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1496兵部大堂
“老爷,兵部传来消息,南海水师提督俞大人,东海水师指挥使徐乔安今日会连袂入兵部述职。”
内阁值房,魏广德正在处理奏疏,芦布出现在书案前禀报道。
“我知道了,一会儿就过去。”
俞大猷、徐乔安前两日到天津他就收到消息,他们上岸就派人给魏府递了帖子。
俞大猷也就算了,徐乔安算是新近投靠到他门下的。
当然,若非如此,他这个东海水师都指挥也未必能做的长久。
当然,实际上也是俞大猷给出评价起到效果。
魏广德可以对下面人一些瑕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能力必须得有可取之处。
徐乔安攻成未必,但守成的能力还是有的。
在登莱水师初创时无比困难的环境下,他都还能完全掌握住山东的水师,可见其能力不凡。
只不过他脑海里的海战还是最原始的那种,即便朝廷给东海水师划拨了不少炮船,但作战思维依旧有些根本上。
够不着名将的边,只能算一个能力平庸的将官。
不过他指挥的东海水师,本身也不是大明对外主攻的海军主力,所以魏广德觉得稳妥的性子也可以接受。
若遇战事,配一个指挥人才过去就是了。
徐乔安怎么说也是勋贵中难得的将才,放在这个位置上,勋贵脸面也好看。
虽然他不是主脉,但和勋贵集团的香火情还在。
而这次兵部之行,其实也是早就策划好的。
名义上是大明两大水师主官述职,不过背后还涉及到军队在今明两年的大动作。
魏广德处理了摆在上面的几份奏疏,看看剩下的还有十多份,摇摇头。
重要的都会摆在上面,这点在内阁中多年的芦布早就熟悉。
他刚才看过的两份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就是地方向皇帝汇报今年的情况,其实有没有都没人说。
“收拾一下,这些如果都是一些不重要的,就交给外面帮我票拟了。”
魏广德开口说道。
“大多是请安的奏疏,汇报下治下情况。”
芦布瞟了眼剩下的奏疏,心里就有底,回答道。
“拿出去,我这就去兵部。”
魏广德起身,舒展下身体,坐久了,觉得哪哪都不爽利。
等魏广德出了皇城,坐上轿子被抬到兵部,门口的衙役自然不会拦他。
不过魏广德在衙门口站定问道:“水师的人都来了吗?”
“回魏阁老,人都到里面有小半个时辰了。”
差役急忙答道。
“哦,倒是我来晚了。”
魏广德笑笑,这才迈步走进兵部。
兵部大堂,谭纶斜靠在椅子上,旁边还有张科主事。
至于下面,自然是大明两大水师的主官俞大猷和徐乔安。
“魏阁老。”
魏广德走到大堂外的时候,门外吏员就急忙向他行礼。
“忙你的,别管我。”
魏广德笑笑,就走进了兵部大堂。
听到动静,屋里几人齐齐转身看向大门,张科已经站起来准备迎出去,只是主座上谭纶未起,他不能僭越主官。
就在谭纶坐直身体准备起身,魏广德已经进来就笑着对他说道:“子理兄就不要多礼了,都是自家人。”
言罢,他已经大步走进来,径直穿过俞大猷和徐乔安走到谭纶右边坐下,甚至都没有去坐张科先前的位置。
“你来的可够晚的,我都拖着病体早早的到了。”
谭纶笑看着魏广德说道。
“总要处理些奏疏再出来,不然也不好看。”
魏广德笑笑,随即正色道:“说到哪儿了?”
“水师这一年训练的情况,已经说完了,要不再说说?”
张科开口道。
“不必耽误时间,我这次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给东海水师和南海水师交代的事儿,不知道办的怎么样了。
至于练兵,那是二位将军的职责,我不便多言。”
魏广德答道。
“那好,那就说说吧。”
张科点点头,看向下方端坐的两人说道。
俞大猷和徐乔安对视一眼,最后还是俞大猷先开口道:“南海水师岁中派出战船三艘东巡,船队出航已经半年有余,未有消息传回,还请大人责罚。”
“半年都没消息?”
