脸上也浮现出沉思的神情,虽然依旧面带微笑,但此刻他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朱小宝接下来还会说出什么惊人之语。

  朱高炽毕竟受过名师教导,深知不打断别人说话是基本的礼仪,所以他安静地听着。

  朱小宝接着说道。

  “律法和德治的观念形成之后,华夏大地也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

  “秦朝建立后,便确立了以依法治国为主旋律的治国方针。”

  “不可否认,秦朝是一个强大的朝代,对外战争几乎鲜有败绩,它也是华夏领土实现大一统的开端。”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事实,每当人们提及秦朝时,往往会用苛刑、暴虐这样的词汇来评价它,这是为什么呢?”

  “秦朝在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后,却忽视了对百姓进行礼乐德行方面的教导,这使得国内百姓人心惶惶。”

  “最终,陈胜、吴广等人,因为严苛的刑法,以及在大泽乡遭遇暴雨,无法按时抵达咸阳,从而揭竿而起。”

  “从春秋时期到秦朝这段历史,都在证明,单纯依靠礼乐德行,或者单纯依靠律法,都存在问题。”

  “于是,自汉朝开始,一直到我们如今的大明王朝,我们的祖先始终在努力做两件事,完善律法体系,教导百姓礼乐德行。”


  (https://www.02ssw.cc/1_1250/303056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