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上山
当周围的山峦不断变高,张海平换乘的火车越来越靠近四川。
云白的像刚刚挤出来的纯白颜料,天蓝的像一望无际的碧蓝湖水。
张海平买了一份饭,不出意外下午就会到达成都站。他现在饿了,得吃饱才有空应付接下来的行程。
2003年的成都还没有现在的成都东站,其原站成都北站也并不是成都的主要交通枢纽。张海平从香港乘车到广州,再从广州转车,停靠在成都站。
离开成都站后,他还需要乘坐去往娘娘山所在县城的客运车,然后再租车去村里。
当时四川山地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摩托车。张海平在镇上租了辆车,一路颠簸下到村里。
拉摩的的大叔很热情,问他一看就是从外地来的怎么来这穷乡僻壤。
张海平曾经在四川待过一段时间,会讲四川话。但四川话也分不同的区域,大叔一辈子都在这,自然听得出分别。
张海平只说自己回来走亲戚,让他把自己送到娘娘山附近的公路口就行。
这之后他徒步上山——这里已经修了土路,最近看天气也不会下雨。这让土路上全是细土沙子。摩托车一路开过来也是尘土飞扬,张海平感觉自己的脸上身上鞋子里全是灰土。
到了地方,张泽清不在娘娘庙。他大概看过,这里除了张泽清住的房间,还有一间刚刚砌好的房间,就在他隔壁。
里面收拾的很干净,床铺之类的家具也都是新的。一看就知道是预留给张海平的地方。
他将东西全部放进去,坐在铺好的床上休息了一会。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穿着一身陈旧衣服的张泽清才从山下回来。
他应该还算年轻,面容却非常憔悴。整个人也很瘦,身高约在一米七五左右。
张海平看过他的资料,出生于1974年,今年二十九岁。也就是说,他二十一岁就在这里任职,并且蹉跎了八年岁月。
这对于普通人而言,非常难以想象。
2003年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沿海地区的繁荣是内地难以想象的程度。张家给张泽清的津贴不少,但工作环境绝对比不上大城市的光鲜亮丽。
这里生活条件有限,吃穿住行都比较艰苦。一般的年轻人很难在这个山村里孤独的守着一个秘密坚持一年又一年。
但张泽清格外踏实——这个年代还能脚踏实地守在孤山野岭的人,多半心性坚韧做事稳重。
他径直走到庙里有响动的地方,张海平已经在用土灶烧火做饭了。
看着这个新来的张家人,张泽清原本木然僵硬的脸缓缓扬起笑容。张海平现在看出来了,他确实有病。
这个表情看起来都有点扭曲了。
当晚,两人将目前的情况理顺。张海平正式在娘娘庙安顿下来。
不知道他运气好还是不好,来到这里将近半年,都没有抓到可用的信息。
这中间夹口村一直没出现,张海平跟着张泽清在夹口村的地盘上观察了许多次,那里都只是树木茂密河水清澈的普通地形,没有人类长期生活的痕迹。
没有异常的日子里,张海平将张海客给的资料看了很多遍。根据夹口村消失和出现的时间来看,除了那两次青铜铃铛沾血以外,几乎都与张海桐出现昏迷状态的时间高度吻合。
根据每一次昏迷时间记录可以得出,那几次昏迷状态,无一例外都是张海桐被动陷入昏迷,每次昏迷都是生死攸关的状态。
张海平深刻的记得这几次状况,张海桐当时的病症反复非常严重。
这中间进行过一次癌变组织切除手术,但收效甚微。前面已经讲过,一般的治疗手段在他身上没用,该病变的依旧病变。
与其不停的切,不如保守治疗——至少痛苦少一些,癌变速度比切除之后慢很多。
这这几次都是进ICU的程度。尤其休克状态,好几次张海平都以为他要死了。
从美国回来的族医从接手张海桐开始,就一直在说他的身体状况完全反常识。用正常的医疗手段根本对付不了。
当然,目前他们也没找到非常规的医疗手段。
这应该就是张海客没有着重讲的地方。毕竟这些对比资料做的非常详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的过着。
有时候张海平甚至会给娘娘庙里的观音上一炷香。心想虽然娘娘管送子,但好歹是观音,其他业务也不差。
保平安应该没问题吧?
除此之外,他的时间逐渐被种地和巡山占据。张海平开始严格要求张泽清锻炼身体,至少打起来不能太脆。
直到2003年,张海平终于亲眼见证了一次空间重叠。
那天他和张泽清照例巡山,在这个过程里,两人会采摘一些山里的野菜、野果以及狩猎动物作为加餐。
作为张家人,尤其生活在香港的张家人,张海平并不缺那口吃的。他这么干,纯粹遵循之前的生存经验。
张泽清那个身板在他来之后,也渐渐好了一些。精神不再恍惚,行走坐卧终于有了点人样。
两个人习惯性爬到树上,一人观察一人吃饭。
张海平当时刚好负责观察,然后他就眼睁睁看着原本没有任何房屋建筑的山谷上,出现了一个零零散散的村落。
四川主要是山地,村落建筑并不集中。夹口村相对别的正常四川村庄来说建的非常密集,这大概有他们的祖先是逃命来这里的原因。
挨得近,又是外地人,有什么事都能互相照应。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演化,夹口村融入当地,但这种密集型建筑习惯仍旧没有改变。
张海平拽了一把张泽清,后者拿着相机咔咔一顿拍。
要说整个娘娘庙据点最精锐的设备是什么,他俩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是这台相机。这东西是张海平从香港带回来的高端货,拍出来的图片更符合他们目前的要求。
当这座村子再次出现时,张海平终于明白张泽清为什么如此执着。这简直骇人听闻,确实超出认知。
远比纸张上汇报的文字更加震撼人心。
张海平在笔记里这样写到:2003年3月19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21分,夹口村本年度第一次出现。
附:照片一张。
备注:摄于2003年3月19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21分。
(https://www.02ssw.cc/1942_1942223/2305541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