“为什么向东去?”
魏广德身边,谭纶和张科不约而同开口到。
谭纶知道魏广德派船去东面找大陆,张科却不知道。
而船队出海半年未有音讯,却是谭纶始料未及的。
说到底,老了,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弱,现在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更多还是个“稳”字。
毕竟经历多了,再大的事儿都能处变不惊。
而张科年轻些,但多年未入朝堂,缺的就是经历。
谭纶拖到现在,就是在给他熬资历的时间,也是丰富经验。
魏广德这时候摆摆手,没有解释为什么向东派出战船,而是说道:“半年没有消息很正常,按照航程明年岁末就该有消息了。
如果到那时候还没有船回来,那才是大事儿。”
魏广德到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不愿意在书信里多言派出船只东去的情况。
估计因为一直没有得到消息,所以不好回报。
其实在大航海时代,一封书信从殖民地传回欧洲,路上耽搁一年甚至多年都很正常。
只不过大明的将官已经习惯了派出去的消息短则数日,多则三月必然有消息传回,才会感觉不习惯。
俞大猷这边简短意赅把情况说了,魏广德直接把时间延长到明年年底,谭纶和张科也就没有再问话。
轮到徐乔安,当下就汇报了派船北巡北海,船只到达奴儿干城和苦夷岛的情况。
其实这些东海水师早有回报,奴儿干城已经破损的不成样子,那里只有少量野女真部族居住附近,连部族都算不上。
倒是苦夷岛上人口还比较多,据说估算有三四千苦夷人居住。
水师给他们留下布匹、棉花和一些食物,算是重新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对于大明船队的出现,苦夷人倒是很高兴,毕竟是部族传承,知道大明的存在,也知道百余年前明人撤走。
如今覆来,又给他们送了不少物资,自是感激涕零。
而居住在奴儿干城附近的野女真一开始对大明的态度就比较粗暴,多次沟通后才接受。
明军撤走时,周围的女真人其实也跟着明军一起离开,所以这些人其实是后来才搬迁到这里的。
或是和部族走失,或是被部族驱逐,最后依靠奴儿干城残破的房舍定居下,靠着在河口捕鱼和附近打猎为生。
说完这些,徐乔安就闭嘴不言。
魏广德无奈开口问道:“那倭国的情况呢?”
听到魏广德问起,徐乔安这才继续说道:“卑职派出两支船队护送锦衣卫的人前往倭国,也顺道查探了倭国水师,嗯
倭国内乱,其实并没有王国水师,倒是一些大名手下有规模不俗的水军。
比如织田氏就拥有九鬼水军,此外还有村上水军、来岛水军、毛利水军等。
据查他们多是濑户内海及周边海域的水贼,被大名收编而来,船只多则百余,少则二、三十,且多是百料小船,几乎毫无战力。”
“登州和松江府储备的漕粮可曾准备妥当?”
魏广德继续问道。
魏广德问话时,看向张科。
张科点点头说道:“松江府已经储备漕粮八十万石,登州也储备了三十万石,足够供应八万大军一年所需。”
往年,大明北运漕粮不过近四百万石,不过今年除了正常漕粮外,又从赋役里增调了百万石,大部分储备松江府,少量运往登州,其实都是在为明后年的对倭战争进行准备。
别看倭国国小,现在倭国内战规模真不小。
虽然国人笑称其为乡战、县战,但那是初期。
随着战争完成的兼并,各地大明脱颖而出,战国时代后期爆发的战争动辄都是十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交战。
这些情报汇总到锦衣卫,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倭国竟能动员近百万兵力。
大明对缅甸用兵十万,都是从西南各省抽调兵马,还耗尽了多年储备的粮草。
就这简单对比,就让明廷刷新了对倭国弹丸之地的轻视。
实际上,申时行私下里还找过魏广德说这事儿。
特别是蒙元强盛时也曾派兵东渡,结果铩羽而归。
虽有季风原因,但蒙元骑兵登陆倭国后最终战败,还是证明倭国战力不弱,更别说二十年前江南倭乱。
当然,他说的这些都成了无用功,魏广德根本就没听进去。
“陆战队训练的怎么样?”
