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之世界首富 > 第3915章 风暴

第3915章 风暴


在于龙星的精心策划和曾庆阳的默许甚至推动下,一场看似自发、实则被精心引导的舆论风暴,开始在互联网的广袤海域中迅速汇聚、膨胀,最终形成了席卷社交媒体的滔天巨浪。

起初,只是一些看似客观中立的“经济观察”文章和分析报告,在财经专栏和知识分享平台悄然流传。

文章的标题诸如《“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外卖涨价背后的市场逻辑与监管边界》、《补贴退潮,谁在承受便利生活的成本之痛?》、《从“外卖自由”到“精打细算”,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这些文章引述数据,有些甚至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运用看似严谨的经济学理论,将外卖价格上涨的矛头,委婉却坚定地指向了监管部门的“强势介入”。

它们论证的核心在于:之前的补贴大战是市场充分竞争的体现,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而监管以“反不正当竞争”为名进行的干预,实质上破坏了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导致了“双输”局面——平台受罚,用户买单。

紧接着,一批与两大平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或者本身就接受其广告投放、商业合作的“知名”财经博主、互联网分析师、生活类大v开始下场。他们的言论更直接,更富有煽动性。

在薇博、薇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他们用更通俗的语言,反复强化一个核心叙事:

“还记得几块钱就能吃饱一顿饭的日子吗?”

“监管一纸文件,我们的‘外卖自由’就没了!”

“以前平台抢着给我们发红包,现在好了,谁也别玩了,大家一起看着配送费和餐盒费上涨。”

“小市民只是想省点钱吃口热乎饭,怎么就这么难?”

这些言论精准地戳中了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和城市白领的痛点。对于许多已经习惯了补贴带来的低价便捷服务的用户而言,价格上涨带来的心理落差是真实而强烈的。他们未必关心背后复杂的商业竞争和法律法规,但对自己钱包的感受却是最直接的。

于是,在有心人的引导和共情效应的双重作用下,民意的火山开始喷发。

在相关话题的热搜下,评论区和转发链迅速被海量的用户抱怨所淹没。起初还只是零星的声音:

“确实贵了,以前二十块能吃很好,现在二十五都打不住。”

“怀念天天能领大额红包的时候。”

很快,抱怨开始升级,变得更具攻击性:

“凭什么管这么多?我们愿意用补贴,平台愿意烧钱,关你什么事?”

“是不是看我们老百姓吃得起外卖了,心里不舒服?”

“所谓的监管,就是变着法儿让我们多花钱是吧?”

“强烈要求恢复优惠!把我们的红包还回来!”

“#要求外卖平台恢复优惠#”这个由几个核心KOL率先发起的标签,如同投入干草堆的火星,瞬间点燃了全网的情绪。无数网友涌入这个话题,疯狂跟帖、转发、点赞,将其牢牢钉在热搜榜前列。

“跟帖!必须跟帖!工资不涨,外卖疯涨,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算我一个!没有优惠券,点外卖都没有灵魂了!”

“学生党表示快吃不起外卖了,求放过我们的钱包!”

“支持市场自由竞争!反对过度监管!还我优惠!”

这些跟帖内容高度同质化,情绪激烈,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一些极端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也开始出现,将矛头直接指向监管机构,指责其“懒政”、“惰政”、“不顾民生”,甚至扣上了“阻碍互联网经济发展”、“开历史倒车”的大帽子。

这股汹涌的民意,也迅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渗透进日常生活的闲聊、办公室的午间讨论、家庭饭桌的对话中。“外卖涨价”成了一个新的社交谈资和共同的抱怨对象,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是罪魁祸首”的公众认知。

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不同群体的面貌也逐渐清晰:

沉默的大多数外卖平台用户他们是跟风者,也是真实的感受者。

价格上涨确实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决策,心中的不满是真实的,只是在被引导的方向上集中爆发了出来。他们构成了舆论声浪中最庞大的基数,但也是立场最不坚定、最容易随波逐流的一群。

一些骑手也在社交平台发声,但他们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担心平台受罚、订单减少会影响自己的收入;

另一方面,他们也隐约知道,过去的“高补贴”是建立在平台巨额亏损和对他们某种程度上“压榨”的基础上的。他们既希望行业稳定,又渴望合理的单价和保障,他们的声音在“恢复优惠”的喧嚣中显得薇弱而矛盾。

至于餐饮商家们同样进退维谷。补贴大战时,他们被迫卷入,利润薇薄甚至“赔本赚吆喝”;现在补贴退潮,订单量又可能下滑。

他们既希望有一个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又害怕失去平台的流量扶持。对于这场舆论风暴,他们大多选择观望,不敢轻易站队。

当然,也存在一些理性的声音,试图分析补贴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指出不正当竞争对市场长期健康的危害,呼吁大家看待问题要全面。

但这些声音在铺天盖地的情绪化宣泄中,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瞬间就被淹没,甚至还会被愤怒的网友贴上“洗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标签,遭到围攻和谩骂。

与此同时,在飞达和饿了吧的总部,高管们正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于龙星的办公室内,他看着后台监测到的海量舆情数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数据曲线完美地印证了他的预判。他对身边的助理说:

“看,这就是民意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煮粥。现在这锅粥,已经够滚烫了。”

他指示手下,要继续维持话题的热度,适时抛出一些“用户因外卖涨价而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惯”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共情和不满。

饿了吧的曾庆阳,则显得更为沉稳。他听取柳橙的汇报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势头不错,但要注意,火候差不多了就开始‘降温’,适时引导一些‘呼吁理性看待’、‘期待监管部门妥善处理’的声音出现。我们要的是一种压力,而不是一场无法收场的暴动。把握好这个度。”

他们都清楚,这场舆论攻势的终极目标,并非真的要推翻监管,而是要在监管机构的心中种下一颗“顾虑”的种子,在最终裁决时,能够因为这股“民意”而手下留情,或者至少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上,更多地考虑“市场反馈”。

然而,他们或许低估了监管机构的决心和智慧,也低估了被点燃的民意有时会脱离掌控的危险。

监管中心内部,自然也密切关注着这场由他们自身的处罚决定而引发的舆论海啸。巨大的压力确实存在。

负责舆情监测的工作人员每天整理着厚厚的报告,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质疑,不可能不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主任,外面的声音……有点大。”一位副主任拿着最新的舆情简报,眉头紧锁。


  (https://www.02ssw.cc/1103_1103193/1110743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