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9章


从银行出来,张亮看到赵承平一直沉默不语,以为他有些受挫,便安慰道:“赵队,您别灰心。这种情况也正常,毕竟时间太长了。这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赵承平却摇了摇头,深邃的目光扫过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缓缓说道:“针,肯定还在海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盯着一片海发愁,而是想办法,把这片海,划分成一个个我们可以打捞的区域。”

他的语气平静而坚定,丝毫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动摇。这种沉稳,让年轻的张亮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敬佩。

回到临时腾出来的办公室,赵承平在一块白板上,用粗大的记号笔,画下了他们目前掌握的所有信息碎片。

中心人物:王德海。

已知行为:1、两年前,在建设路工行ATM机取走现金。2、一年前,在‘好运来’旅馆住宿一周。

行为分析:两次行为都指向安和市,证明此地对他有特殊意义,极可能是其长期藏身地。

人物侧写:反侦察意识极强、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生活规律(早出晚归)。

可疑细节:身上有类似“老仓库灰尘和机油混合”的味道。

他指着白板,对张亮说:“两条线索都断了,但它们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抹掉自己身份的人,要在一个地方长期生存下去,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住和吃。他不会去住需要严格登记身份信息的酒店,也不会去正规公司上班。那么,他的落脚点,最有可能的就是那些管理松散、鱼龙混杂的地方。”

张亮的眼睛一亮,立刻接话道:“您是说……城中村的出租屋,还有那些不需要身份证明的日结工、临时工聚集地?”

“没错!”赵承平赞许地点点头,“我们把大海,缩小到这几片池塘里。”

计划立刻制定下来。张亮利用他在本地的人脉,从派出所、街道办调来了辖区内所有大型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租屋的房东名册。同时,他们也锁定了安和市几个有名的“劳务市场”,那是每天清晨,无数临时工等待被招走的地方。

接下来的工作,是枯燥、繁琐,甚至可以说是磨人的。

赵承平和小张,脱下了警服,换上了最普通的便装。他们拿着一张根据王德海模糊身影特征,由技术人员模拟出的、几乎没什么辨识度的素描画像,开始了一家家、一户户的走访。

城中村的巷子狭窄而潮湿,头顶是“一线天”和乱如蛛网的电线。空气中弥漫着饭菜、下水道和廉价洗发水混合的复杂气味。他们敲开一扇扇斑驳的铁门,面对的是一张张或麻木、或警惕、或不耐烦的脸。

“你好,我们是社区做流动人口登记的,请问见过这个人吗?”

多数时候,得到的只是一个冷漠的摇头。有些人甚至不等他们说完,就“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在劳务市场,情况同样不乐观。那里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他们蹲在马路牙子上,眼神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疲惫和对未来的迷茫。赵承承平和小张混在人群中,装作是找工头的样子,旁敲侧击地打听。

“大哥,跟你打听个事儿,我一老乡,叫王德海,一年前也在这边混,你见过没?不高不矮,挺瘦的,不爱说话。”

被问到的人,大多要么茫然地摇头,要么不耐烦地挥挥手,心思全在远处开来的每一辆面包车上,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和收入。


  (https://www.02ssw.cc/1806_1806103/4422408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