魏广德这时候看向俞大猷问道。
他对兵部的准备还是很满意的,这事儿交代后他就没管,是兵部和户部在沟通存粮。
现在大明已经为战事准备了百万石粮食,在他看来应该是够用了。
援朝战争那会儿,大明也大概就是出了这些兵马,就把倭国派去打朝鲜的几十万大军击败。
“卑职已经组织了两千兵马,一直在东番岛西海岸进行训练,只是毕竟初创,成军还需时日。”
俞大猷答道。
上次魏广德提出陆战队概念,以后水师登陆作战不用临时从各船抽调水手后,他回到浙江就开始从麾下抽调神射手组成陆战队。
因为兵力不多,自然是选火器用得好的士卒充入其中。
“嗯。”
魏广德微微点头,随后就转头对谭纶和张科说道:“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兵部都要命令之前抽选的各沿海卫所勤加训练,随时都能拉得出去才行。”
张科和谭纶对视一眼,笑道:“这是自然,督促各部练兵,本就是兵部职责所在,自然不会松懈。
回头我就在下文各卫所,言明此事。”
魏广德点点头,随即抬头望着屋顶,忽然问道:“那大宁呢?草原上最近有无对大宁的反应?”
早前魏广德提议,兵部就制定了在俺答汗死后出兵大宁的计划。
年中俺答汗死了,内阁出手平衡草原各方势力,兵部就把这份计划翻出来。
重新在大宁驻军,本意就是在蓟镇之前增加一道屏障,同时也可以侧翼保护辽西走廊,大大提到大明在北边防线的厚度。
而且明军退出大宁多年,草原各部也不敢进驻大宁,也就是在周边牧羊或过路,辽东军这两年每年都派人前往巡逻。
后世对明朝有所谓“弃地缩边”的说法,但实际上朝廷从未下过这样的文书。
魏广德之前就分析过永乐时放弃大宁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钓鱼。
只不过可惜,当时的大鱼都没上钩。
而之后随着明军战力下滑,草原各方依旧投鼠忌器不敢进驻大宁,可见当时永乐皇帝的判断多少出现了失误。
此次进驻大宁计有官军万余人,家属三万,让这座古城重新焕发活力。
不过,进驻是一码事儿,草原各方对此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目前来看,土默特、朵颜等部似乎都视而不见,并未对大宁露出威胁之意。
就之前锦衣卫传回消息,归化城因为此事争执比较厉害,不过大多人担心因此破坏和大明现在的贸易关系。
蒙古的权贵越来越离不开大明的物产,所以也不愿意轻启刀兵。
毕竟历史证明,中原不乱,他们其实很难越过边墙深入内地。
只不过这是归化城的态度,可是辽东的蒙古部族可都是不听话的,他们时常和辽东官军小规模交战,根本不听汗王命令。
当初俺答汗那会儿都不听,更别说现在屁股还没坐稳当的黄台吉了。
“尽快让他们安定下来,朝廷也不可能一直给他们提供粮秣。
不过军械粮秣,这两年还是要足额供应,让他们站住脚。”
魏广德其实更担心兵备道漂没物资,这次豪赌可谓成功,大宁重归朝廷控制。
可若是因为官员劣根把这个优势给弄没了,魏广德才是找不到地方哭去。
在张科面前提起此事,就是希望他能够更加重视。
“大宁?”
听到他们说起这事儿,俞大猷张张嘴,不过最后还是什么话也没说。
魏广德看到了,只是笑笑。
他知道俞大猷想说什么,早前书信里俞大猷就提过,既然朝廷收复大宁,何不以延绥和宣大两军东西对进重新恢复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在黄河南岸构筑边堡。
不过魏广德算账后觉得没办法做,因为沿黄河重新构筑边堡需要耗费大量钱粮,朝廷无力承担如此巨大工程。
归化城也不会视而不见,后果难料。
更别说边军前移,怕是延绥等军镇也未必乐意。
只能说嘉靖帝当初中止收复河套的计划是有远见的,并非过错。(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10_10017/1143374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